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朝何以“寒门多出贵子”

2019-10-15

中外文摘 2019年19期
关键词:取士贵子考试制度

□ 李 贵

6月7日到8日(江苏等12省至9日),千万考生将迎来2019年的高考。我国现代高考制度的建立有两个重要来源:一是科举考试制度所形成的传统考试思维和价值,二是西方现代考试制度的模式和手段。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卓有成效的文官选拔制度,共实行1300年。宋朝的科举制度被公认为严密、完备、成熟、有效。南宋郑樵在《通志》中说本朝“取士不问家世”。那么,宋朝的科举制度如何做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寒门出贵子”又是如何得以实现的?

“唯有糊名公道在”

科举制度在唐代基本定型,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行卷”和“公荐”。“行卷”指考生为求推荐录取而在考试前投送给达官贵人的个人诗文;“公荐”指公卿大臣向主考官推荐人才。这种考试制度对世家子弟有利,对贫寒子弟则有点不公平。

两宋之交则流传开一个说法:“唯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说的是,糊名制度保证了考试的公道,孤寒子弟应当努力在科举中求取功名。

与唐代相比,宋朝科举的变化主要有:

第一,开放考试门户,几乎人人均可应举。唐代规定,犯法令者、工商杂类及州县衙门小吏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宋朝彻底取消出身和门第限制,士农工商杂类皆许应举入仕。南宋时期,连恶霸、黥吏的子弟及以屠杀为业者都准许应考。

第二,废除荐举残余,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禁公荐,罢公卷,以成绩高低定去取,防止考场内外的徇私舞弊活动。

第三,严格考试制度,锁院糊名誊录并行。锁院制即指考试前将考官和工作人员召集到贡院里面、昼夜锁闭,与外界隔绝,直到放榜始得出来。糊名制是指将所有考生的姓名都糊起来,考官们看不到考生的身份信息。誊录制,则是由工作人员把所有考生的答卷重新誊写、抄录一遍,经过对读官、誊录官和校勘官的三道程序,确定誊录的卷子(草卷)与考生的原答卷(真卷)一致无误,再送考官评阅。

第四,考试内容多样。进士科考试由以诗赋为主转变为经义、诗赋、策、论并重,经义由试墨义改为试大义,考生光凭死记硬背或吟诗作赋已难以取得科第。

第五,取士之多空前绝后。两宋享国320年,共开科118榜,取士人数超过11万,是唐五代登科总人数的10倍多,元明清各代取士人数均不及宋代。

乞儿亦可中进士做高官

宋朝科举制度相对较公平公正,许多贫寒子弟仅凭自身努力也得以中举为官。

宋初的张雍逃荒流浪,孤单困苦,时常沿街乞讨,但对《诗经》深有研究,于太祖开宝六年考中进士,以尚书右丞退休。谢深甫家本寒微,但是他立志苦学。为了不让自己困倦时睡着,竟然晚上在地上放置一个瓷瓶并灌满水,把脚搭在上面,以警困怠,终在孝宗时登科、宁宗朝拜相。

王淑是汪激的书童,侍候主人读书过程中耳濡目染,与汪激同时考中,同科登第的还有苏轼、曾巩等。王淑名次还在曾巩之上。这是“取士不问家世”和“寒门出贵子”的佳话。

据统计,在新旧《唐书》所载830名进士中,出身望族和公卿子弟者最多,高达71%。而在《宋史》有传的北宋1533人中,平民入仕者占比55.12%;—至三品官中,来自平民者约占53.67%,至北宋末已达64.44%。完全可以说,宋朝是一个开放性的平民社会,寒门多出贵子,努力就有机会。

(摘自《解放日报》)

猜你喜欢

取士贵子考试制度
从北宋科举制度的变革看洛蜀党争的起因
浅谈湖北省新高考改革过程中考试制度的变化及应对策略
好家风成就寒门贵子
寒门不能出贵子吗?
教育观察:“寒门出贵子”缘何越来越难?
曹丕、曹植兄弟文学掾属考论
新形势下自学考试制度的错位和实施战略定位的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新机动车驾驶人考试制度浅析及场地改造方案设计
“倒霉”的由来
大学体育课程考试制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