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进程的全景书写城市平民生活的文学表达
——梁晓声长篇小说《人世间》浅论

2019-09-28李钊平

文艺评论 2019年4期
关键词:梁晓声人世间知青

○李钊平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转发这一重要指示,鼓励城市青年到农村接受劳动锻炼。由此,全国两千多万知识青年离开父母,投身这场规模空前的上山下乡青年运动。此后近十年间,他们中许多人通过招工、参军、高考或不同途径返回不同城市。上山下乡运动渐成历史,关于这场运动的回顾反思却不绝如缕,文学书写更是蔚为大观。其中,作家梁晓声的作品高扬理想主义精神和人道情怀,聚焦“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充盈浓烈情感、平民意识和慈悲仁爱,使其成为极具辨识度和影响力的知青文学代表作家,甚至被誉为“知青文学第一人”,奠定了他当代中国文学核心作家的地位。

在当代作家中,梁晓声是一位多面手和“常青树”,他的创作永不停步。20世纪80年代后,《雪城》《返城年代》《年轮》《知青》等长篇小说相继面世,同名电视剧热播,标志着他知青文学创作的新进境。他的创作视野更为宏阔,回城知青、下岗工人、进城农民、莘莘学子甚至更多的社会反思等都成为关注对象,平民意识、批判精神和仁爱情怀更为突出,这在他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郁闷的中国人》及散文随笔等非虚构写作中都有集中体现。

新世纪以来,梁晓声的知青文学作品仍为许多人阅读、追忆。2016年初,中国青年出版社约请多位知名画家,推出梁晓声知青小说精品系列水墨插图版,计有长篇小说《雪城》《年轮》《知青》《返城年代》和中短篇小说集《今夜有暴风雪》等5种,集中展示梁晓声知青小说创作成就。丛书出版后广受好评,连续加印再版。

梁晓声十年沉潜、精心创作的长篇小说《人世间》(三卷本)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小说115万字,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大书。《人世间》以北方某省会城市一个出身工人家庭的周秉昆、周蓉、周秉义三兄妹的人生轨迹为主线,刻画了郑娟、蔡晓光、郝冬梅、肖国庆、孙赶超等十几个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展示了近五十年来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巨变。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他们有的通过读书学习奋斗改变命运成为社会精英,更多的则像父辈那样努力打拼辛劳谋生。人物性格命运各有不同,善良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坚忍、尚礼乐群等人性中的幽微之光却永远闪耀,梦想的力量荡气回肠。这是一部关于苦难、奋斗、担当、正直和温情的小说,平民视角,悲悯情怀,激烈的戏剧冲突,纵横交错的复式结构,通过一个个可亲可感的人物全景展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都让小说具有某种“史诗”品格。

有论者认为,好小说是“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人世间》高扬理想,彰显时代变迁中人们的坚守和努力。“文革”后期,工人子弟周秉义、周蓉和被打倒的干部子弟郝冬梅、蔡晓光等知识青年,通过组织地下读书会,研读世界经典文学作品,冲破思想禁锢和迷茫彷徨,寻求人生曙光。周蓉为了爱情放弃城市生活、远走贫困山区,恢复高考后成为北大风云人物;她为了亲情去国离乡,因为家国情怀拒绝诱惑,回国做了中学老师,退休后又投身公益,表现出特殊年代果敢聪慧、优雅美丽的女性形象。周秉义在兵团为了爱情放弃升迁,担任濒临倒闭的军工厂党委书记后力主改革,后又放弃机关领导职务,回来担任副市长推动坯房区改造,面对非难和误解,不计个人得失。烈士子弟吕川读大学期间就不满“文革”乱象,毕业后在机关工作,念兹在兹是国富民强、风清气正。干部子弟蔡晓光,也在父亲平反后遵从梦想,从事文艺导演工作。即便是一些次要人物,比如参加“大三线”建设的青年工人郭诚、兵团直属中学教师陶平,甚至包括曾经混社会的水自流等,也都有各自的情怀和坚守。

《人世间》立足底层,坚守平民视角,抒写草根青年的奋斗和拼搏。作家自觉地俯下身去,站在沉默的大多数一边,深刻体察普通人的生活,精妙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主人公周秉昆个性倔强,执着爱情,信守承诺,敢于担当,古道热肠,嫉恶如仇。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东北老工业基地经历阵痛,走过浩劫的一代青年也步入中年,各种压力和不幸接踵而至。他们曾经工作的木材加工厂、酱油厂、拖拉机厂、军工厂等国有企业经营困难,失业下岗成为必然。面对企业转型和失业下岗的艰困窘迫,周秉昆、肖国庆、孙赶超等没有退缩,而是自立自强,四处奔走,互相帮助。他们走穴演出、办酒楼、修河堤、当搬运工、当保安、摆摊卖早点,自谋生路。

作品褒扬真善美,表现出高度的道德自觉。作者认为,文学艺术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更是让人类的心灵向善与美进化。小说描写的周氏人家,从“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周志刚,德才貌兼备的周秉义、周蓉兄妹,到人称“一根筋”的周秉昆,个性和学养有别,却都不遗余力践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表现出高度文化自觉。老马同志、曲老太太、金老太太、邵敬文、白笑川、韩文琪、龚维则等领导干部,肖国庆、孙赶超、唐向阳、吴倩、于虹、关玲、曹德宝、乔春艳、水自流等一干人物,都不算完美,却都表现出向上向善的人格力量。这种道德自律和文化自觉源远流长,深入血脉,经历风雨和社会变迁毫不动摇,在特殊时期更显强劲和重要。由此出发,作品巧妙地消解了人生欢愉短暂的浩叹,化深切浓郁的悲悯情怀、社会批判为淳朴昂扬、温润美好的力量。这是风雨雾霾后的天高云淡,作品的浑厚张力因而凸显。

作品容量宏大,结构精巧,全景展示近五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梁晓声说:“我从小生活在城市,更了解城市底层百姓生活。我有一个心愿:写一部反映城市平民子弟生活的有年代感的作品。我一直感到准备不足。到了六十七八岁,我觉得可以动笔,也必须动笔了。我想将从前的事讲给年轻人听,让他们知道从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对他们将来的人生有所帮助。”

《人世间》的题材容量大大超过过往,时空跨度大,刻画人物多,既抒写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光荣与梦想”,也揭示了改革开放进程的艰难和复杂。小说主要围绕春节欢宴、家庭聚会、重大事变等节点结构全篇,展现了作家丰厚的生活积累和健旺的创作活力。

1919年,57岁的齐白石先生定居北京,得到陈师曾等人的鼓励,开始探索创作技法风格的新变,史称“衰年变法”。这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重要事件。此后,黄宾虹、张大千、林散之、朱屺瞻、赖少奇等艺术家也都寻求老年“变法”,达到新的创作高峰。近年来,徐怀中、冯骥才、梁晓声等老作家先后推出长篇小说,往往守正出新,别开生面,成为饶有趣味的文坛胜景。

雨果说:“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光明和黑暗交织着,厮杀着,这就是我们为之眷恋而又万般无奈的人世间。”《人世间》甫一出版,就受到专家学者关注和好评。文学评论家孟繁华说:“梁晓声是知青文学第一人,也是当代中国文学的核心作家之一。《人世间》规模宏大,将人性的善、人心的单纯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让我惊讶、震动、喜欢。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文学青年的阅读圣经和励志经典,写的可以说是英雄;《人世间》写的是百姓生活,它将励志色彩潜隐在作品当中,写人物、写人心对当下青年读者具有教科书意义。”评论家张志忠则说:“捧读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三卷本百万余言的《人世间》,让我想到了《周易》中的一段话:大人虎变,君子豹变,小人革面。”而在学者路文彬看来,“文学在他的笔下闪现着宗教般的光芒,庄严而坚定”。

《人世间》出版以来,《光明日报》《文艺报》《人民政协报》《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长江日报》《中国青年》《青年文学》等报刊发表书评或报道,人民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作家网、中国青年网、腾讯网、新浪网、网易网、凤凰网等报道或直播。在哈尔滨、石家庄、郑州、南京、南昌、太原等地举行的《人世间》读者见面会、座谈会,屡屡登上当地跨媒体文化新闻头条,赢得越来越多读者的关注。

2018年8月,《人世间》荣获中国编辑学会、中国出版协会文学艺术工作委员会“2018年度中国文学好书奖”。2018年10月,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改革开放四十年重点宣传选题,《人世间》在央广长篇小说连播节目中播出136集,被评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2018年度优秀节目评选长篇连播类一等奖。2019年1月,《人世间》荣获《当代》杂志年度长篇小说奖。1月23日,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和文艺报社联合主办作品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人世间》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现实主义题材长篇小说佳作。5月15日,《人世间》获得首届吕梁文学奖年度小说奖。7月,《人世间》荣获人民文学杂志社第二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

知青岁月弥足珍贵,文学阅读刻骨铭心。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他对梁晓声说:“当年我是知青时,压力越大,我反而越坚强。”“大家要努力,要使中国更多的少年和青年,都成为有两种故乡(地理故乡和精神故乡)的人。”

从20世纪80年代初《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中短篇小说,到《雪城》《返城年代》《年轮》《知青》等长篇小说及非虚构写作,再到《人世间》,梁晓声的创作贯穿了改革开放40年。他高扬理想主义和人道情怀的知青文学创作,留下了一代人的成长足迹和国家记忆,多部作品成为当之无愧的当代中国文学经典。

《人世间》是梁晓声备受鼓舞、饱含深情的总结性作品,全景书写了近五十年来波澜壮阔、风云激荡的中国故事。它也是正直善良、勤劳坚忍的城市平民生活的文学表达,标志着梁晓声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新高度。

猜你喜欢

梁晓声人世间知青
看《人世间》谈家庭教育
锦句
人世间
解密电视剧 人世间
生活好了,更要看看从前
难忘知青岁月
梁晓声:读书与一个国家的好时光
知青伟大的一代青年
活在这荒诞的人世间
什么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