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觉之思与身体意象:德勒兹对培根艺术的阐释

2019-10-12杨玫

艺术大观 2019年21期
关键词:培根身体

摘要:弗兰西斯·培根的作品是艺术史中重要的坐标。德勒兹著作《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为理解培根及其笔下的身体意向创造了新的路径。本文以《绘画的感觉》一文为切入点,对感觉之思与身体意向进行思考。

关键词:德勒兹;培根;感觉;身体

一、形象再现:德勒兹的“形象”概念

弗兰西斯·培根的作品是艺术史中重要的坐標。德勒兹著作《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为理解培根及其笔下的身体意向创造了新的路径。德勒兹希望通过对培根的剖析,提供一种更为普适的,对感觉力量捕捉方法的阐释[1]。

德勒兹认为感觉的两面分别朝向主体和客体。主体是画家本人的感觉,即“本能”“性格”,贯穿肉身本体与生命运动的。客体即“事实”、场地、事件,也是画面再现的对象、场所、再现事件本身。主体和客体是紧密相连的,缺少任何一项都形成不了感觉。

二、身体美学:事物的身体性

肉身是感觉成立的必要条件,肉身创造感知又接受感知,而感觉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塞尚去掉了观看和再现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直接表达真实的物象、结构和形体,直指物象本身,在可见与不可见之间找到了第三条路。德勒兹认为正是这种对事物身体性的真实表达将塞尚与培根联系起来。无论是塞尚的大自然世界,还是培根的人工假象世界,都具备“感觉”和“性情”的属性。

三、感觉之思:感觉的层次、范畴

德勒兹提出疑问:感觉所具备的综合性特征究竟从哪里来?感觉具有多层次和多范畴或领域,这些层次是什么?它们是怎么被统一起来的?对此德勒兹作了四种解释。

(一)从形象化到形象

德勒兹否定第一种解释:再现之物使感觉具有综合性和统一性。培根参照委拉斯凯兹《教皇英诺森十世》所创作的叫喊着的教皇是形象化的实践,但这种形象化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形象化,即一定程度的去形象化。培根一直在排除作品中的形象化,力图表现形象。培根不直接表达惊恐,而转向叫喊,叫喊动作是身体性的,即身体面对惊恐时的直接反应,通过对身体状态的解读得出惊恐。

感觉的暴力是神经系统的直接感知,具有身体性和综合性,不需要具体的形象来呈现;形象化的暴力则需要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呈现暴力,是间接的、单向度的。培根画中的身体将最为有力的感觉诉诸观者,身体成为各种情绪的直接载体,无须呈现施暴者或暴力过程,身体的形象仿佛记录了暴力的过程,又仿佛是暴力之后的瞬间定格。

(二)感情与情感

德勒兹否定了第二种解释:感觉与情感的混淆。他认为培根笔下没有感情,只要情感。感情是情感过程的产物,包含情感产生的过程;情感则是感知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即“感觉”和“本能”。情感和感觉都是在某一时刻产生的心理反应或动作流露,而非一种长期稳定、恒久的。从一种感觉过渡到另一种感觉,即德勒兹所说的“本能”,本能同样是身体性的。

(三)动力假设

德勒兹认为第三种假设—动力假设,比较有价值。感觉的多层次并非机械叠加而成,其中存在一种运动的秩序,使感觉具有延续性,能表达速度,同时饱含张力。培根画中常见的扭曲肉体和具有运动感的肉身姿态呈现出的是其特有的表达方式,仿佛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牵引着身体原地“运动”。除了身体姿态上的运动,培根画中的肉体同时具有局部运动,扭曲、痉挛的肉或器官被无形的力量挤压、牵拉得失去本来模样,这种力量来自不确定的方向。

(四)通感与节奏之美

德勒兹提出第四种更具有现象学特征的解释。感觉和意义并非被束缚于某一种载体,德勒兹认为有不同的感官与每个感觉层次、领域相对应,感觉的层次通过不同的感官被唤醒。视觉、味觉、触觉、嗅觉、听觉等感官之间可以跨越渠道,实现感觉的传递和交流。例如,培根画的斗牛士,从视觉像听觉挪移,使得观者仿佛听到了牛蹄声;尖叫的画观者仿佛能听到惊恐的尖叫;肉则将其本质表达出来,观者感知到这是实实在在的肉,这是从视觉向嗅觉、味觉,甚至触觉的挪移。

感觉在这里依然变得更为立体、综合、统一,感觉经由绘画,调动肉身的多个感官,形成互相交织、重叠的多感觉形象。观者由看见上升到听见、闻到、嗅到、触摸到……形象的力量由此迸发,德勒兹认为这种力量就是节奏。

这种节奏或许是各种感官之间的逻辑和交融,是由感觉渗透到各个感官领域而形成的,或者说当各种感官之间的渠道被打通时,感觉油然而生。相比印象派画的树形,塞尚追求的是“树性”,可以看到、摸到、听到的真实存在、结构清晰的树。这种真实赋予树生命力,使得树得以为树。培根对肉身的形象表达,与塞尚追求的生命运动,在某种层面上是一致的。

肉身主题与20世纪初以来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关联。20世纪以来,众多哲学家聚焦“身体”概念:快感、欲望、力比多和无意识等形成“身体”之下的各种分支主题[2]。YBA中的艺术家也有类似的艺术精神,年轻一代艺术家一定程度上延续着“血与肉”的主题脉络。

参考文献:

[1]杨新华,冯原.捕捉“不可感”的感觉力量——德勒兹对培根绘画的“非再现”阐释[J].文艺争鸣.2019(06):202.

[2]范晓楠.血与肉的扭结——培根与“战后”英国艺术[J].美术观察,2019(12):79-84.

作者简介:杨玫(1990.11.20),女,汉族,籍贯四川,四川旅游学院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乡村规划。

猜你喜欢

培根身体
培根是”真肉“吗常吃有健康风险
蔬果们的七七八八
我们身体的由来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西芹培根卷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火腿培根,吃还是不吃?
身体力“形”
开封后的培根该如何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