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人力资源对佛山市制造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分析

2019-10-14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17期
关键词:佛山市佛山制造业

(四川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65)

引言

2018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出台,由包括佛山在内的珠三角九大地市及港澳组成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打造湾区经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对于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及世界级城市群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佛山市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规划中明确表示要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并支持佛山深入开展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1]。数据显示,2017年佛山三大产业占比为1.5:58.4:40.1,且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57%[2],而制造业是其第二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属于佛山的支柱产业,在制造业方面的比较优势明确了佛山需在打造大湾区的制造中心发挥建设性作用。

佛山市2018年GDP总量约9935.88亿元,在整个大湾区经济总量中占比9.14%,处于推动大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佛山市制造业要向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的智能制造方向迈进,围绕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人才链打造“四链一体”的新生态体系。《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3],四链一体的根本支撑要素与第一资源就是人力资源,要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仅具备充足的劳动力数量已不能满足,还需要提高研发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占比,增加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建设一流的湾区,必须具备一流的人力资源。因此,本文将重点分析人力资源对于佛山市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支撑性作用,并研究其实现路径,从而助推佛山实现高质量发展,使其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系统工程,为中国制造业的集体转型升级树立路标。

一、佛山市制造业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人力资源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

当前学者们普遍认为技术进步对于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作用,而劳动力是技术的承载因素,也是产业的创新主体,提高人力资源水平是制造业持续性发展的根本保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物质资本不再是稀缺资源,制造业无法再单纯依靠“廉价生产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而是要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人力资源驱动”。制造业的发展转型,关键是“人”的转型,因此,要从政策引导、教育培养、培训开发、激励保障四大基本方面入手,在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对应人力资源这一目标点上发力,引导更多的人力资源向研发、创新、创造等领域聚集,而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扩大人才供给、升级人才素质这两大方面。

(二)人才供给与素质双优化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开创者Schultz指出劳动力的知识和能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与劳动力数量更重要。截至2017年底,佛山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0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8万人[4],占技能人才总量的比例仅28%;而在德国等制造业强国这一比例高达50%以上;近五年的数据显示,佛山市制造业的用工需求虽有下降趋势但始终在全部产业中占比最大,其中对于技能型人力资源、硕士以上学历人力资源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可见其制造业人力资源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制造业的进一步升级。根据现有理论以及制造业发达国家的实际经验,要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就要坚持技术改进与智能化结合,就需要有高教育水平、高技能水平的人才支撑,吸纳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力,在这一过程中,初级技能者在用工企业中所占的比重会逐渐下降,而科学家、工程师和接受过适当教育的生产人员的占比将逐渐增加。只有不断地提高人才素质、扩大高素质人才供给,才能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推动佛山市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二、样本选择及分析方法

(一)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依据佛山统计年鉴搜集了佛山市在2013-2017年的人力资源相关数据,将其作为影响制造业发展的自变量,并将直接反应制造业发展水平高低的指标——制造业总产值作为数据分析的因变量;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人力资源与制造业发展的关系。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说明

综合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系统性、科学性等原则,在借鉴部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人力资源支撑和制造业发展系统指标。制造业发展指标体系主要细分为传统优势制造业总产值、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先进制造业总产值、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人力资源支撑指标体系主要包括2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考虑到佛山市公开数据的有限性,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如表1、表2所示:

1.劳动力供给层主要体现为已有劳动力总量及人才储备两方面。由于官方数据难以查到制造业行业不同受教育水平劳动力数量,故选用劳动力总量指标,用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表示;总体人才储备用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人数表示;技能人才储备用技工学校在校学生数表示。

2.人才投入层主要体现为人才投入的规模以及人才增长与结构优化两方面。人才投入规模的指标如下: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反映投入从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开发活动的人力规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机构人员数;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增长率来表示人才增长;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占制造业就业人员比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机构人员中博士和硕士占比来表示人才结构。

表1 人力资源支撑指标体系

表2 制造业发展指标体系

三、佛山市人力资源与制造业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

(一)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理论概述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是一种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其主要思想是通过分析在一定时期内比较数列指标的变化对于参考数列指标变化的影响程度,即以各因素的样本数据为依据计算灰色关联度来描述母因子与子因子间关系的强弱、大小[5],关联度越大,两者的变化态势越吻合。制造业的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并不明确,属于灰色系统,且佛山市人力资源和制造业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充分性均较差。因此,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用关联度代替相关系数来探究人力资源中人才投入及劳动力供给与制造业发展的匹配度。佛山市各类制造业生产总值2013-2017年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佛山市各类制造业生产总值历年变化情况

(二)灰色关联分析过程

1.以传统优势制造业为例,本文将上述8个三级指标作为相关因子,以传统优势制造业总产值作为母因子(X0)。为了消除原始数据在数列单位与量纲上的差异,利用均值化像法对各项指标下面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初值化后的数据记作X’i(k)(i=1;2;3;4;5;6;7;8;k表示年份)。

2.然后做X’i(k)=│X’i(k)-X’0(k)│(i=1;2;3;4;5;6;7;8),得到参考序列与各比较序列的绝对差,并标识出两级最大值和最小值,如表3:

表3参考序列与各比较序列的绝对差

(三)灰色关联分析计算结果

经过以上计算方法及步骤,最终得到人力资源与四类制造业生产总值的关联度,如表4:

表4 各类细分人力资源与制造业发展的关联度

五、结论及建议

(一)结果分析

根据表5可以看出,制造业的类型不同,各关联指标与之的关联度的大小也各不相同。但总体而言,在四类制造业当中,劳动力总量,即制造业就业人数的比例与制造业发展的关联度最高,即制造业发展必须建立在具备充足的劳动力供给的基础上;R&D研发人员的数量及其所占比例次之,这进一步证明了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力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增强制造业的创新实力;其次是技能人才的储备、研究人员中硕博学历人才的比例、研究机构人员数、总体人才的储备,而R&D研发人才增长率的指标关联度最低。也就是说,数量是基础,素质与技能是关键要素,制造业在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资本密集型的过程中,技术资本的含量不断增加,对高级人才的需要量增加,人的创造力和智力在生产过程中直接物化在产品中,形成高额的附加值[7],人的质量水平与技能水平是决定这一过程能够成功的关键要素。在实际情况中,佛山市的劳动力总量虽然基本平衡,但表现在具体的技能人才与高学历的研究型人才方面存在结构性短缺的问题。综上,除人才增长指标以外,整体关联度均在0.85 以上,表明各人力资源指标对制造业的发展都存在显著的影响,充分证明“人”在推动制造业发展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性,而充足的人才供给、升级的人才素质是其中的关键要点。

(二)对策建议

人力资源是佛山由制造业大市转向制造业强市的核心资源,人才优势是最根本的优势。以2016年的数据为例:在人才总量方面,以制造业为主的无锡市人才总量为180万人,平均每百人中有人才28人,而佛山每百人中人才数量仅18人。在高端人才数量方面,佛山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仅41人,不及深圳的五分之一;全省119个创新团队中,佛山仅有6个;在广东省89名领军人才中,佛山仅有3人[8]。在高技能人才数量方面,佛山市高技能人才占比28%,与发达国家35%的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如何使人力资源满足和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不仅关系到佛山制造业能否迈向中高端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关系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本文提出构建佛山市人力资源支撑体系,见图3:

图3 佛山市人力资源支撑体系

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完善顶层设计的人才政策支持体系

人才政策是影响人才流通的重要因素。佛山目前在引进高素质人才方面的效果并不理想,很大原因是措施不得力、政策竞争力不足、人才软环境欠优,政府要坚持实施“人才新政23条”,在突出“人才优先”的政策导向的基础上,建提高对“存量”人才的关注与扶持,实现人才增量与人才存量并重,保证与当前佛山制造业发展需求相吻合的劳动力总量的充足。此外,政府应调整现有政策着力点,出台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奖励办法、技能人才新政等政策,精准对接企业与人才的需求[9]。最后,应实现政策的联动效应,将人才支持战略与其他发展战略深入融合,打破人才政策政出多门,条块分隔的现状,实现各人才支持相关政策的无缝衔接。

2.创新教育改革,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来源体系

根据《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要达到172.63万人,其中技能人才达到78.38万人[10]。但目前距离该目标仍有一定距离,传统模式培育的人才明显滞后于企业的实际需求,因此要充分认识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性。首先,佛山市应加强教育改革,在坚持保障高校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的条件下,推动部分高校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方向转变,并针对性地培养与企业需求对口的人才,提高人才储备。其次,建立加强政、校、企三方联动合作关系,推动校企合作,着力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的产教学融合,集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养成、技能历练、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一方面培养研发型高素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及时转化职业院校与企业的研发成果,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一体有机衔接。最后,要在继续实施已有人才引进项目的基础上,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充分利用“广佛同城”这一机遇吸引人才流入,并开展全面国际合作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3.重视素质能力建设提升,健全人才培训体系

在佛山市制造业向中高端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包括R&D研发人员、高级工程师、技师在内的大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些人才的获得,除外部引进外,企业内部的培养也是一大重要途径。参照德国著名的“双元制”培训模式,可以在综合分析企业战略发展、技术升级需求、市场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确定未来一段时间内企业管理类、研发类等不同类型人才培训的规格和质量要求[11],构建“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合作的人才培训体系:政府给予企业一定的培训经费补贴,分担企业培训成本,并委托具有培训资质的高校、职业院校对制造业企业从业人员进行对标培训,从而有效提升就业人员的素质与技能水平。

4.减少人才流失现象,设置激励保障体系

现有措施不仅要做好“引人”、“育人”、“用人”工作,也要思考如何“留人”。除了政府要完备与人才配套的服务措施以外,也要设置激励保障机制。一方面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机制,确保制造业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增长率与制造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同步调整,从薪资激励角度直接提升从业者的工作动力;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岗位设计不同的评价激励机制,以科学合理地方式增强不同类型就业人员的荣誉感和获得感,从而激励其不断实现自身价值。

猜你喜欢

佛山市佛山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君兰中学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佛山瑞光
广东佛山,有一种绿叫富贵来袭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4S2佛山市沾喜智能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佛山市巨晨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广东省第六届留守少年儿童佛山市福彩夏令营顺利开营
广东佛山 小记者参观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