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抛锚式教学法的应用

2019-10-08李冬蕾

中国德育 2019年15期
关键词:竹子创设情境

李冬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中国教育实践中施行已久,教育部2017年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职能被进一步明晰和扩展,并赋予其显著的价值意义,要求课程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抛锚式教学也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到实际的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问题,而不是仅通过间接经验的介绍和讲解进行知识学习。在实际情境中一旦确立一个问题,整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抛锚式教学在学科课程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和探索,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也有广泛应用。

一、抛锚式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及其契合性

有学者将抛锚式教学界定为:“是一种深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以技术学为基础的教学范式,教师在抛锚式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富有真实性的学习情境,使教学建立在生动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情境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与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合作探讨,使学生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提出目标到实现目标的教学过程。”[1]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这五大环节。其中,确定问题和创设情境是课程教学能够科学实施的前提条件,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是课程教学得以正常运行的核心所在,而效果评价则为鉴定课程教学实施成效的重要保证。

课程教学模式的借鉴和移植是“引入—适配—应用”的过程。由于抛锚式教学本身所具有的教学情境的真实性、教学双方的互助性、教学过程的无序性、教学评价的情境性等优势特点[2],因此被广泛应用到不同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当中。

(一)基本理念的共通性

抛锚式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为学生创设一种真实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掌握知识和主動实践,并注重效果评价。如基于儿童发现“地上有一滩红色的液体,它是血吗?”的问题情境,教育者通过引导儿童用自主与合作形式探究该红色液体的来源、生活中红色液体的种类及其区别等问题,并注重考察儿童在探究过程中的兴趣点与参与度。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正如教育部印发的《纲要》中所概述的:“课程目标要以培养学生素质为导向,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两者的基本理念均指向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也注重多维评价,在诸多方面具有共通性。

(二)教学目标的亲和性

在教学目标上,抛锚式教学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培养学生从创设的真实情境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抛锚式教学将学生置身于真实场景中,培养其观察现象的敏锐性,归纳问题的思考能力以及集体合作的团队意识,这些品质构成了一名学生学科知识以外的综合实践素养。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坚持以培养学生素质为导向,重视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两者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力求在目标定位上突出学生本位的思想,以期实现学生自我发展。

(三)教学过程的相似性

抛锚式教学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来促进知识的建构,教师要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伙伴者。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过程以小组合作为主,以自主学习为辅,强调教师的有效指导要贯穿于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两者对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着相似的要求点。以《寻找历史的足迹》的教学为例,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如何对本地区的文物进行有效保护”这一具体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自主预习课文,了解历史文物的定义和现况。多途径搜集资料,以小组合作形式调查本地区的破坏文物的现状,提出改进方法。在知识获取上强调自主搜集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作为基本单元,这与抛锚式教学的创设问题—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基本模式相契合。

(四)问题解决路径的一致性

综合实践活动亦是强调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相统一的重要性,致力于围绕教学目标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解决真实问题。如果说学科课程教学致力于构建一个抽象而规整的理论知识框架的话,那么综合实践教学的意义在于越过这个框架,将知识置于具体场景下,将抽象但条理分明的理论转化问题导向的综合性应用型知识。而基于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而展开的抛锚式教学,可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效果评价的趋同性

在抛锚式教学模式中,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均会影响到课程的效果评价环节,而效果评价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和制约着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其他构成要素,该评价贯穿于课程设计有开发全过程,绝非孤立存于某一环节中。我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坚持评价的主体性、正面性、发展性、多元性和过程性等原则,突出学生发展导向,以写实记录为依据,以建立档案袋为保存方式,来开展科学评价[3]。可见,抛锚式教学运用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合乎综合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将使得课程评价更具备连贯性与可比性,课程评价不会流于形式。

二、模式构建:以抛锚式教学为引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

前文探讨了抛锚式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契合性,并阐述以抛锚式教学理念为引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所具备的特性。以抛锚式教学理念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构架导向,能让该课程更具有应用性、创造性与普适性,从而彰显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针对抛锚式教学下我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设计,本文拟从以下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设“锚”:创设情境

这里的设“锚”是开展抛锚式教学的第一步,指的是基于课堂教学的目标,挑选出与当前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真实问题或事件,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或即将接触的新知识去解决的现实问题,以期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点与好奇心。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是以系统整体观为指导强调运用综合性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力求改变学科课程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科内容与教材知识的状况。那么,在抛锚式教学模式中,其创设的“锚”正是从学生生活实际中筛选出来的。

例如,老师在课间引导学生们观察学校小公园里的竹子,为主题学习作铺垫,而这样的情境正好为学生的观察与思考提供了真实的观察对象。一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通过压弯竹子以取回挂在竹枝上的帽子的经历而萌发了“这么神奇的竹子,它的种子是从哪里来的呢?”的思考。这样的问题情境恰好与《纲要》中所推荐的主题活动“关爱身边的动植物”有所关联。学生能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去主动提出问题,这也需要老师能够相信学生的观察力与问题意识,水到渠成时再给予启发是创设情境的真谛。要想创设好情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是生活中的留心观察者及教学中的信息衔接者,创设真实的课程教学情境。

(二)抛“锚”:确定问题

创设情境的下一步便是抛“锚”,即抛出问题并确定出其他待解决的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任课教师基于所创设的情境来抛出一个恰当的问题,此问题难易程度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应该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解决的。所抛出的“锚”也需要教师层层深入引导,力求从一个“锚”点或是多个“锚”点来反思该情境中还存在哪些未解决的“锚”点。比如前面的案例,学生提出“这么神奇的竹子,它的种子是从哪里来的呢?”,教师要及时判断该问题是否可作为贯穿课堂的主线,设置教学方案,在课堂上让学生共同探讨。由于该“锚”是学生在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小组探讨的氛围热烈,为接下来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三)用“锚”:自主学习

该阶段的自主学习是超越传统的接受学习,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地分析、质疑、探索、实践等方法来完成学习目标的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此阶段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地去独立钻研问题,尝试运用多种途径去解决问题,如查阅书籍、网站搜索、调查访谈等。这个学习的过程不仅是让学生在开放学习中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生成性地完成教学目标、自主地解决真实性问题,为学生提供深入思考机会与自主活动空间。在“竹子的种子从哪里来”的主题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后自行运用各种途径去找到搜寻问题的答案,学生可通过绘画或作诗等形式写下关于“竹子种子的来源”的畅想曲,可以制作相关的表格,记录自己的感受与体验。如此,可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为接下来的协作学习奠定基础。

(四)解“锚”:协作学习

解“锚”环节正是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后进行的小组协作学习环节,协作学习指的是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后,将各自持有的答案和观点,通过组内探讨以及组间交流等形式来找出问题的最优解。在此环节中,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伙伴者的教师,要善于利用抛锚式教学的教学方法,在学生的知识盲点上搭建腳手架及镶嵌式教学[4]。如为了验证竹子的种子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制订栽种实施方案,遵循“问题—猜想—实验—结果—结论”的科学探究流程进行实验,并利用课内外时间将组内的假设“种子来自竹节、竹枝、竹叶”等猜想物种入实验田里,并分工作好定期观察、测量与记录。

这个过程是一个实践、改进、再实践的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学生的实践探索也是问题生成与问题解决的过程,如怎么进行植物种植,种下去的东西没有任何发芽的迹象该怎么办,其他植物种子的来源和竹子种子的来源相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竹米和竹鞭都能种出竹子,等等。当实验失败后经过反思与探索,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行改进方案,进行新实验。此外,为增强学生的探究动力和学习体验,老师们也可设计一系列外出学习的“Field Trip”,如去植物园从五感角度学习认识不同种类的竹子、去当地农业大学的实验室参观,使学习和知识真正产生其社会价值,从而解决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脱节的矛盾。

(五)省“锚”: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指向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某个具体环节或是最后一个环节所进行的评价,诸如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各种评价方式。当然,这些评价方式在充分发挥其独特功能方面都是值得肯定的。而抛锚式教学模式下的效果评价,不仅仅具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内涵,更拥有着超越这些评价方式的意蕴。抛锚式教学的任一环节都随时指向其效果评价环节,致使评价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也正是响应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是融为一体的动态展开过程。”[5]对于抛锚式教学模式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其评价体系应涵盖教师与学生的自我评价、他人的评价、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及实施效果的评价等,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多元评价的理念下走向可持续发展。

在实验与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依据学生的不同想法给出建设性的指导建议,引导学生去反思检验假设失败的原因、去寻找新的解决方案,据此来观察每个学生的投入度与参与度。在实验与探究得出成果后,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与动手能力,将自己的研究过程与成果以不同的呈现形式清晰地设计到展板上,比如探寻竹子种子的观察日志、竹子种子的生长调查表、研究小作文、制作一套竹子生长模型、举办关于竹子的主题演讲等。在此过程中,评价内容不再是仅仅融于学习过程本身,而是超越过程并指向学生自身的发展,真正促使学生的协同、多元发展。

三、理想形态:抛锚式教学主导下的综合

实践活动课程的追求

以抛锚式教学理念为引导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学生的主体性为基础,以运用新旧知识结合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借助抛锚式教学中的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这五个环节实行操作性学习,既可以给学生带来收益与乐趣,又能够有效实现学生的真实发展。以抛锚式教学理念为引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能够让学生统整知识、融入实践和培养创新能力等效果。

(一)统整并自主生成知识

学生的生活世界是由个体、社会与自然等基本要素彼此交融渗透所构成的,其身心和谐发展并非是各门学科知识“拼盘”的结果,而是在个体在与自然和社会的互动中,综合运用知识去不断探究与实践的结果。抛锚式教学理念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及其所处环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开展探究活动,体现个体、社会与自然的整合,亦促进科学、道德与艺术的相互整合。同时,个体的身心发展是连续或非连续相互交织的生成性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运用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等环节均是以实现学生的真实发展为前提,着力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地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不断地构建自我。

(二)参与并融入实践

基于解决现实生活而开展的问题情境研究,开放性的综合实践课程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认真听讲和小组合作探究。从创设情境入手,能够打破学校的“孤岛”状态,联结原本割裂的学校与社会,让学生迈出校园,从静态封闭的课堂学习中走出来,融入到动态开放的社会实践中。学生从接触的情境和自主学习的资源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具体情境下自主地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融贯地理解、组织并运用知识,在小组探讨中制订活动方案,并予以实施、纠错和完善。随着课题的进展,学生在亲历实践中不断生成新的且富有意义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养成科学探究的好品质,从而解决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脱节的矛盾。

(三)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性是以抛锚式教学为引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追求的最高价值取向。此类课程为学生创设一种真实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进而促使学生对该问题的解决产生兴趣。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往往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其心智又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中得以发展。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合作者和指导者,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创设既具有悬念又符合学生日常生活的问题情境,围绕一个“锚”点,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大胆猜想、勇于尝试,并不断反思和改进,力求形成独具特色的创造性研究成果,养成科学探究的良好品质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2]吴玉平,张伟平.试论抛锚式教学的内涵、理论基础及特点[J].教育导刊,2014(12):65-68.

[3]马玉宾.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评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2-26.

[4]夏春秋.结合美国教学案例解析抛锚式教学[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22-124.

[5]李树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从何处入手?[J].中小学管理,2017(12):13-14.

责任编辑︱张楚然

猜你喜欢

竹子创设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设未来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大熊猫吃竹子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