APP下载

流程化护理在恶性淋巴瘤靶向治疗中的作用

2019-10-18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19期
关键词:流程化淋巴瘤靶向

冯 洁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湖南省衡阳市 421001

恶性淋巴瘤是人体淋巴结或淋巴组织多发的一种恶性肿瘤,该肿瘤属于临床常见疾病类型,其病发和人们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变化存在密切关系,目前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出年轻化趋势,正在对人们的健康和正常工作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及时对该病实施有效治疗就成了临床关注的重点课题。目前临床采用靶向治疗的方式可帮助恶性淋巴瘤患者得到一定恢复,但是其治疗过程中的负性情绪难以完全避免,且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对患者产生不利影响,故而临床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工作。流程化护理相对于传统的常规护理模式,其工作流程更加详细、规范,从而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有利于降低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不良反应。本次观察主要分析流程化护理应用于恶性淋巴瘤靶向治疗中的详情,目的在于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现将本次观察详情作出整理报道,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3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恶性淋巴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59.28±2.16)岁,病程3~8个月,平均病程(5.32±1.09)个月,病理分期为Ⅰ期6例、Ⅱ5例、Ⅲ15例、Ⅳ4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59.73±2.08)岁,病程3~7个月,平均病程(5.29±1.06)个月,病理分期为Ⅰ期5例、Ⅱ5例、Ⅲ16例、Ⅳ 4例。两组患者的疾病分期、年龄大小、病程时间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均对患者实施靶向治疗,治疗的同时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流程化护理。

常规护理即按照医嘱配置相关药物,对患者进行相关用药,并观察患者有无用药不良反应情况,做好及时记录并实施相关处理,必要时上报医生;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同时给予患者相关的恢复指导。流程化护理即:(1)成立流程化护理小组:由科室护士、护士长、护师和相关医师等人组成护理小组,在小组间对恶性淋巴瘤、靶向治疗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同时了解靶向治疗药物的常见用药办法、药物使用禁忌、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使得小组成员掌握靶向治疗的护理要点内容,可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2)概况评估:观察患者的疾病史,了解患者的身体健康状态,必要时实施相关检查,进而判断患者的心功能情况、肝肾功能情况和肺功能情况等,若患者存在心力衰竭、低血压或心绞痛等情况,应将患者作为治疗和护理的重点对象[1];(3)心理护理:多数患者对于自身疾病和靶向治疗缺乏了解,因此会产生盲目的恐惧和紧张心理,此时患者过于担心自身的治疗情况,并顾忌到家庭的经济负担,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患者接受良好的治疗,此时护理人员需结合患者的基本情况对其实施心理疏导,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改善,同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2];(4)用药前准备:对靶向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可见,低血压、恶心、面色潮红、寒战等均属于常见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类型,因此在用药前需准备对应的并发症处理方案,以备患者发生异常后及时对其实施有效护理;(5)遵医嘱用药:用药前按照医嘱对药物的浓度、用药方法、使用剂量等进行核对,并按照医嘱在无菌环境下实施药物配置,若患者在用药期间出现高热等不良反应情况,可按照医嘱对患者实施护理,必要时停药并及时上报医生。在需要滴注利妥昔单抗之前的30min需要为患者肌注20mg的苯海拉明,并给予0.2g塞来昔布口服。在整个药物输注过程中,对滴注速率予以严格控制,首次滴注速率控制在5mg/h,每隔30min对滴注速度进行1次调整,每次调整幅度为50mg/h,最高滴注速度控制在400mg/h以内。整个靶向药物滴注过程中,应对患者实际情况予以严密监测,若是发现患者出现胸闷、心悸等不适感,应立即对药物滴注速度进行调整,并结合其实际情况,选择为其实施补液、保暖治疗,或者追加5~10mg泼尼松药物静脉注射,若是发现患者出现高热症状,应在强化空气对流处理的同时,及时为患者进行物理降温;若是发现患者出现皮疹,应叮嘱患者禁止对瘙痒部位进行抓挠;若是发现出现严重的过敏性反应,应立即停止利妥昔单抗药物的输注,并为其实施持续的血压、心率、呼吸、心电监护等[3];(6)治疗用药后护理:完成用药后持续对患者实施心电、血压、血氧和心率等方面的检测,同时指导患者保证合理的饮食方式,每日需按照气候做好个人防寒保暖工作, 并加强个人运动,确保个人身体得到较好恢复,减少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血压下降、发热等不良反应类型,按照组别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实施分析对比;此外在护理前后,使用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实施统计对比。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n(%)]

注: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χ2=4.32,P<0.05。

2.2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对比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焦虑和抑郁评分相近,护理后观察组出现显著改善,且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对比分)

3 讨论

恶性淋巴瘤是人体淋巴组织、淋巴结发生的恶性肿瘤,临床对患者实施靶向治疗已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主要是通过肿瘤细胞表达过度的标志性分子,实施相关的重点阻断,使得其肿瘤细胞的生长得到抑制,遏制其肿瘤细胞的扩散,但是治疗过程中,仍然可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出现负面情绪或者不良反应情况,因此对临床有效护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4-5]。常规护理的实施,主要以遵照医嘱等干预为主,难以对患者起到较好的护理效果,故而临床需完善护理措施[6]。流程化护理是以护理对象为中心,以促进其及时恢复为目的的一种护理理念,在护理实施前制定对应的护理方案,使得护理人员可有计划地实施相关方法,通过多方法、多途径的有效护理干预,帮助患者改善其不良心理,树立患者对于恢复和治疗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7]。此后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实施了有效的评估,并按照患者个体的评估结果不同对其进行预防护理,将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性降低,进而帮助患者得到较好恢复,辅助治疗效果得到良好体现[8]。本次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6.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现了观察组所用护理方法对于患者情绪改善和减少其不良反应的重要性。陈素红等人[9]在相关观察当中同样将患者分为两组分析,将流程化护理应用于观察组患者当中,最终得出观察组靶向药物滴注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完成既定治疗(化疗+靶向药物治疗)方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证实了流程化护理的效果。在流程化护理模式当中,规定了详细的工作流程,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有条不紊地按照流程开展操作,有利于减少护理纠纷发生率;且最大限度降低了滴注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提升患者护理治疗依从性,且有利于降低靶向药物在恶性淋巴瘤患者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有利于整体护理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恶性淋巴瘤靶向治疗中应用流程化护理,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该方法的推广价值显著。

猜你喜欢

流程化淋巴瘤靶向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企业人才招聘流程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化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
靶向治疗 精准施治 为“危改”开“良方”
“具化 瘦身 流程化”责任落实3步走
职业教育教材开发与服务的研究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鼻咽部淋巴瘤的MRI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