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从藏族民歌到藏戏的“藏腔”演变

2019-10-07杨千毅

参花(上) 2019年10期
关键词:藏戏演变

摘要:在藏族人的历史文化中,歌舞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很多的文化符号都依靠着歌舞或者戏剧流传下来,藏族民歌和藏戏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民歌以其自由的歌唱形式、无拘束的内容表达,除了赞颂以外,更多的是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经过长期的发展、创新、熔铸而逐步形成独特的民间艺术,从这些吟唱的声音中又衍生了藏戏,可以说藏族民歌和藏戏是藏族文明中两朵瑰丽的奇葩。本文将在内容和形式上对两种“藏腔”文化形态进行剖析,并以藏民族独特的“藏腔”为线索,漫谈藏族历史文化演变的过程。

关键词:藏族民歌 藏戏 藏腔 演变

纯净的雪域高原,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流水,孕育出了瑰丽的文明。这片土地上藏族同胞们的歌声传承了一代又一代。歌唱是藏族人的生活,更是其文明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他们用歌声来表达情绪,用歌声来礼赞,用歌声来传递彼此内心的情感,那铿锵有力又纯净悠远的“藏腔”唱响了雪域高原。

藏族民歌历史悠久,节奏较为自由,一般都是吟唱式的。其音调或高亢或低浅,音域宽广。据研究,在藏文出现以前,作为一种“口头文学”的民歌,已经在民众当中广泛传播。藏文的产生极大地促进了藏族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民歌也在文人们的手中获得了新生,其体裁和内容都变得更为丰富、饱满。

鲁体作为藏族民歌中历史最悠久的类型之一,最早起源于公元8世纪。鲁体一般是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比如男女之间互相倾慕,对生活中的爱憎或者忧愁等。歌曲的内容主要产生于日常生活劳动中,一种是山歌(拉鲁),其内容一般就是赞美,歌颂大好河山和秀美风景。牧歌(卓鲁)就是描绘放牧时牛羊和牧人的惬意与自由,旋律节奏都非常自由,毫无限制地抒发内心的情感。

除古老的鲁体外,还有民歌数量较多的谐体。这种形式一般从地域上便可以划分。“堆谐”主要集中在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康谐”则流行于昌都以东的藏族地区,其表演性非常强,将踢踏舞和演唱完美结合;“巴谐”又名巴塘弦子,因其发源于四川巴塘地区而得名,它以曲调优美,曲目量丰富,舞姿舒展而闻名;还有一种流行于拉萨地区的“囊玛”,它被称为藏乐中的古典音乐,起初因在布达拉宫的囊玛岗演出而得名。它是一种以歌唱为主,以歌舞表演为辅的表演形式,它的歌词来源非常广泛,其中大多数情歌都采用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爱情诗。最初囊玛主要是为宫廷服务,到了二十世达赖时期才开始在民间盛行起来。融入民间后的囊玛相应地产生了一些民间舞曲和一些类似于“堆谐”的踢踏舞,可以说“囊玛”中很多舞蹈动作是从“堆谐”中借鉴而来的,但是属于宫廷贵族的典雅气质与调性很足,其观感优美风雅,时代审美意趣非常的强烈。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表达特定场景和意境的民歌。如山歌中赞颂河山的秀美壮丽,牧歌中牛羊在草原上幸福地吃草以及牧羊人的恣意潇洒,婚丧嫁娶时的一些仪式歌曲等,当然占最重要地位的还是藏族的情歌。情歌最直接地反映了特定时代和环境下青年男女之间相互爱慕的方式,表达了对封建礼教制度、农奴制度的反抗,包括渴求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的迫切愿望。这样的束缚造成的情殇在如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情歌”中也能看出端倪。

新时期的藏族民歌在摆脱了旧时代的束缚后快速催生出一批形式新颖、热烈的,反映新时代内容和风格的新藏族民歌。相较于传统民歌,新民歌主要以颂歌为主,歌颂对新时代的伟大胜利以及对社会主义美好幸福生活的礼赞。新时代藏族同胞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赋予了藏族民歌新的时代精神,也将其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藏戏是在歌曲的基础上于8世纪的时候衍生出的戏剧形式。藏戏的藏语名为“阿吉拉姆”,翻译过来是仙女姐妹的意思。据传,最早的藏戏是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大部分采用了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此得名“阿吉拉姆”。

藏戏最初产生于8世纪,比京剧早400多年。藏戏在17世纪的时候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单独成为一种艺术形式,并且一直流传至今,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在西藏早期的苯教,有被称为“仲”的口头神话,是藏区主要的历史传说。那时候的苯教就已经有专门从事这种故事的说唱师了。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的藏区对这种艺术形式的重视程度。

在藏族历史中,大量的民间故事都通过赞词、韵句及民歌的艺术形式把人物的话吟唱出来,让故事更加的完整、生动。这种形式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后渐渐成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藏族的民间故事通过藏戏的演绎得以升华,并能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的缘故。

以最经典的藏戏《格萨尔王》为例,它产生于11世纪至13世纪之间,是一部英雄史诗。最早是一般的说唱性文体,后期这种文体受到了佛教说唱文学的影响而得到了发展。这部戏剧的韵文采用的是民歌体,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戏剧中的自白和对话乃至一部分情节叙述都采用了适宜歌唱的韵文。使其歌唱性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藏戏服饰中最具特色的便是它的面具。不同于汉族戏剧,藏戏的化妆其实较为简单,没有复杂的脸谱,那么所有的表达除开唱者本身的一些理解之外,就是他们脸上戴着的藏戏面具了。藏戏的面具一般都是用颜色来区分角色性格以及象征意义的,这点和我国的京剧还是很相似的。各种面具都为藏戏带来了更丰富的色彩以及神秘性,让人惊叹于这种艺术的多元性。

除去服饰(面具),藏戏的表演形式更具特点,比较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神秘而具有儀式感的动作外,恰恰是它的说与唱。不同于西方歌剧演唱者的宣叙调和咏叹调,也不同于汉族地方戏那么抑扬顿挫,藏戏有大篇幅的独白。这些独白没有那么多华丽的技巧,而是以说唱形式来表达,唱腔往往就是直击人们内心的高亢、嘹亮的情感。而且唱腔的运用是专曲专用的,不得随意使用。但是因为演员都戴上了面具,所以在表达的时候,演员对于肢体语言和说唱语气的情感注入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观众会惊讶于瞬间能和演员感同身受——大段的独白好像说的不是独白,好像这就是他们的经历。舞台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超越脚本却又在角色之内的即兴,作为观众你能够在藏戏表演中感觉到很多的这种即兴,艺术家们会根据不同的场合或者气氛来调整他们的表演张力,这种表达实在是太让人佩服了。

为了区分戏剧和民歌中不同的唱腔,将戏剧的唱腔称为“达朗”,节奏也是自由的散板,藏戏的唱腔主要有长调、中调、短调、悲调、歌戏混合腔、说唱混合腔等。每个唱腔一般也只能唱两句7~9字的字句,个别较长的也不超过13个,其他的均不受限制。

藏戏的舞蹈动作少数带有象征意义,大部分还是贴近自然和模仿动物的。但藏戏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其他的舞蹈形式。就像现在的《格萨尔王》其实已经颠覆了很多传统上的表演方式。

藏戏虽然没有民歌那么自由,但其完整的形式和丰富的元素也是民歌无法替代的,正是因为藏戏的完整性较高,所以它对从宫廷到民间、从宗教到世俗的脚本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传承作用,生动地向人们展现了藏文化的深厚与绚丽。传统藏戏保留了较为原始的风貌,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它也是藏文学的一个高峰,多元素的内容、饱满的剧情和出色的表达都保留了古代藏族文学语言的精华。

在藏族人的历史文化上,歌舞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很多的文化符号都依靠歌舞或者戏剧流传下来,藏族民歌和藏戏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民歌的歌唱形式自由、表达的内容无拘束,除了赞颂以外,更多的是表达内心情感。经过长期的发展、创新、熔铸而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从这些吟唱的声音中又衍生了藏戏。可以说,藏族民歌和藏戏是藏族文明中两朵瑰丽的奇葩,用各自的方式或传统延续、或与时俱进地促进藏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艾尔费.藏族《格萨尔·赛马篇》歌曲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70.

[2]李云.藏戏[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杨千毅,男,硕士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藏羌彝合唱创编)(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藏戏演变
藏戏面具
第三届藏戏传承保护学术研讨会在拉萨召开
浅析巴塘藏戏在演出形态方面对西藏藏戏的传承与创新
四川藏戏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演藏戏·促非遗扶贫——2019年藏戏演出季完美落幕
传统藏戏的新时代再造——评新编藏戏《朗萨雯波》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