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开心门即是春天

2019-10-14常利菊

陕西教育·教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心门巨人花园

常利菊

《巨人的花园》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章,是由19世纪后期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所著。《巨人的花园》讲述的是一个巨人赶走了在花园中玩耍的孩子们,而让自己如画的花园变得只有冬天,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拆除围墙,让花园变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从此和孩子们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这是教材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但我总觉得如果仅仅是要让孩子们学会分享快乐的话,故事未免显得太过浅俗,但我始终挖掘不到这篇文章的内涵所在。

真正读懂《巨人的花园》是在课堂上跟孩子们互动的那一瞬间。我觉得按教材设计来讲没有一点新意,且孩子们很可能因为我平淡的讲解,从此跟充满魔力的童话擦肩而过。对于教学童话故事的课文,我总是很谨慎。

在课堂上,为了唤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我让他们分角色朗读,效果虽有一点,但并不明显。我与孩子们始终把童话当作一篇例文来讲,童话似乎距离我们很遥远,更脱离生活。语文湿地的尹东老师曾说:“语文是注入生活的河流,语文是写给未来的情书。”如此简单又充满诗意的两句话,几乎成了我在语文教学路上的座右铭,但我无法真正理解。

课堂上,我冒着完不成教学任务的“危险”,决定让孩子们来演绎《巨人的花园》。表演毫无准备,我也即兴所发来读旁白,实际则是现场导演,孩子们兴致很高,纷纷举手要当“演员”。我选定几个孩子来扮演花园里玩耍的孩子,又选了一个小男孩来扮演巨人,其他的孩子则扮演冬天、雪花、小鸟、寒风、花朵等。

表演开始,孩子们很快就进入预设情境。他们每个人的表演都是那么逼真,花园里孩子们自发游戏,小鸟们叽叽喳喳地唱歌,配合得天衣无缝。当我读到巨人突然回来时,扮演巨人的小男孩突然换上一副恶狠狠的面孔,用低沉沙哑的声音愤怒地说道:“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孩子们吓得四处逃窜,群众演员们“呼呼”地刮起北风,瞬间整个教室里好像充满了寒冷与无情。

我突然间发现,其实我们的教室也是一座花园啊!我何曾不是这座花园里的巨人呢?我继续配合着孩子们的演出,完全投入到《巨人的花园》情境中去了。演到“小男孩在巨人宽大的脸颊上亲了一下,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时,我有点迟疑:这里孩子们会怎么演呢?我想他们会做一个动作而已,出乎意料的是那个小男孩真的在巨人脸上亲了一下,而后巨人一脸的生气完全被化解,真的可以看到那种被温暖包围的幸福。原来,我还是个局外人,而孩子们早已走进了文本,他们以演绎的方式读懂了《巨人的花园》这篇文章。最后几分钟的讲解,我觉得是无力的,因为孩子们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读懂了巨人,读懂了快乐。

“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幸福。”教室里此刻正充满了无限欢乐。

我告诉孩子们:“其实大家都没有发现,我们的教室原本也是一座花园,只是因为站着一位‘巨人才赶走了快乐。”孩子们马上明白了,用手齐指向我。是呀!站在三尺讲台上,总觉得自己很威严。殊不知,正是这样的威严,才将孩子们拒之门外。走下讲台,你会发现,孩子们能教给我们的东西太多。

也许这才是作家王尔德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我们的校园何尝不是春天常在呢?作为一名教师,其实我们是幸福的,最起码我们离“春天”还不那么遥远。

这个故事跟生活中很多情境类似,在大人的世界里,我们在无形中扮演着冷酷无情的“巨人”,总是把欢乐拒之门外。其实,快乐很简单,打开自己的心门,幸福的阳光自然就会直射进来。人类在成长的过程中,将自己慢慢封闭了,封闭得久了,就会忘记幸福与欢乐原本的味道。

幸福很简单,打开心门即是春天。课堂上,是孩子们的欢乐和淳朴唤醒了我的快乐,让我今天有机会读懂这篇《巨人的花园》,这何尝不是我的一次精神成长呢?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巨人”式的人物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童话是虛构的,但并非完全虚构,故事原型在生活中都有据可循,所以童话、小说、诗歌等文学艺术作品,都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便是文学创作的特点。

打开心门,才能走进文本,走进文本才能走近作者,走进文本才能与文本产生共鸣。所以,在平时的写作中,选材也要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再经过艺术加工,才有可能成为好的文章。不是来自生活实际,再华丽的文章也不能打动人心。

作者单位  陕西省清涧县折家坪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心门巨人花园
可说可不说
心门
心门
国内
直立的石巨人
下雨的日子(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