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探泥塑材料与泥塑

2019-10-12赵恩民

艺术大观 2019年22期
关键词:泥塑载体泥土

摘要:泥塑作品和材料相辅相成,虽数多情况下泥塑材料只是一个载体,但人们对泥塑材料探寻的过程,也是泥塑审美、创作和发展的过程。泥塑发展的进程也是原有泥塑材料保护和新型泥塑材料寻找的过程,随着人们对泥塑理解越来越深入,泥塑材料的内在意义和外在表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键词:传统泥塑文化发展;泥塑材料

一、传统泥塑文化发展和泥塑材料

传说人类是女娲用泥土造出来的,虽然这个说法不够科学,但也足以说明泥土在我们华夏儿女心中的重要地位。泥塑的出现和泥土分不开,最早的泥塑作品就是借助泥土表现出来的。

泥塑的发展,除去泥塑自身语言外,与人类的文明也是分不开的。人类先制造出了工具,后又创造出了形象。从使用石头工具和泥土抹涂在制作好的容器上面用大火烘烤而成的陶制工具开始,“泥塑”一词就和“捏塑和塑造”的含意分不开了。后青铜冶炼逐步发展,为泥塑材料添加了新成员,铜、铁工具的使用,为大型雕塑出现奠定基础。传统泥塑文化中,材料作为一个载体,占据着选择性地位,几千年来泥塑的发展对材料的使用已经非常成熟。

二、中国古代泥塑材料的基本情况

原始人群时期:人类就开始使用泥土。

母系氏族初期:开始出现石、骨工具。

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出现各种石制工具,烧制出陶器和简单的人物、动物形象,这是中国泥塑最早的起源。

父系氏族时期:不仅石、玉、牙、陶等器具和装饰得到发展,表现人物形象的泥塑也有了很大发展。

殷商时期:铜锡等金属冶炼成熟,人、动物地捏塑也更加完善。

周代:材料的使用越来越趋于多元化。

战国:泥塑艺术走向精致。

秦汉:泥塑趨于成熟,大型雕塑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唐代:泥塑表现形式上,已普遍盛行。在泥塑材料上,已是应有尽有。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有小型捏塑作品出现“磨喝乐”最具代表性。

三、泥塑材料与中国传统美学

泥塑作品能给人以美的体验与制作时选择的材料是相辅相成的,用材料作为载体使泥塑作品的美具有形象性、具体性和直观性。没有它,就不能作者的内心语言直观表达出来。因为泥塑以材料为载体呈现,那么材料本身的语言也是作品表现的一个方面,不仅可以决定审美有时也直接对泥塑的人物性格起象征作用。

在传统泥塑作品中,材料美感方面,泥土一直占据首位。泥土天然美深得人心,加之以捏塑工艺修饰,使大量泥土被制作成各种艺术品。在《礼记·聘义》人们不仅把泥土作为坚贞、温和、不屈不挠的高尚品格,还把泥土当作行为至好人的代名词。

泥土在传统泥塑艺术中,是人们用得最多最广泛的材料。中国考古发掘所得,泥陶成品很多。虽然泥陶种类、数量繁多,但因久经风蚀,最终的质感差别不大,以泥土为载体的材质美感已成定式。

四、材料与现代西方雕塑

现代雕塑发展中,因为对雕塑材料的探究,产生了很多派系,对材料的探究成为不可确实的部分。布朗库希本人也曾表示一块石头当你雕琢时,你会发现你手中这块石头的特有属性,你的艺术构思将跟着对这块材料的思考而展开。从布朗库希现有的作品来看,所使用的雕塑材料仍是铜、大理石、木材等。

毕加索的第一件立体派雕塑《女人头像》在 1909-1910年完成。随后两年,“纯形式”立体派理想慢慢被各种物质的“掺杂”代替如糨糊纸、油毡、木片和细绳等,《苦艾酒杯》就是用蜡模翻制出青铜作品,然后在上面放上一把真正的汤匙去平衡的雕塑,是第一件用集合手法做成的雕塑。

塔特林构成主义的倡导者,得到毕加索启迪,使用原材料和现有物品组成艺术品,将它放置在现实环境中,摒除所有再现意图,材料具有各自的造型品格,用材料表面的质感来组成一件艺术品“真实空间中真实材料构成。”

基础课和设计课是包豪斯学校构成主义的教学两个方面,基础课是工具和材料的学习,设计课是观察、构思和表现的学习。后来基础课老师莫霍利·纳吉1943年采用新型材料“树脂玻璃” 与铬管,创作出活动的雕塑。

与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相反的波丘尼的未来主义,是工业技术文明的第一批艺术家,认为人类的整个艺术体系的基础都将被改变。

由以上各流派的发展得出:探索新材料对泥塑发展有重大意义。

在泥塑制作中发现的材料真实性是最重要也是最真实的。每种物质材料质感都不相同,只有当泥塑作品与材料直接发生关系时,作为载体的材料才能发挥作用。例如:泥土的特质就是柔软,我们就不能勉强它超出它特有结构去达到和岩石一样坚硬的程度。

人们对泥塑的理解越来越深入,生态学、大地艺术和多媒体艺术等成了艺术家们的入手点,艺术和感官,环境、时间、空间等被逐渐结合起来,各种艺术形式也逐渐开始被艺术家们探索。[1]材料的意义正在逐步地上升,已不再是传统泥塑材料中的几种。

参考文献:

[1]冯澍.论材料在当代中国雕塑艺术中的地位及作用[D].中央美术学院,2009.

[2]中国雕塑杂志社.中国雕塑年鉴[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赵恩民,河南红泥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泥塑载体泥土
民间美术——泥塑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宋志浩作品赏析
泥土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泥塑作业
泥土中的功臣
机会的载体
大型泥塑《收租院》版权属于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