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素质特征模型构建

2019-10-06张思意孙曙光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28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模型构建大学生

张思意 孙曙光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不断出现,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对大學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愈加重视,但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不足。由此,通过文献查阅与总结,构建创新创业人才素质模型,进而获取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素质特征,为高校或社会对大学生的培养方向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设计和规划提供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素质特征;模型构建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8.036

党的十八大明确表示,要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指示,要求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造就规模宏大、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随着对目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现状认识的加深,怎样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而明晰创新创业人才素质特征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首要步骤。因此,本研究通过构建创新创业人才素质特征模型,准确把握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为高校或社会对大学生的培养方向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设计和规划提供依据,并为有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大学生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奠定基础。

1 创新创业人才的内涵

创新创业人才是国内学者基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提出来的概念,对于其内涵尚未达成共识。总之,国内学者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定义主要围绕知识、能力、人格、素质等要素进行描述和界定。这些定义本质上并无大的差别,但通过文献梳理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创业人才的内涵经历了从强调首创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到强调不仅具有知识博、才智高等素质,并具有创业意识,创新精神、能力,而且能为不同社会实践及认识领域创造社会财富、认识世界甚至改造世界、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转变。基于前人的研究,本研究将创新创业人才定义为能积极响应市场需求,具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知识面,创新创业能力、意识、思维、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且能够开发出创造性成果,进而创造出社会财富,实现社会与个人价值的人才。

2 创新创业人才素质特征模型构建

素质是从文化水平的高低、身体的健康程度、惯性思维能力和对事物的洞察能力、管理能力、智商和情商层次高低以及与职业技能所达级别的综合体现反映的一个人的思想和社会特征。而创新创业素质是指与创新创业活动有关的素质。

1991年,在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上,创新创业型人才被定义为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技术能力、社交管理技能的人才。21世纪是“创新创业时代”,创新型经济具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扩大社会就业的显著作用,引发了人们对管理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型的世界性关注,鼓励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政策取向。因此对创新创业人才的素质特征更新为:目标明确、意志坚韧、思维活跃、理念新颖、善于学习、知识丰富、乐于实践、能力突出的特征。

通过研究发现,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素质的研究多就单个素质进行分析,较为分散笼统,本研究认为可以将这些素质特征按照类别分成几个大类,以便于整体分析。具体从创新创业、思想素质、身心素质、应用能力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素质结构进行分析,具体素质特征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问题意识、质疑精神、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承受挫折能力、抵御风险能力、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组织领导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如表1所示。

2.1 创新创业类素质

该类素质是指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创新求变意识,能够在工作中结合具体的工作,对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二次理解,转化成具有实用价值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素质”是一个包括创新、创业的综合性词汇。西方主要根据创新创业具体活动来分析其素质维度,包括彼得·德鲁克提出的在创业过程中对机会的认知力和行动力,熊彼特提出的在创新过程中所需要的首创精神,威廉·D·拜格雷夫等人总结的想象力、灵活性、思考力、资源控制力和创富能力。而我国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维度的研究,主要是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从知识、技能、认知三个结构来分析,形成一个完整的素质体系,包括必备的能力、品性、习惯等各方面的综合性素质,还包括个体个性、智力、文化、心理、身体等素质。分析各类素质特征的属性后,本研究认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类素质应包括创新精神、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

(1)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具有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的意志、信心、和智慧等。

(2)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在技术和实践活动领域中提供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3)创业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实际动手能力或者说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创业实践能力是指与创业活动有关的相关能力。

2.2 思维方式类素质

该类素质是指思想道德水平良好,有正确的三观;遵纪守法,吃苦耐劳,并且工作认真谨慎、脚踏实地;礼貌待人,对工作负责,有探索求知的恒心和毅力。问题意识亦称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质疑精神是指认识的可能性受限于思维的局限和思维客体的不可接近性。独立思考是思维灵活性的体现,所以本研究将问题意识、质疑精神、独立思考归纳为思维方式类素质。

(1)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问题性心理.人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或现象,通常会产生疑问、探求的心理状态。

(2)质疑精神:质疑精神认为,认识的可能性受限于思维的局限和思维客体的不可接近性。它被广泛地用来指一种任何提问的态度。

(3)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能根据自身既有的经验积累与从中而发展出的思辨能力对事物进行独立的,有时具有批判性的判断。

2.3 身心素质类素质

该类素质是指接受各种挑战并能镇定应对专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并具备较强的自律能力。心理素質健康,心态积极向上,能够勇敢面对挑战。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第一,正当的动机和兴趣;第二,恰当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第三,控制和稳定情绪的能力、抗挫折能力和压力承受能力;第四,具有冷静、谦虚的气质和自信、积极、乐观、果断的性格。因此本研究认为身心素质包括合作交流、承受挫折能力、自我管理控制能力。

(1)合作交流:合作能力是指工作、事业中所需要的协调、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是指个体在事实、情感、价值取向和意见观点等方面采用有效且适当的方法与对方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本领。

(2)承受挫折能力:所谓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遇到挫折时,能否承受打击和压力,有无摆脱困境并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一种耐受能力。

(3)自我管理控制能力:自我管理,是对自己的目标、心理和行为等表现进行的管理,自己组织、管理、约束、激励自己,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自我管理是指利用内在力量改变行为的策略,一般运用在减少不良行为或增加正面行为的出现,培养自我认知。

2.4 应用能力类素质

该类素质是指在工作中能够善于与同伴协作沟通,对于人际关系问题,能寻根究底,提出解决办法。应用能力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专门能力。我们认为其包括组织领导能力、应变能力。

(1)组织领导能力: 领导能力,是一种激励员工跟随领导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指根据工作任务,分配资源,并控制、激励和协调群体活动,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

(2)应变能力:是指人在外界事物发生改变时,所做出的本能反应或经过大量思考后做出的决策。有良好的应变能力,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3 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1)创新创业类素质的培养。对于该类素质的培养,高校应注重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实践,营造创新的氛围;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构建其能力培养机制;同时,高校可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完善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开辟多种筹措创业资金的渠道,并积极响应国家和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法规政策,在资金和体系上成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支撑,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

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在学习期间,大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通过学习案例,包括一些企业的创业史以及他们得以成功的原因,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们的进取精神。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塑造其创新品格。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涉及大学生的创新观念和思想、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创新情感的追求、创新人格的塑造等等方面。③开设关于创业实践的课程,以便于学生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更好的达到培训效果。还可以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积累相当的经验,如营销方面的经验、成本预算方面的经验等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创业工作。④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类素质,必须坚持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价值意识,由此最大限度地激发、释放创新激情,不断挖掘和发挥创新方面的潜力。

(2)思维方式类素质的培养。高校通过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独立的人格”和“自信的态度”;学生自身要强化怀疑和求异思维,多参与学术论争,加强辩证思考。由此积极培养大学生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该类素质的培养: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融合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强势到来,高校老师也要及时与时代接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建立“互联网+”的教学思维模式,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②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学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创新办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民主、科学、自由的学习环境,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善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还可巧妙设计一些疑问留给学生,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自由讨论,各抒己见,通过“生生互动”来促进学习和交流。③培养“独立的人格”。所谓独立人格是指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培养该能力要通过学习发现问题,要坚持谦虚的学习精神,保持严肃的学习态度,最重要的是独立的思考和学习能力。

(3)身心素质类素质的培养。大学生不仅要改善学习方式,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还要提高身体素质,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保持健康的心态;除此还要培育自我认知、自我约束、定期自省、自我教育、自我塑造。在课下,高校可以多引进一些讲座、素质拓展、创业辅导团队等方式,让学生更容易地转化创业教育内容,为未来的创新创业施展提供更自由和宽广的空间,以培养大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自我管理控制能力。

应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注重合作交流,着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全面有序的思维方法。②促进小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发现,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示、发展,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③提高身心素质,勤于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会使精力更加充沛,性格更加阳光,因而抗压能力也随之增强。除此之外,还应从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人手,从细微小事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在实践中锻炼,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充分、有效的发展,心理健康达到高水平的状态。④培育学生学会自我认知。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优点,发挥自己的优势;还要意识到自己的缺点。老师在日常与学生的谈话中应以“激励教育”为主,对每一个学生都做到不偏不倚,爱护有当,以增强学生的自我观念。⑤通过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习等方法,学生能在相对自由与民主的环境中学会思考、行事、合作、领导等能力。⑥培养学生自我约束,定期自省。应该培养学生学会自我约束、学会管理自己的行为,由“他律”过渡到“自律”,逐渐成长成熟起来。自我约束是实现自我管理最主要实现途径。可以通过帮助自律能力差的学生制定“成长计划”、“学习计划”,定期组织他们开展自省活动,给他们创造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机会。

(4)应用能力类素质的培养。首先要系统学习领导科学,在实践中提高领导力,完善自身、提升自我魅力;其次要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多参加活动,扩大交往范围,提高自身修养,改变不良习惯和惰性。培养大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应变能力。

具体来说,该类素质的培养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引导大学生主动参加学校和其他培训机构设置的领导力培养机构,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增强领导意识,同时加强自我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提高。在实践增强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力和应变力,提高决断力,忍耐力,提高自我自信心。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开设相关课程,教导学生学会赞美与欣赏。多举办社团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下体验人际交往的意义与好处。学校可以增添社交礼仪选修课,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自信自爱的气质。 ③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就要多给学生提供情景模拟的机会,让学生在模拟现实中锻炼自己应对处理事情的能力,进而形成应付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应变能力。同时开设讲座等,督促学生学会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鼓励,主动地锻炼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福利,郭文娟,韩美凤.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8,(1):34-36.

[2]德鲁克.創业精神与创新:变革时代的管理原则与实践[M].北京:工人出版社, 1989.

[3]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得,熊彼得,杜贞旭,等.经济发展理论:财富创新的秘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

[4]拜格雷夫,威廉,陈宪.企业家实务[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

[5]霍华德H.斯蒂芬森,迈克尔J.罗伯特, H.欧文·格劳斯贝科,等.企业风险与创业家(第4版)[M].上海: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6]王永祯.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初探[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4, 20(3):72-74.

[7]徐涌金,张明纲.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25(4):36-39.

[8]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3):76-79.

[9]刘道玉.创业与人生设计[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10]张文显.法理学(第3版)(附光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11]胡宇.论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河学刊,2015,(9):74-75.

[12]徐以标.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措施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9):15-16.

[13]王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机遇、现实挑战与提升策略探析[J].教育评论,2018,(2).

[14]徐阳.培养大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J].长江丛刊,2017,(25):224-224.

[15]章日超.创设“置疑”情境 培养质疑精神[J].现代教育科学,2011,(12):128-129.

[16]卜泽东.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2015,(15):41-43.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人才模型构建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中物理解题的模型构建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