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地有大美

2019-10-12吴贵军

艺术大观 2019年33期
关键词:黄山

吴贵军

摘要:本文通过作者游览黄山的经历对中国美学中存在“巅峰美”的话题做了一次初探。作者首先分别从黄山挑担人、昆仑客栈、黄山美景三个角度来说明“巅峰美”存在的意义,接着作者对巅峰美的特征进行说明,然后再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探讨巅峰美,最后阐述巅峰美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巅峰美;黄山;中国美学

一、黄山之行

难得闲暇的某一天,决定去攀登那座归来不看岳的安徽黄山。深夜到了雨中的黄山市,费了点周折到小店住下,对明日的登山之行充满了期待。

第二天,天公不作美,浓雾一片。黄山成了太上老君的八卦炉,我成了孙猴子,只不过眼前不是烈的火而是寒的雾。不能枉费此行,我还是艰难向山顶爬去。临近巅峰,我已经气喘吁吁了。内心终于命令我的脚步走上了折返的路。石阶上小歇,看到一个一个挑担人陆陆续续艰辛向上攀行,一担一担沉重的货物压在肩头。或许他们的身后有慈祥的母亲、温情的妻子还有纯真的孩童;他们有痛的坚忍、有爱的执守。在浓雾之中,他们的身影慢慢变浓、又慢慢变淡。可能山中的美景已经厌倦了千百双眼睛的盯视,索性叫来天公将自己的容颜遮去,留下挑担的人们点缀成山路上的一颗颗珍珠,供游人观赏。他们连成一体,更像是黄山上一座座俊俏挺拔的高山。眼前的一幕,让我决定明天再次挑战山巅。

到了山脚下的小镇,沿着月光下汩汩流淌的小溪,选了一家旅舍——昆仑青年客栈。推门而入,热情的问候迎面而来。看了看,满眼都是——非同凡响:免费茶还有土特产,假使你喜欢哪本书,离开时你还可以免费带走它,另外还有机会跟店家在曼妙的音乐中把酒对饮。免费的馈赠让游走于浓厚商业气息中的人们,似乎偶遇到了心中的桃花源,惊喜自不必说。看着充满青春自由气息的装饰画,听着舒缓的吉他曲,你未饮已经先醉了。在角落里,还有一只梳着棕色毛的淘气泰迪狗,两声“旺旺”就作为欢迎吧。它有座山的名字——昆仑。新奇和温馨消解了游人不少疲乏感。看着窗外朦胧的远山、听着潺潺的溪水声,我在想老板该是一个敢于创造新的生活状态的尝试者。一夜,睡得很香。

第三天,天公依旧很羞涩,山上依然云雾漫漫。没有美景,也就早早动起了下山的念头。为了探寻异样的风景,毅然踏上了步行下山的路。说来也奇,一转弯浓雾遮住的山中小径,竟慢慢扯去了它的面纱。这下终于可以一睹黄山倾城倾国的美貌了。只见山依偎着山,岭拥抱着岭;这山身后还有那山,在羞羞望着你的背影;那山面前还有这山,在安然静候你的到来。岭岭重峦,山山叠嶂。你在感慨这山的高耸之际,那山的险峻早已让你由衷赞叹;你在嘘唏那山的孤峰突起之时,这山的巍峨已然使你心生敬畏。身肩重担、不畏艰险的山山岭岭,这岂不就是披荆斩棘的挑担人的一排排群雕吗!这件精湛绝伦的艺术品只能是上帝的杰作,只能用鬼斧神工来赞美他的伟大创作力。美轮美奂、峻峭挺拔的峰巅造化,这岂不就是将服务尽心尽力做到完美的昆仑客栈吗!这样纯真的情怀只能是来自童话的召唤,只能用清澈明眸来凝视她的温情。绝壁悬崖、陡峰危岩的豪壮山川,这岂不就是困境中勇于攀登顶峰的伟大中华民族吗!这片在阴霾笼罩下渴望复兴绽放的灿烂花朵,只能用勤劳加智慧的沃土来养育。无畏的挑担人、尚善的昆仑客栈连同磅礴的黄山盛景一起,构成了一幅巅峰美的画卷。

二、中国美学中的巅峰美

(一)巅峰美的内涵

离开黄山,坐在返途的列车上想着:中华民族是幸运的,因有黄山这样的巅峰美景陪伴着自己的复兴;黄山同样也是喜悦的,因她可以被中国美学赋予一种全新的美的视角。中国美学中应该存在着一种新样式的美——巅峰美,因为只有这样一种美才能更好地去概括像黄山这样的盛景。西方人本主义学者马斯洛曾提出“高峰体验”理论,[1] 东方美学同样应该有这样一个“高峰体验”与之相对应。“巅峰美”是蛮恰当的一个。巅峰美应该是中国美学中对于具有震撼的元素和力量的事物的一种至美状态的概括和总结。

庄子言:天地有大美。[2] 何为大美呢?这里的“大”,可以理解为程度等级上的大——“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者,巅峰者也。大美就是巅峰美。天地之中存在着巅峰的美。巅峰美是一种完美和极致的状态,巅峰美是在程度上走向“极端”、追求精益求精的美。这种美同杨柳岸晓风残月、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是不同的,这种美是一种鲲鹏展翅九万里的美。

(二)巅峰美的外延及特征

当我们在面对黄山、桂林山水、黄河壶口瀑布的那一刻,以及在品味兰亭集序、红楼梦、敦煌莫高窟的那一刻,都会感受到一种巅峰美。巅峰美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是一种非主流的美,它的所属归于“少数”对象物。这种少数的巅峰美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存在于艺术领域,甚至存在于人的生命及人类社会中。巅峰美见于物质世界,也见于精神家园。巅峰美在空间意义上是少数的美,在时间延续上是短暂的美。巅峰美同时是“不言”的,也就是庄子眼中“不言”的大美。这种美不是默默无闻或是朴实无华的美,而是极度张扬、夸张的美,是欣赏者的内心瞬间产生的极其强烈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三)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巅峰美

中国艺术主流倾向是讲究在清淡素雅的风格中表现艺术家对人及自然的深刻哲思,淡在表、浓在里,浅在外、深在内,这种暗含在深处的美再进一步凝结就构成了巅峰美。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认为:“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3] 中国艺术心灵的特征之一就是观有品无。所谓观有品无,是说中国艺术心灵表现在宇宙图式上,就是习惯于从观照可感知的有(存在物),去品味难以感知的无,也就是透过有形物而品味其背后的支配力虚无。[4]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从有到无,由实至虚。另外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艺术尤其是中国画底的空白在画的整个的意境上并不是真空,乃正是宇宙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这无画处的空白正是老、庄宇宙观中的“虚无”。它是万象的源泉、万动的根本。[5] 也就是孟子所谓“充实之谓美”。中国美学在追求从有形到虚无的过程中,同时也在虚无处追求着直达生命及宇宙的本源。中国传统美学崇尚清淡,甚至到了“空”的地步,但是这个空不是目的,仅仅是手段和途径,空的目的还是实,这种实是连接生命和宇宙的,是超越时空的,又是极难表现的实,如果这种实易于表现,那么这个空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正是要去表现难以表现的实才用到了空,借助空达到那种难以企及的实,所以空、平淡是假,实、绚烂夺目才是真。华丽与淡朴,也是繁复与简化的关系。两者之间只是表现形态的对立,而艺术质地还是同一的。[6] 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中国文艺在空灵与充实两方面都曾尽力,达到极高的成就。[5] 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这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核心问题。[5]

绚烂的美同时也是回味无穷的美,具有袅袅不绝如缕的余音余意余味余香余韵等。这是中国艺术心灵的特征的另外一点:兴味蕴藉,其核心就是相信感物类兴中会生成无尽的余兴,这些余兴会具备远超一般意义的蕴藉品质,令人回味再三。[4] 余音余意余味余香余韵,毕竟还是“余”,不是最初感物时那个“兴”,也就是巅峰美之后这种巅峰状态不会再等级别等强度的持续,而只能是“余兴”。

三、巅峰美的现实意义

中国美学最终走向完成的标志是禅宗美学的出现。[7] 在禅宗美学看来,“平常心是道”。[7] 当社会主流是讲究含蓄、不张扬、不外露,流行“平常心”,这样的社会往往产生了“沉默的大多数”。这样的大多数只能是安于现状、没有危机感,不愿去创造巅峰人生的大多数。对巅峰美的强调,自然可以突破“平常心”这个藩篱,有助于去追求自由辉煌的人生。巅峰美和平常心就像一块磁石的南北两极,两极共存于一体,有平常心这一极,却不能没有巅峰美另一极。

不可否认,东方艺术主要追求平淡素净、出水芙蓉的美,但由此得出东方艺术缺少巅峰美,这是不妥当的。在浩瀚的东方艺术海洋中巅峰美占据着少数,但是它们所蕴含的那种巅峰的美,却能够深深净化感召我们的生命与灵魂。

黄山的美,散发着巅峰美的光彩。她的美跨越千万年的历史尘埃映射到了东方巨人的灵魂深处,这个东方巨人正缓缓推开巅峰时刻的复兴大门。天地有大美,人间有盛世!黄山之行带来的心灵震撼是短暂的,但是这种震撼的余波会持续很久很久,想来这也是人生一件至美的事情。

参考文献:

[1]许燕.人格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庄子.庄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

[3]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

[4]王一川.中国艺术心灵[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9.

[5]宗白华.宗白华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6]姜耕玉.藝术辩证法——中国智慧形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7]潘知常.中国美学精神[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黄山
关于梅清题记中笔误的猜想
黄山
黄山冬之恋
黄山老年大学摄影家协会作品选登
学生写话①
黄山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祖国的大好河山——黄山
黄山看日出
黄山迎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