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共生课堂的构建途径

2019-10-06高蓓

文理导航 2019年31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高蓓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建共生课堂。通过共生课堂的创建,学生能更好地领悟语文的丰富性、多元性。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也能使其更快、更好地成长。本文对初中语文共生课堂的三种创建方式进行说明。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共生课堂

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语文的学习也是具有社会性、人文性的。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符合语文这一社会性、人文性的特征,也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一、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

合作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是在社会生存中所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很多初中生由于环境和个人因素,不喜欢合作。为此,教师需要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欲望,这是打造初中语文课堂共生环境的关键一步,以下对教师可以使用的一些小方法及技巧加以说明。

在《桃花源记》教学内容结束后,教师展开了一次文言文朗读活动。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朗读活动中,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采取了如下形式:

1.划分小组

教师将班上的学生随机划分为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中有5位成员。

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训练

《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共有5个段落,教师让小组内的五个成员分别朗读其中一个段落。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教师决定选出三个朗读最佳的小组予以一定的奖励。有了奖励的激励,学生不仅更愿意朗读,也更愿意帮助组内成员进行朗读训练。这一举动对学生个人朗读的提升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为部分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能无法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而其他人则容易发现这些问题。为了组内的荣耀,每个人都会主动练习、帮助别人纠正问题。

3.展开朗读比赛

在训练结束后,教师便展开了朗读比赛。评分分为两个部分:教师打分和其他学生打分。比赛结束后,教师给表现较好的小组予以奖励。

4.促进学生和谐关系的发展

在共生的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氛围是需要被塑造的。为此,教师让小组成员对自己朗读过程中的成长做出了分析。有的学生表示:在组内成员的帮助下,自己纠正了很多在朗读中存在的发音及节奏问题,因此感谢自己的队友。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之间的共生情谊得到了增长。这个做法不仅消除了部分较为内向学生对合作的排斥,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为学生下次合作打好了基础。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设置了一个必须要进行合作的活动。对于每个小组成员来说,活动内容要求其必须参与到活动中,这就在无形之中促进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除此之外,让学生对合作过程进行总结也在无形之中加深了学生间的情谊,打造了良好的语文共生环境。

二、挖掘共生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共生课堂意义极大。环境及自身性格不一样,每个人对语文的见解也就不一样,而语文的魅力就在于其多元的形式及多彩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语文的魅力,也为了创造更大的语文课堂价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挖掘课堂共生的意义并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共生的意义。

在一次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两个班级的篮球比赛上,班长小明正在挥洒着自己的汗水。突然,(     )。大家都为小明鼓起了掌。教师指出:“突然发生的事情可能是很多元的,你们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对划线内容进行填充,使之看起来符合情理。”一段时间过后,很多学生都写下了自己的看法。教师看了学生的看法并让部分学生在讲台上演讲。

同学A表示:“突然,小明一个飞跃,在最后的10秒中投出了一个3分球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讲台下同学纷纷表示赞同,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回答。

同学B进行了如下的演讲:“突然,一个孩子出现在赛场上,情况十分紧急。小明停止了比赛,将孩子送出了赛场。”讲台下的同学表示这个故事内容意想不到,但也具有合理性,对同学B的想象力表示敬佩。

同学C演讲道:“突然,小明一个不稳摔倒在地。可是就在裁判准备暂时中止比赛时,小明又站起来了,表示自己可继续比赛。”讲台下的同学表示这个故事突出了小明的人物性格,体现了小明的坚韧。

同学D表示:“突然,小明的对手摔倒了。小明不仅没有洋洋得意,还在第一时间关心自己的对手是否受伤。”

讲台下的同学表示这个故事突出了小明的包含与宽容,体现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道理。就这样,在学生的叙述下,这一简单情景得到了扩充。班上的每个学生都在其他人的意见中看到了事物发展的多重可能性并提出了自己对其他同学补充内容的见解。这次活动因为有了不同学生的参与而变得有趣、生动起来,每个人在第一时间想到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而这种不同思想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能够迸发语文课堂的生命力、人文力。從某些角度来说,这对学生思维的扩展、消除学生的固定思维模式都是有所帮助的。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学情景的设置让学生领悟了共生课堂的趣味性及意义。同时,教学内容对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发展也是有所帮助的。通过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领悟语文学习的奥秘所在,还能通过其他人的想法开拓自己的思维。

三、在辩论中增加学生思想的深度

思考能力是语文教学需要着重培养的能力之一。随着思考内容的复杂化,部分人的思考可能会呈现出单一的趋势,即:不能够较好地全面看待问题,只能将视线聚焦于事物的某一方面。这种现象对更好地认识问题本质与现实社会非常不利。而辩论可以将不同的思想集合在一起,在思想的交锋中让辩论者更全面地发现问题、了解问题。

以《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课为例,在简单讲述文章内容后,教师展开了这样一个辩题:你支持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行为吗?随后,教师收集了学生对辩题的意见,将学生划分为正方组与反方组。其中,正方组支持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行为,而反方组则反对这一行为。

在此基础上,教师让两个小组的学生分别进行辩论依据的收集。一段时间后,辩论顺利展开。正方组表示:“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行为是形势所迫,他们家太穷了,进大观园这一行为能够改善自己的家庭环境,因此其应该进大观园。”反方则表示:“刘姥姥进大观园明显属于攀高枝,她这样的做法无疑会让自己成为其他人的笑料,这种牺牲自我尊严的行为不应该被赞同。”正方组反驳道:“为了能让自己及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而牺牲自己的‘尊严也是一种勇敢、充满爱的行为,且刘姥姥为人处世的态度并没有很大的问题,这也在进一步说明这个人物思想的深刻性。”反方组表示:“刘姥姥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依靠其他人。”正方组表示:“在封建社会,劳苦人民是被压迫的,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更好生活的人是非常少的,刘姥姥的行为也是一种迫不得已”……辩论结束了,老师却并没有评判哪一组获胜,而是指出:“两方的观点都有一定的可取性。有时辩论赛并不是分胜负,而是通过对手让自己更好地了解问题、了解同一问题下的不同观点。”事实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思维都是不一样的,世界的本质也是复杂的,很多问题并不存在单一的黑白。通过辩论,学生不仅对“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行为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也了解了看待问题的方法,即站在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方法看待一个问题才能更清楚地了解这个问题的本质。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及“竞争”关系得以体现。事实上,“竞争”也是“合作”的一种形式,能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可以说,这个共生课堂的创设是非常成功的。

总之,在创设语文共生课堂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足够重视教学内容。好的教学内容不仅有利于共生课堂氛围的营造,还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对此,教师可对文中所采取的三种共生课堂的创建方式加以参考利用。

【参考文献】

[1]陆瑞莎.构建独学与合作学习互补共生的科学课堂[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7):31

[2]蔡丹丹.初中语文“共生课堂”学习环境建构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教学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初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