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地位及发展策略

2019-10-16闻亚美黄桃阁张玉亭孔维丽

中国蔬菜 2019年10期
关键词:食用菌河南省生产

张 辉 闻亚美 党 帅 黄桃阁 张玉亭 孔维丽*

(1周口市农业科学院,河南周口 466000;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河南郑州 450002)

河南省食用菌产量、产值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对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依据FAO统计数据及《河南统计年鉴》数据,结合实地调研,分析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地位的变化及发挥的重要作用,并针对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对策。

食用菌具有保健和药用功能,含有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矿物质、蛋白质、VB、VC、VD等(Bellettini et al.,2018),粗蛋白含量13%~46%,含有17~18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8种)含量达30%~50%,是小麦、稻米的2~6倍,与牛肉、大豆相似,同时脂肪含量较低,零胆固醇,是“三高”人群的理想食品(李丽,2019)。特别是一些药用菌,根据中医的传统理论,对于未病人群、已病人群和健康人群都可以通过食用食用菌得到改善(李玉,2018)。

近年来,随着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政策的实施,食用菌产业迎来了新发展,中国作为食用菌生产的主要地区,为全球提供2/3以上的产出(Royse et al.,2017),河南省已连续多年成为中国食用菌生产、出口、加工第一大省,对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孔维丽 等,2014)。同时,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亦显现出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通过研究河南省食用菌产量、产值、产区的变化,分析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产业发展对策建议,以期为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1 河南省食用菌在中国的产业地位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统计数据,全球及中国市场食用菌产量逐年增加,中国食用菌产量在全球的占比由2010年的65%上升到2017年的76%(图1),表明中国食用菌产业在全球处于重要的地位,对全球食用菌产量有决定性的影响。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经历了30年的高速发展,2003~2017年连续15年产量、产值、出口额均居全国第一位(孔维丽 等,2018),其中2015年产值最高,达273.6亿元,占全国食用菌总产值的17.27%;2016年下降至224.4亿元,占全国食用菌总产值的12.75%(图2);2017年产量达180.86万t,增速趋于平稳(图3)。2017年,河南省各地市食用菌产量超过20万t的有3个,为商丘、南阳、驻马店;10万~20万t之间的有5个,为安阳、新乡、平顶山、周口、濮阳(图4)。近年来,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西峡香菇、泌阳花菇、辉县平菇、夏邑双孢菇、卢氏黑木耳等一批全国知名的食用菌产业基地,从业人员逾500万人。

图1 2010~2017年中国食用菌的产量及其占比

图2 2011~2016年河南省食用菌的产值及其占比

图3 2012~2017年河南省食用菌产量变化趋势

图4 2017年河南省各地市食用菌产量

2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发挥的重要作用

2.1 食用菌产业成为精准扶贫的新抓手

据统计,全国592个贫困县中有426个最先开展了食用菌扶贫(李玉,2018)。以河南省西峡县为例,全县有近20万人从事香菇生产和经营,农民人均收入近60%来自于香菇产业,全县食用菌产业年税收3亿元以上,综合效益100亿元以上,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 100元。说明在较短时间内,通过种植食用菌可明显改变当地的贫困面貌。河南省53个贫困县中39个县把食用菌产业列入县级扶贫计划,2018年依托食用菌产业脱贫的人数占计划脱贫人数的26.7%。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培育的香菇新品种豫香1号,已成为卢氏县和嵩县脱贫致富的主导推广品种,产业扶贫逾2 000户。

2.2 食用菌产业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路径

食用菌产业因其产量大、效益高,同时可利用农业废弃物,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经济模式,是当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选。河南省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实施方案的通知》〔豫发(2017)18号〕《河南省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2017-2020)》《河南省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17-2020)》等文件,要求建立黄淮海平原区、豫西北山区、南阳盆地和淮南区四大食用菌生产基地,重点支持西峡、灵宝、泌阳香菇,台前、清丰双孢菇,中牟杏鲍菇等基地建设。《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的意见》明确提出,以卢氏、西峡、泌阳等37个食用菌生产大县为重点,发展优质食用菌产业,到2020年全省食用菌年产量发展到580万t,到2025年发展到700万t左右。

2.3 食用菌产业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新支点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都有长期食用食用菌的饮食习惯,特别是信奉佛教和伊斯兰教的人民对食用菌更加偏爱,食用菌消费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中国与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赞比亚、坦桑尼亚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了食用菌栽培技术合作,组织企业和合作社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食用菌产业开发经营。据海关统计,2018年河南省食用菌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创汇15.1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0%以上,并且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食用菌已成为河南省走出国门的产业新支点。

2.4 食用菌产业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新选择

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食用菌是非常好的选择。假设利用30亿t农业副产品的5%就可以生产出1 000万t的干食用菌,按蛋白质含量13%~46%计算,即生产了130万~350万t蛋白质,相当于260万~700万t肉,或1 560万~4 200万t牛奶,或390万~1 050万t鸡蛋,这些蛋白质产品是通过废弃物的转化而生产得到的,其意义非常重大。而种植667 m2食用菌可以消化粮食作物秸秆10 t以上,消化动物粪便15.5 t,产出8~10 t鲜蘑菇,产生的废渣相当于500 kg左右的尿素,直接回田后可节约化肥投入成本1 500元左右。河南省秸秆可收集总量每年7 700万t,种植食用菌每年利用秸秆量700万t,利用率不足10%。利用农业废弃物种植食用菌,推动“种植业、养殖业、培植业”三维生产模式,即将种植业和养殖业中的废弃物通过菌物培植业实现废弃物资源化,进行菌类生产的循环经济的模式。

2.5 食用菌产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动能

食用菌产业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生产技术为一身,工厂化食用菌生产是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河南省拥有平菇、金针菇、蟹味菇、双孢蘑菇日产量3~100 t的食用菌工厂40多家,智能化、信息化、物联网技术在河南省食用菌工厂化企业应用率100%,食用菌工厂每667 m2经济效益是大田作物的120倍以上,有效吸纳当地农民就业,使菇农真正成为一种职业。

3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食用菌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在生产上实现各个环节的无缝对接。目前,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已由高速增长向中低速增长转变(图3),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3.1 产业技术水平偏低

3.1.1 品种选育严重滞后,食用菌种业“小而散”,没有专业育种机构 目前,中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使用的品种一直由外国主导,日韩垄断的是木腐菌,欧美垄断的是草腐菌(李玉,2018)。据河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统计,河南省食用菌企业要向日本、欧美支付年品种使用费逾300万元,并且出口时还会因知识产权问题受阻。现今,河南省主要栽培的香菇、平菇品种遗传背景狭窄,香菇品种都是最早从日本引进的香菇品种繁衍下来的,而最早的平菇品种是从美国引进的佛罗里达侧耳,适宜发酵料种植方式,不适合工厂化生产。“中国造”品种较少,自主研发的主导品种缺乏,这是制约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非常严重的问题。种业是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食用菌菌种应该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起点。随着食用菌产能的扩大,对不同功能的优良品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开展食用菌品种选育相关机理及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的研究,加快优良品种选育效率,填补市场空白。

3.1.2 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缺少规划 河南省伏牛山系、秦巴山系、太行山系森林植被丰富、降雨量充沛,海拔高度层次分明,温度变化、季节交替明显,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由于缺少研发经费及保藏系统的公益性支持,种质资源维护系统尚未建立,野生资源被无序采集。随着气候变化,生态环境随之变化,资源的种类发生变化,这些因素都会导致食用菌种类减少,珍稀品种逐渐消失。

3.1.3 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能力不足 菌种专业化生产发展缓慢,河南省食用菌菌包专业化生产刚刚起步,多数菇农仍采取购买菌种扩繁生产栽培袋,费工费时、污染率高、产量低、品质差。

3.1.4 菌渣综合利用率低 据调查,河南省食用菌菌渣年产量超过500万t。目前,菇农、企业处理菌渣大多采用弃置、燃烧、直接还田等方式,大量的菌渣丢弃极易造成环境污染。近年来,菌渣综合利用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推广力度不大,菌渣作为二次种菇原料、饲料、肥料、燃料和栽培基质的循环利用率低。

3.1.5 加工技术水平落后,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加工链条短 食用菌属于鲜活农产品,货架期短,损耗大,附加值低,经过加工可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发达国家加工率可达75%,中国食用菌加工率只有6%(陈君琛,2013),而河南省食用菌加工还处于起步阶段,生产工艺简单,创新性不足,产品类型不丰富,深加工型的保健品市场质量参差不齐。日本的香菇多糖已经进入临床应用阶段,而中国的食用菌多糖产品却还停留在保健品应用阶段,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低下,只是充当了发达国家原料产地的角色。

3.1.6 质量安全体系不健全 没有建立从地头到餐桌的产品质量控制安全体系、标准化建设,产品市场准入、市场监管依然不规范。应把食用菌纳入公共安全生产体系,实行最严格的全过程可追溯质量监管制度。

3.2 缺乏配套政策支撑

3.2.1 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科研力量薄弱 中国食用菌生产大省如福建、浙江、山东、黑龙江、湖北、云南、贵州、四川等均制定了食用菌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并出台了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从管理机构设置、技术、人才、财政、土地使用、园区建设、保险、机械政策等各个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相比上述省份,河南省长期以来对食用菌产业发展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把食用菌产业摆在与其他种植业同等的战略位置,食用菌长期没有纳入河南省重大科研计划,科研经费极度短缺,财政科研经费严重不足,每年相关科研经费不足500万元,与山东省每年投入2 400万元相比差距较大。尤其是食用菌种质资源保护、保藏与利用、食用菌育种等基础性研究,尚未有经费支持,严重影响了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此外,河南省食用菌科研力量薄弱,领军人才稀缺,全省高校、科研院所专业研究人员难以支撑庞大的产业发展。

3.2.2 龙头企业科技引领不足 2015年,中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626家,河南省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50多家,仅占全国的8%左右(中国食 用 菌 商 务 网,http://www.mushroommarket.net/gongchanghua/201610/08/2006.html),约为福建省的1/5、江苏省的1/3、山东省的1/3。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品牌知名度低,科技投入少,每年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经营收入的1%,创新能力弱,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4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建议

2017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优化产品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食用菌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2019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加快发展食用菌等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19/content_5366917.htm)。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河南省研发投入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7-2021年)》,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政府投入,带动企业和社会增加投入,强化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和引领作用,加快转型升级,建设食用菌强省。

4.1 实施良种繁育工程

河南省农作物良种工程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覆盖了粮食、经济、蔬菜、果树、畜禽等大多数品种。而食用菌品种被长期拒之门外,为推动食用菌产业升级转型,建议省级财政设立食用菌育种专项,每年投入500万~1 000万元,加大对食用菌新大宗品种选育和推广工作,完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种类,研制DUS测试指南,制定测试标准,构建分子测定、基因鉴别、成果转化综合平台。加强院企合作,培育出市场需要、物美质优的特色品种。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品种登记培训,提高科研人员品种权保护意识,结合实际建立地区成果转化奖励和分配制度,调动研发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加强河南省食用菌种质资源库建设,以现有种质资源库为基础,配置相关仪器设备,建设资源保藏数据库、标本库,提升资源库保藏能力、菌株利用水平、保藏技术水平。在伏牛山区、秦巴山区建立食用菌种质资源保护区,纳入国家食用菌资源保护体系。

加强人才梯队建设,逐步开展基础研究。基础科学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是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的奠基石。随着基因组学技术成熟,试验成本不断降低,食用菌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农艺性状遗传基础、生理研究将成为未来研究趋势。迫切需要成立食用菌基础科学联合攻关项目组,组织全省优势科研单位,运用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开展多样性、遗传特性联合攻关,开展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研究。

4.2 实施菌包(料)专业化生产工程

在河南省香菇传统栽培优势产区,生产、加工、销售等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在此区域重点开展香菇等菌包生产专业化、标准化技术推广工程,培育一批专业化、规模化菌包(料)生产企业,鼓励企业集中生产菌包和农户分散出菇相结合的产业化分工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降低种植风险。

4.3 实施现代化高效栽培示范工程

食用菌产业是现代农业的代表,依托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和省食用菌创新团队等骨干力量,组织省内科研院所开展工厂化、规模化、标准化关键技术研究,以期在工厂化生产、珍稀菇类栽培、周年化生产、新型设施栽培、产品质量全程追溯等先进技术上取得突破。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优势,整合科研、教学单位等社会技术资源,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企业技术人员、农民科技带头户的技术培训,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传播与普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重点扶持园区基础设施、栽培菇房、菌渣处理利用等设施建设,在全省逐步形成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加工、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标准园区。

4.4 实施栽培基质创新研发工程

以利用河南省大量的秸秆、果树枝条等农林废弃物为目的,开展食用菌新型基质高产配方、专用品种研发工程。开展木腐菌替代基质高产配方研究、基质利用机理研究,研究开发适合不同食用菌种类、不同栽培季节、不同种植地区的秸秆类新型基质、果木等农林废弃物新型基质、工厂化食用菌菌渣新型基质等。通过专用品种与秸秆基质的有机结合,推进木腐菌向草腐菌的产业转移。

4.5 实施菌渣综合利用工程

食用菌产业是循环农业的重要节点,加强菌渣高效循环利用工艺及模式的研究与示范,推广食用菌生态循环发展的新技术、新模式。积极引导和扶持生产企业、种植基地,加强食用菌菌渣基质化、基料化、饲料化、肥料化和燃料化等综合利用研究,建立以发展食用菌、消化秸秆为目的的循环农业模式,发展绿色生产。

4.6 实施深加工技术研发示范工程

利用食用菌和药用菌开发出香菇酱、香菇脆片、素火腿、猴头菌片、香菇多糖等食品、保健品和药品,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广泛销售,深受欢迎、潜力巨大。开展食用菌精深加工重大关键应用技术攻关,研发深加工工艺,通过示范推广,形成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加快食用菌产品深加工步伐,提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

4.7 实施生产信息化改造工程

食用菌产业是技术高度密集型产业,未来的食用菌产业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广泛集成应用的产业,农业4.0将最早在食用菌产业实现,对食用菌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将是食用菌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开展自动装瓶、自动挖瓶、自动传输、自动吊装、生产环境自动控制和物联网管理、采摘机器人、产品在线检测等相关装备和生产工艺研究,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示范样板。

猜你喜欢

食用菌河南省生产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