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人名字的趣闻

2019-10-11刘学明

今古传奇·单月号 2019年5期
关键词:原名聂耳

刘学明

一般人对取名很重视,多讲究其意义、吉祥,常为取一个好名,殚思竭虑,反复推敲,且迟迟难决,但也有人对此很是随意,也就趣闻轶事多。

寄寓志向的名字

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原名高仕錤(音基),“仕”是家族中的辈分,“錤”是因为算命先生说他“命中缺金”,家里人给他加上“金”字旁。1930年,高仕錤在美国芝加哥医学院学成后回国,任南京医学院检验科主任。他看不惯当时的贪污腐败、媚上欺下的官僚作风,他为此痛心疾首,毅然抛弃官职不做,应《读书生活》半月刊之邀请,从事科普写作。高仕錤在发表第一篇科普小品《细菌的衣食住行》时,署名“高士其”。把“仕錤”两个字的“人”字旁和“金”字旁去掉了。朋友问他何以更名?他说:“扔掉‘人旁不做官,扔掉‘金旁不为钱。”以此表示自己的志向。“高士其”后来成了他的正式用名。

艺术大师徐悲鸿原名徐寿康,是父母取的名字,意思是希望他健康长寿。六岁便跟着他的父亲读四书五经,后来又学绘画。因为家里无钱供他读书,他没有进过正规学校,也就谈不上学历和文凭,为此常遭冷遇。十七岁后曾先后在家乡三所学校担任图画老师。这三个学校离他的家有三十多里,由于家境贫寒,他总是徒步往返,从舍不得乘船搭车。有一次,徐悲鸿到一个亲友家去吃喜酒,那些有钱人家的子弟都穿着绸衣,而徐悲鸿却穿了一件粗布大褂,就遭到别人的白眼与奚落,从此他愤世嫉俗,立志不穿绸衣。为了在社会上谋生立足,他想进“洋学堂”读书,但父亲拿不出钱,于是他便去向别人借钱,可是谁也看不起他这个“穷小子”,这使他深感前途的渺茫、世态的炎凉,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遂改名为“悲鸿”,意思就是自己是一个悲壮凄凉的大雁,在苦难深重的落后的旧中国,自己需要忍辱负重,发愤努力,像鸿雁一样长途跋涉寻找艺术的真谛,为美术事业作出贡献。

急中生智的名字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原名李仲葵。1902年,14岁的他便以优异的成绩获准公费留学日本,在领取报名表时,也许是有些激动,他竟在姓名栏内填入自己的年龄“十四”两字。好在他及時发现了错误,遂在十字下面加上“八子”,改成了“李”字,“四”字却无法再改,成为“李四”。然而这名字又太俗,不好听又没有意义。怎么办?他一抬头,看到中堂大匾上有“光被四表”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形容盛德善行远播四方,于是他便灵机一动,在“李四”后面加上一个“光”字,后来他便叫李四光。

著名诗人艾青的名字也是如此临时产生的。他原名蒋海澄,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攻读美术,到巴黎一家旅馆登记住宿时,因为在法语中“蒋海澄”与当时身为国民党政府领导人“蒋介石”的读音相同,当旅馆服务员查看了他护照上的蒋海澄的名字后,发现他的名字与读音和“蒋介石”的读音完全相同,便故作惊奇地问道:“怎么?中国的蒋介石来我们旅馆了?!”听服务员这样一说,蒋海澄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字头下面打了一个“×”,变成了“艾”字,后来想想干脆就用“艾”作自己的姓算了。同时又因为自己出生于十二月,这十二月一组合就成了“青”字,且恰好“青”字也与“澄”字谐音,于是他又配了个“青”字作为自己的名字,从此便有了“艾青”这个笔名。

预示吉祥的名字

数学家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店主家中。他在这家“乾生泰”小杂货铺呱呱坠地后,父亲华志祥刚好背了一个箩筐进店,这时接生婆向他贺喜,年过四十的父亲把儿子抱在怀里,笑嘻嘻地看了看,然后拿过一个箩筐,轻轻放到里面,又在上面扣了一个箩筐说:“放进箩筐避邪,同根百岁,就叫箩根吧!”因为当地乡俗有人担心子女养不大,据说放进箩筐可以生根,容易养活,所以他父亲要这么做,其中包含着父母的关心和祝愿。后来就是将“箩”字去掉“竹”字头取了罗字,而“根”与庚同音,那年又是庚戌年,又用了一个“庚”字。这就是华罗庚名字的来历。华罗庚后来虽未长命百岁,倒是在数学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诗人徐志摩原名徐章垿,小字幼申,浙江海宁人。海宁徐家世代书香,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办商业蜚声浙江。徐志摩周岁按江南风俗“抓周”时,有一位法名“志恢”的和尚正经过徐府,闻说此和尚颇有名气,还能摸骨算命,预知未来,于是,徐家人便请他进屋给小主人讨个吉利。“志恢”和尚一见可爱的小志摩,即伸手在他头上仔细抚摩一遍,口中念念有词:“阿弥陀佛!这小孩是麒麟再生,将来必成大器。”父亲顿时心花怒放,因道出他望子成龙的心声。父亲非常高兴,就将儿子的名字改为志摩,是要记下“志恢”和尚摩顶祝福的预言,寄希望于儿子日后能够官运亨通、在政界有所发展。按照父亲的意愿,徐志摩中学毕业后,先后在北京大学预科、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预科等校读书,接着去美国克拉克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政治学。然而许多年以后,徐志摩却放弃政治,成为文坛不朽的诗人和散文家,这让他的父亲大为失望,但也无可奈何。

随机产生的名字

革命家李立三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曾数易其名,他的名字同他的一生一样,富有传奇色彩。李立三的第一个乳名叫凤生。上私塾时,父亲李昌圭按祠堂的字辈,将凤生改名为隆郅。1919年,他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参加了共产党。不久,组织上派他到安源开辟工人运动。后又任上海总工会委员长,参加领导了“五卅”运动。一天,他和邓中夏坐火车到吴淞口,参加那里的工会选举。车上,李隆郅和邓中夏商议要把自己的名字改得简单一点。邓中夏思索了一会儿,忽然抬头瞥见路边站着三个人,便灵机一动,建议他改叫“三立”。李隆郅笑着说:“三立不大好听,我看叫李立三得了。”从此,李立三就成了他的名字。

演员陈佩斯的名字则和地名有关。据说刚解放的时候,陈佩斯的父亲电影演员陈强出访匈牙利,到了布达佩斯,家里来了电话,说夫人临产了,给他生了个大胖儿子,并叫他给孩子取个名字。起个什么名字呢?想想刚到布达佩斯,就叫布达佩斯吧。可布达佩斯再加上姓就五个字了,不符合中国人起名习惯,不行。布达佩斯这个城市是由“布达”和“佩斯”这两座小城组成的。“布达”大,历史也悠久;“佩斯”小,也年轻些。老爷子想了想,那老大就叫“布达”吧。于是,佩斯的哥哥就有了个响当当的名字——“陈布达”。过了几年佩斯诞生了,按着“排行”,自然而然地就叫了“佩斯”。

大作家老舍文化水平那么高,为家人取名却非常“随意”。老舍的第一个女儿出生在济南,他很随意地起了个“济”字为名。因为繁体的“济”字的笔画多,难写,便招来家人的非议,纷纷“声讨”他名字起得不好,写起来难为孩子。有了前车之鉴,为了避免再招来“二次声讨”,老舍在给第二个男孩取名字时,干脆就叫“乙”,只有一笔画,没有比这更简单的字,家人没话可说了。

引起误会的名字

小说家张恨水,原名张心远。他是一位多产作家,曾在15年内创作60部章回小说,且多为言情之作,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很大。在人们想象中,作者肯定也会有风流韵事。一次讲演会上,有人就向张恨水发问:张先生,贾宝玉认为“女子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年轻时你是否与哪位小姐恋爱,不幸情场失意,心里耿耿于怀,才取名“恨水”的呀?张恨水答道:“不是的,不是什么‘情场失意。我取名‘恨水,是因为我喜欢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词——《乌夜啼》。”接着,他朗诵起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重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将“恨水”二字特别拖了长腔,然后说:“我喜欢的这首词里有‘恨水二字,我就用它做笔名了。”

萧楚女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是优秀理论家、《中国青年》杂志的创始人。1922年,中共派萧楚女去四川工作。他应邀担任《新报》主笔,几乎每天都以“楚女”之名发表文章。由于他文笔俊逸,逻辑性强,很快名声大震。看名字,不少男青年猜测他是一位“楚楚动人”的女子,不禁联想联翩,于是,一封封求爱信雪片似的飞到了编辑部。为了避免类似事情再发生,萧楚女只好在报上登了一则启事“本报有楚女者,并非楚楚动人之女子,而是身材高大,皮肤黝黑并略有麻子之大汉也”。

高人指点的艺名

在豫剧《唐知县审诰命》中饰七品官的名丑牛得草,原名叫牛俊国。开封有个叫李春芳的80多岁老人,知识渊博,爱听牛俊国的戏,牛俊国对他很尊敬,常向老人请教学问。一天,他向老先生请教:“人家都说我的名字很不符合我的丑角行当,我又想不出好名字来,请老先生指点!”李先生说:“姓侯的有个叫侯得山的,猴子得了山可以攀登;姓于的有个叫于得水的,鱼儿得了水可以畅游;姓朱的有叫朱得糠的,猪得了糠膘肥体壮;你姓牛,何不叫牛得草呢?牛得了草,负重行动,韧力无尽啊!”牛俊国一听,非常满意,高兴地对周围的同行说:“这个名字太好了,我欢喜演戏,当上了演员,不正是小牛得了青草么?”

京剧表演艺术家关肃霜原名关鹔鹴。1953年,在云南举行的一个晚会上,关鹔鹴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总理时,心情有些紧张。周总理看了她的演出,十分赞赏,接见时笑着对她说:“你的名字———关鹔鹴,笔画太多了,没有群众观点,可不可以簡化一下,把两只‘鸟放飞呢?”周总理平易近人的态度、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关鹔鹴立即消除紧张,笑着回答说:“是啊,这是学艺时师父给我取的艺名,有的观众不认识这两个字,就叫我‘关鸟鸟,我是不想要那两个鸟字偏旁呀……”这一说,逗得大家都笑了起来。从此,关鹔鹴就改艺名为“关肃霜”了。

事出有因的改名

聂耳原名叫聂守信,字子义,是我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家。聂耳从小耳朵就特别灵敏,有很高的音乐天分,但由于家里贫穷,没有深造的机会。1931年4月,聂耳来到上海,为了谋生,也为了艺术事业,他考入了“明月歌舞社”,在里边拉小提琴。他的听觉特别灵敏,无论什么音,只要经过他的耳朵,他马上就会记住。他的同事来自四面八方,大家都讲家乡话,他只要听上一遍,就能模仿得差不多了,同事们很佩服他的这种本领。加上繁体的“聂”字,三耳堆成山,于是在开玩笑的时候,同事们就亲切地叫他“耳朵”,日子一久,大家甚至在公开的场合也会“耳朵”“耳朵”地叫起来。一天,聂守信所在的电影公司开了一个联欢会。会上,他表演了一个喜剧节目,熟练地用平时记住的36种地方语言,编成36句有趣的话,一气脱口而出,引起大家一阵又一阵的笑声。聂守信回到住处时,收到了同事们送来的两盒礼物,只见礼盒的飘带上写着:“送给‘聂耳博士。”聂守信见了无声地一笑,自言自语地说:“你们硬把一只耳朵送给我,那我就收下吧。‘聂耳就‘聂耳,这个名字没有什么不好。”从此以后,聂守信就正式把名字改为“聂耳”。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是祖父林孝询所取,源自诗经:“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来为什么改为林徽因呢,原来与一个名叫林微音的男作家有关。据施蛰存记述,在1928年时,他的朋友戴望舒和杜衡,在杭州葛岭顶上,见到一个青年在焚烧一堆废纸,便心生好奇,前去搭话。该青年说自己是上海人,叫林微音,烧掉的是他的许多文稿,因为没有报纸和刊物愿意使用,退了回来,故此愤而烧之。当时施蛰存与戴望舒正在上海办刊物,认识林微音后,也给他发表了一些诗文。因为他们要出版翻译作品,林微音曾自告奋勇参与,他们便请他翻译一本普特娄的《虚无乡消息》。结果稿子发排时施蛰存校对,“才发现误译甚多”,甚至“中文也不好”。以后便不再联系了。由此可知,这个林微音文学禀赋十分有限,外文与中文水准也不高。林徽因或许见过他的作品,很不以为然。想到自己林徽音的名字与这“林微音”字形音都易混淆,心高气傲的她遂起改名之意。征询堂弟林宣意见,堂弟讲到有个朋友的女儿叫“筠因”。不料林徽因一听竟拍案叫好,说自己那个“音”字也太俗了,从此写文章就改“徽音”为“徽因”,并说:“我不怕人家把我的作品误作是他的,只怕将来把他的作品错当成我的!”

(责任编辑/姜巧玲)

猜你喜欢

原名聂耳
李自行
化险为夷靠淡定
艺事
化险为夷靠淡定
常书鸿的原名及其两篇旧作
聂耳
阿文的诗
老五
清冽的玉溪 永远的聂耳
聂耳智斗密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