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总统府”对外开放记

2019-10-14沈旗

钟山风雨 2019年4期
关键词:马厩总统府历史

沈旗

来到南京“总统府”,除了周一闭馆休整,其他时间总可以看到在那中西合璧式的门楼外,始终是熙攘的人群,在高大院墙内的人流也是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到了节假日,里里外外更是人头攒动。为什么这里吸引着这么多的参观者?一探究竟,不仅因为它是全省乃至全国的一处著名景点,还因为它是人们、特别是青少年零距离接触和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遗址地。

封闭的大院向外开了一扇“窗”

追溯以往,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情景。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天,我怀揣组织调令,来到长江路上,眼见行人不多,车辆稀少,只有路边高大粗壮的梧桐、饱经风雨的照壁和“总统府”门楼前耸立的八根西式立柱,给人一种威严、庄重之感。原来这里是江苏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等省级机关的办公场所,除非是里面的办公人员,外人一般是难以入内的。

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忽然有一天,院内的煦园(又称为西花园)对社会公众开放了。四面八方闻讯而至的游客买票后就可以从门楼西侧的小红门跨进“总统府”。他们沿着西朝房屋沿下的小径进入西花园,穿过桐音馆,途经不系舟,来到当年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办公区,在瞻仰他的办公室、会议厅后,再经太平湖、漪澜阁,参观中山先生和夫人卢慕贞及两个女儿曾经住过的起居室,最后原路返回。一拨又一拨的参观者,你来我往,周而复始,历史上封闭宁静的官府大院就此增添了一些热闹。

以现在的眼光看,“总统府”不过仅仅向外开了一扇“窗”,变化可谓小矣!其实,对这一变化不可小觑,它不仅直观反映了改革开放形势下,江苏省在文化旅游方面出现的一个积极成果,也印证了当时国家政治开明,人们思想观念已经发生的可喜变化。而这一变化也为以后“总统府”全面对外开放,打下了基础,做了准备。

“总统府”内的第一个展览

时光荏苒,转瞬之间进入90年代,“总统府”内的部分机关陆续迁出,整个大院办公人员逐步减少。到了中期,省政协办公厅全盘负责大院的管理工作。时任省政协党组书记、省政协主席的孙颔开始着手部署扩大对外开放工作。他说,“总统府”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既有很深的历史背景,又有现成比较完整的历史建筑,应当很好地利用这些条件。他指示办公厅,在西花园开放基础上,利用已经腾空的房子,组织专门的班子,筹办介绍大院历史的相关展览,并指定由我负责这项工作。1997年5月,我和办公厅的其他7位同志(不久增至10多人,曾一度达到20多人),来到西花园的一栋二层小楼,组成“筹建办”——筹建近代史馆办公室,一个为丰富展出内容,提高文化品位,实际上为筹建近代史馆探路而开展布展工作的班子开始运作了。

“总统府”的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晚清时期的两江总督衙署设立于此,前后达248年,太平天国洪秀全在此建立“天王府”达11年。而最引人关注的还是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这里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和1927年国民政府在此落脚,直至1949年解放军占领“总统府”,这里成为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权中枢所在地的这段历史。显而易见,我们的布展主要就是围绕“总统府”走过的历史,向观众展示中国近代这几个重要阶段的真实情况。

布展是一个看似簡单,却涉及政治、历史、文化、艺术等专业性很强的特殊工作,而我们这些刚刚聚集在一起的同志对此相当陌生,一切都要从头来。首先,尽快了解和熟悉中国近代史和“总统府”历史是当务之急。其次,钻研重要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史料。再次,学习布展方法,掌握和应用有关的专业技能。这一点不可或缺。道路坎坷,困难重重,且急需成果,时间有限。怎么办?经过慎重考虑和研究,我们决定从三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方面,发挥南京高校众多、人才济济的优势,请茅家琦、潘谷西、梁白泉、陆仰渊、韩品峥等专家学者悉心指导;另一方面,兵分数路,走出大院,向兄弟博物馆的同仁学习取经。此外,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近在咫尺,那里可是一个宝库,里面珍藏着国内最丰富、最完整也最真实的民国史料,有他们的鼎力相助,急需的史料有了保障。

1999年4月,“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展”在西花园东侧的一个大空屋内开幕。展览以极其简洁的形式展示了19世纪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为摆脱贫穷落后而奋起抗争的历史,颂扬了一代伟人孙中山历经艰辛,召唤民众,带领劳苦大众,前仆后继,开展斗争,最终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政权的艰辛历程和丰功伟绩。展览一开放,刚刚参观过孙中山先生办公室、起居室的观众纷纷涌入展室,神情专注地浏览展示的史料。见到这一情况,办展的同志们有了成功的喜悦。我在现场也颇有感触,因为尽管展线不长,形式、内容等过于简单平直,但这毕竟是我们自己的第一个成品。所以,水平的高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经历了一次实“战”演习,经受了一次真正的锻炼。

省委省政府确定

对外开放“总统府”

鉴于“总统府”的独特历史和影响,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专家学者提出在“总统府”旧址建中国近代史馆的建议,但囿于当时的条件,旧址长期被用做机关办公场所难以改变。到了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国家的经济形势明显好转,在省里不断大力解决机关办公用房情况下,“总统府”院内不少单位陆续迁出,腾出房屋,为筹建人们期待已久的近代史馆创造了必备条件。

1997年,省里将近代史馆的筹建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当年11月11日,省委书记办公会议研究了“加快近代史博物馆的筹建工作”,“总统府”将被赋予新的使命似乎为期不远。

将“总统府”建成近代史博物馆反映了社会的期盼,但现实的“总统府”与历史上的总统府在规模上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史料显示,原总统府的东院——国民政府时期的行政院(1946年被辟为社会部、地政部、水利部和侨务委员会)和西院——参谋本部、主计处(1946年为主计部、军令部、首都卫戍司令部)等原先都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但因历史原因,现在却被机关、部队、工厂和学校等占用,现状令人扼腕痛惜。对此,专家一致认为,这些已被占用的地方均属于历史遗址,连同地面上尚存的历史建筑均为历史文物,应当收回。可是,话虽这样说,但大家心里明白,这件事难乎其难。

还有一个难题是意料之中的问题。那是1999年底,经过同志们的一番紧张工作,“子超楼”内的蒋介石、李宗仁及各有关办公室的陈设均按国民政府时期的样式恢复了原貌。其中三楼的会议厅是依照1947年4月23日国民政府一次开会的全景照复制。会议厅正北的背景墙中央是孙中山先生像,像的两边挂着象征国民党政权的两面旗帜,下方装嵌的汉白玉石匾额上是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个字。会议所用的桌椅也都一一摆放整齐,整个大厅显得庄重肃穆。精心复制的这一历史场景摆是摆好了,但是能不能向外展示呢?特别是墙上那两面醒目的旗帜供人参观,究竟合适不合适?这在当时尚属敏感的政治问题。为慎重起见,最稳妥的办法还是先把它封起来,等一等再说。

2000年元旦,“总统府”的大门向游客完全敞开。“清两江总督史料展”和“洪秀全与天朝宫殿历史文物陈列”在中轴线的一侧向观众开放。整个大院内蜂拥而至的参观人群在各处涌动,中轴线上潮水般的观众涌入各个展馆,浏览、品味着我们精心制作的史料和附注。展览受到欢迎,让操劳多日,付出许多心血的同志们深受鼓舞。可是,宽慰之余仍有烦恼,因为“子超楼”封闭的难题还摆在那里。

说巧也巧,一天我接到秘书长卜承祖的电话,说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要来大院参观。机会来了,2月7日上午,我随同卜承祖陪赵主任参观。我们沿着中轴线由南向北,径直上了“子超楼”,经过一层,再上二层,进入三楼来到大会议厅,他停住脚步,环顾四壁,看了看,这时我们轻声探询,这可不可以对外展示,他稍稍停顿了一下,说:“这是历史嘛!我看可以。”仅此一句,一扫萦绕我们心中多日的愁绪。3月1日,“子超楼”封闭的大门打开了,人们簇拥着踏上汉白玉石台阶,穿过柱廊进入楼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当年国民政府文官处高大敞亮的办公室,在二楼,因过道较窄,人实在太多,参观的人流不能停留,游客只能一瞥蒋介石、李宗仁的办公室、休息室,然后顺着台阶上三楼,一睹半个世纪前政要们在此集中開会的场景。一个已经成为历史的那个时代,在中国政治权力中心的权贵们办公的情景就在此一览无余。

紧接着,4月15日,“总统府文物史料陈列”在中轴线原国民政府政务局办公楼的一层建成并对游客开放。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由“二史馆”提供的一些珍贵民国史料是第一次面向公众展示,因此引起许多人的兴趣和关注。4月30日,“总统府门楼历史图片展”亦一并建成(因通道安全问题未能出展)。随后,“总统府”会客室、接待室按原貌恢复并对观众开放了。同时,由陈坚等六位美术工作者精心创作的六幅油画挂在了中堂大厅,画中围绕重大历史事件绘制的众多栩栩如生的著名历史人物向参观人群提示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

“总统府”的大门敞开了,中轴线对外开放了,“子超楼”——国民政府办公楼对外展示了,“总统府”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专家指导制规划

社会支持忙搬迁

按照省委要求,筹建“总统府”遗址博物馆工程于2000年全面铺开。制定规划成为第一要务,东南大学建筑系和南京市规划局的专家们在这方面进行了通力合作,规划初稿很快完成。2000年5月28日,由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罗哲文主持的建馆规划论证会在宁举行,张锦秋、齐康、阮仪三、茅家琦、张宪文等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集聚一起对规划工作进行研究和论证,提出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为我们正确制定筹建工程的具体方案奠定了基础。

依照已经确定的规划要求,“总统府”周边的机关、工厂、部队和学校总共13个单位600多住户(不含部队住户)需要搬迁。谁先搬、谁后搬、何时搬,对此,所涉及的上述单位从领导到职工家属都比较淡定,大家都表示,顾全大局,服从安排,克服困难,积极搬迁,为尽快建成近代史馆作贡献。2001年属于一期的省政府管理局首先闻风而动,将东箭道地块内所属的管修站和100多住户进行了妥善安置。国企熊猫集团紧随其后,将设于东箭道国民政府行政院旧址处的研究所、车间及职工医院进行了转移。由于这两个单位的快速行动,原属“总统府”东院的地块一下子被腾了出来,为筹建中最大的修复东院工程创造了条件。

鉴于搬迁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又直接触及群众的切身利益,省政协主席曹克明深知此事关系重大,尽管当时身兼数职、工作异常繁忙,仍挤出时间来到“总统府”,了解工作进度,带领我们一起研究出现的情况,制定行动方案。比如将省政府管理局在东箭道的工程队二分队32位职工留在“总统府”从事管建、服务工作就是他当时从实际出发作出的决策。

2001年下半年,动作更大的二期搬迁开始实施。任务更加繁重了。其中,如何解决“总统府”身边一个成建制部队的搬迁问题成为最棘手的事情。将部队迁往何处,迁移中如何不影响战备,上百户的随军家属怎么安置等等这一个又一个难题,令人望而却步,实感力不能及。

关键时刻曹克明主席又来到我们身边,其实,他早已将此事挂在心中,在此之前,已跟部队领导就有关问题进行过沟通。但也告诉我,问题尚未解决,目前最困难的是,根据这个部队的特殊要求,须在城区找一个比较适合的地点让部队重建新的营区,为此,他正在想办法。接着我知道,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一直在动脑筋,不间断地寻找和探索着,功夫不负有心人,办法终于找到,即将计划筹建的南京图书馆从南京老虎桥地块调整到长江路,再把腾出的地块让给部队。这个办法确实不错,但它现在仅仅是一个方案,要真正完成,尚需经过一定的程序,于是他随即利用在北京参加“两会”的空隙时间,与其他省领导抓紧沟通、商量和研究,并很快取得共识。2001年9月30日,军地双方就此达成置换土地的协议,协议一签,一锤定音,一度成为筹建过程中最大的一个难题解决了。

“总统府”周边第三期的搬迁计划于2005年实施,涉及太平北路上的“板桥新村”长60米、宽52米计71户住户的地块,因政策落实到位,拆迁工作规范,进展十分顺利。至此,“总统府”原先被占用的地块全部收回,周边破旧,凌乱的环境全部清理,收回的历史建筑和展露的宝贵空间为筹建提供了急需的资源。

实施东院修复工程

迎来“总统府”的全面开放

不少人对“总统府”的东院不太感兴趣,以为那里值得看的东西不多。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从历史的沿革中可以知晓,它在晚清时期是两江总督署衙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平天国时期这里是“天王府”的东花园,园内一度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景色的雅致很是诱人。到了民国时期,北面先后建起两座办公楼,成为行政院院首和当时一些显赫政要的办公场所。因政界要人的进进出出,这里一时确也令人望之俨然。而南边的马厩也颇有用处,成为政府军乐队、交通队、警卫人员及清洁工等勤杂人员的办公、休憩之所。因此,探究历史,将它们按原貌进行修复,让来到这里的观众凝眸回视那一幕幕瞬息萬变的过往,应当是很有意义也有必要的事情。

可是,2001年当我们刚刚接手东院时,所见到的行政院办公区一边是两栋外皮剥落、屋内空空荡荡的民国建筑,一边是废弃的厂房和原先作为职工诊所的简陋小屋,难以想象这里曾经是一国最高的行政首脑机关。再看马厩,开裂的山墙和严重破损的木结构正在“苦撑”,已再难抗风雨。留存的四合院,传说很美,曾是洪秀全的胞妹洪宣娇居住过的闺房,走进一看,处所狭小,令人失望。至于历史上曾经有过的钟楼、亭阁等等别致的美景难寻一丝踪迹。眼前的一切说明,在筹建中东院的修复意义重大,但情况复杂,要做好这篇文章面临的挑战非同一般。

万事起头难,我们首先抓紧清理现场,接着请来东大建筑系的丁宏伟教授操盘制定修复东院的详细规划,又再一次把资深教授潘谷西请到现场,帮我们对现存的历史建筑作一次全面细致的“诊断”。这位年已古稀的老先生在建筑方面,经验丰富,造诣很深,对历史建筑特别有感情。他一次次对行政院两座办公楼和马厩“把脉”,从它们残存的元素中判定旧楼中的哪一扇门已被后人改动,建议要改过来;行政院的北楼西山墙上大大小小的窗户,哪一个是新开的,要堵上。岁月悠悠,马厩的山墙有的已经倾斜,许多立柱和椽子已经不行,最好落架重树。新打造的马厩门窗抹上桐油就可以,不要涂漆,等等。如此这般,他耐心地一一指点,我们就一一记录。

2001年9月,参加施工的建筑队伍进场,东院的修复工程拉开序幕。按照设计,马厩最南端不远处开挖了一个水塘,虽然不大,却让阴沉的马厩显出一点灵气。考虑院内有水即为湖,水塘又地处东院的最南端,故有了“南湖”之名。十排马厩最北边的四排现状堪忧,经主设计师丁宏伟教授提议,后由专家会议讨论评估,同意予以拆除。其余六排马厩、四合院和行政院办公楼均按原貌进行全面修复,修旧如旧。至此,东院南北两端的修复工程紧锣密鼓地运转起来。

在东院,除了历史建筑之外,唤起人们更多遐想的还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小桥流水,是那江南一隅的花园。而在马厩与行政院之间及行政院的西侧仅有的这两块宝贵空地,应当是恢复花园比较理想的可用之地了。但是,历史上的花园仅有一星半点的文字记载,我们只能凭对这些文字表述领悟中获取的灵感来复制。为此,南京市建委总工叶菊华、南京市园林规划设计院院长李浩年和南京市园林建设总公司高工杨舜共同担起这一重任。他们多次讨论,反复琢磨,精心设计,终于因地制宜地打造出一个桥水相依,亭廊相连,有舫有榭,花草繁茂,较有特色的小型江南式园林。

一天,已近傍晚,我趁下班空闲来到这怡人的江南小园,脑海里忽然闪过潘谷西老先生为设计此园的龙墙站着执笔画图的动人情景,心想他的认真和执着确实令人仰慕,再请他为这个小园起个名字不是很好吗?数日之后,他应邀而至,来到现场,看了看,说:“历史上就有这个园,现在依此而建,我看就叫它‘复园吧!”于是,小园从此有了一个寓于历史的名字“复园”。

20世纪90年代初,一次偶然,在东院配电房北边一房舍的墙基处将“勋高柱石”碑挖掘出土。它是同治九年十月,曾国藩由直隶迁两江,第三次任两江总督临行前入京觐见,时值六十生日,同治帝即亲笔御赐了这四字。曾国藩抵宁后,择吉日刻石立碑。可是,时过境迁,此碑湮没,现在又忽然冒了出来,实为奇又不奇之事。但出土处当时并不属于“总统府”,好在“总统府”管理方的领导文物意识较强,听闻此事,甚为重视,立即安排专人将它拉回,将其立于西花园一处墙角边。2002年,我们便乘东院施工之便,再将它从西花园移至现已属于“总统府”的原出土点,并为它建起一个小亭,这也算作对历史的尊重,并让东院多了一个看点。

2002年5月,历经八个多月的紧张施工,东院的基建工程竣工,并正式对游客开放,而此时刚刚修复的历史建筑内一片空荡荡,这为我们的布展工作打开了方便之门。经过努力,2003年2月,马厩内的“晚清与民国”展、四合院的“太平天国史料陈列”、行政院北楼的“国民政府五院文史史料陈列”以及进一步扩大和充实后的“清两江总督史料”展的布展工作基本就绪。同时,请上海电影制片厂制景专业技术人员在马厩内复制的“马厩”和“国民政府军乐队宿舍”两个仿真场景也先后建成。

2月15日,省政协在“总统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在宁27家媒体及有关单位代表出席会议,时任省政协副主席的顾浩就“总统府”的筹建工作作了总结性讲话,以此昭告,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的工程建设胜利竣工。紧随其后,东院内的各展馆向游客开放。它不仅使人们久久期盼的“总统府”全面开放得以实现,同时也标志着,从西花园到中轴线,再到东院,我们一路走来,筹建的主要工作可以说已经基本结束,今后“总统府”工作将进入以日常维护、管理和服务为主的新阶段。

(责任编辑:武学沪)

猜你喜欢

马厩总统府历史
谁在说谎呢?
“诈弹”
红色足迹《攻占总统府》
新历史
遗失的怀表
士兵将梅里诺的棺木抬出总统府
寻找你的怀表
台媒爆炒“总统府共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