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的临床效果

2019-09-28王丹丹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7期
关键词:步态踝关节康复训练

王丹丹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脑卒中的发病十分突然,病重患者会处于昏迷状态,造成偏瘫等情况。足下垂是脑中风十分常见的一种后遗症,临床表现为足下垂、内翻等情况,致使运动功能发生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1]。该次就中风后足下垂应用电针结合康复治疗的方式进行研究,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为研究时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进行研究,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为 32~75 岁,平均年龄为(54.25±5.64)岁。 脑卒中发病时间为 1~5个月,平均发病时间为(2.11±0.24)个月;实验组中,男、女分别有25例和15例。最小年龄为34岁,最大年龄为 76岁,平均年龄为(54.23±5.66)岁。 脑卒中发病时间为1~6个月,平均发病时间为 (2.05±0.11)个月。所有患者和家属对于该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均比较明确,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患者在开始的1~4周内,患者要保持仰卧位置,放松下肢并伸直,握住患者足底前部和跟部,帮患者进行被动运动,包括进行外翻活动,缓慢对患者进行牵引和拉伸,保持5~8 s,做15~20次/组。在患者中后期,握住患者的患足并放松。对于肌群痉挛的患者要先放松患者肌肉,然后再进行训练。患者在进行主动运动时要保持坐立自姿势,双膝呈现90°。保持足尖尽可能向外展保持3~5 s,再缓慢复原。患肢在膝关节进行屈曲的时要尽可能向后拉足并提根,到位后保持3~5 s,然后再复原。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电针进行治疗,患者保持仰卧位置,利用浓度为75%的酒精对侧胫骨前肌运动店进行消毒和刺针,选取穴位阳陵泉、绝骨、解溪,连接动脉电针仪,保持负极在下,正极在上,频率设置为1 HZ,对针刺的方向和深度进行不断的调节,并保证电流处于合理的状态,以患者有明显的足背伸动作为宜。在踝关节背屈运动的过程中,记录针刺的方向、深度、电流的大小。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治愈:足内翻体征消失;显效:足内翻转程度有明显的降低,减小超过10°,行走十分平稳;有效:足内翻转程度降低,角度减小5°以上;无效:足内翻转情况无好转甚至加重。总体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利用Fugl-meyer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足内翻下肢功能进行评估,利用Tinetti步态分析量表对两组患者的步态进行对比。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4.0版本统计学软件做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配对设计的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通过[n(%)]描述,计量资料以(±s)描述,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情况

实验组治疗总体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7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2.2 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情况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Fugl-meyer评分差异并不显著(P>0.05);经过治疗后,实验组 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 Fugl-meyer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 Fugl-meyer评分对比[(±s),分]

组别治疗前评分 治疗后评分实验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12.07±2.1211.75±2.240.16950.865836.72±4.4525.86±5.679.52930.0000

2.3 两组患者步态评分对比

治疗前,实验组步态评分为(5.36±2.15)分,对照组步态评分为(5.25±2.22)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51;P=0.8225;P>0.05);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步态评分为(42.65±8.44)分,对照组步态评分为(30.21±7.95)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606;P=0.0000;P>0.05)。

3 讨论

中风后足下垂是中风十分常见的一种后遗症,其是由于小腿的前肌群和外侧肌群产生麻痹从而牵拉小腿后肌群痉挛而造成的,其特点为会随着患者肌肉牵张反射的亢进而反射亢进,提升肌张力。临床表现为关节内收、内旋。足下垂会对患者的步行能力产生较大的影响,会对踝部功能的恢复产生较大的影响,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在发病1~2周以后会发生肢肌张力的升高,表现为下肢伸肌痉挛和上肢屈痉挛的模式,髋部伸直内收和足内翻等情况,被称为偏瘫步态。足下垂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十分常见,表现为小腿前侧和外侧肌群肌力明显减退[2]。要想对足下垂进行明显的改善,就需要让小腿前外侧肌力和肌群实现平衡。患者偏瘫以后,患肢的膝关节和髋关节恢复十分容易,但是踝关节背屈属于下肢远端的运动功能,患者恢复起来比较慢。但是踝关节是人体步行知识的枢纽,踝关节背屈的发生对患者步态和下肢运动功能至关重要。当患肢摆动时,如果脚尖不能够离地并且存在足内翻的情况,会造成患者身心不能够充分向患侧进行转移,对患者的平衡能力和步态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不能够对踝关节的下垂内翻进行有效的矫正,这不利于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踝关节又被称为距上关节,构成包括距滑滑车和腓骨下的关节面。踝关节背屈的运动控制,是由大脑额叶产生指令,传导至前额叶后上部运动皮质层,经过脑脊髓神经达到腰神经,从而构成坐骨神经的部分[3]。踝关节在进行工作的过程当中,会表现出与功能十分向契合的特征。踝关节和足部的很多关节联合膝关节的旋转轴能够构成具有三个自由度的关节,让足部在任何位置都能够适应不平整的路面。

针刺在治疗中风的治疗当中历史比较久远,针刺穴位能够对患者内皮触痛觉感受器产生刺激作用,会使患者产生不同的冲动,通过触痛觉传导束投射到大脑的皮质中央,经过各个级神经中枢整合以后由锥体外系的运动向通路传出,对骨骼肌进行相应的支配,避免发生肌肉萎缩的情况,对肌肉痉挛进行抑制[4]。研究当中选择电针对阳陵泉和足三里等穴位进行刺激能够保证患者患足出现踝背屈,同时对足内翻进行移植,形成正确的运动模式,但是这种运动是被动运动。另外传统针刺疗法的刺激量并不统一,并且不具有持续性,有时并不能够达到刺激阈值,这会大大限制治疗的效果。通过电针疗法能够对脉冲电流的大小进行适应的调整,并且对相应的穴位进行有效的刺激,促进肌肉能够产生持续性的收缩。同时电刺激产生的感觉也提升了大脑的可塑性,增大相应的皮层代表,促进血液循环,对肌肉的张力平衡进行有效的调整[5]。

单纯利用针刺疗法,没有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会造成患者异常运动模式的形成。基于此,针刺疗法需要与康复训练进行有效的结合,向大脑不断的输送运动和感觉心心,与运动疗法配合能够让患者形成正确的肢体运动,对大脑细胞的重组也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实现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促进踝关节主动运动。在早期对患者额患肢进行特定和反复性的康复训练,能够补偿脑损伤造成的功能损伤,从而对脑功能进行重塑。在康复训练的过程当中,要输入正确有效的站立训练、平衡训练等运动模式,这能够对患者的步行能力进行有效的改善。通过针刺诱发出或者调整后的运动模式,与康复功能训练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逐渐固话,能够完成大脑皮质运动区域的动作固化。小腿外侧肌为腓骨短肌和长肌,利用电针对阳陵泉、足三里、丰隆进行刺激,能够对患足发生踝背屈起到抑制作用,从而调整正确的运动模式,辅助以康复训练进行固化,能够对足下垂进行有效的矫治。在该次研究当中,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下肢功能评分以及步态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电针结合康复对中风后足下垂的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具有推广的价值和意义。

猜你喜欢

步态踝关节康复训练
基于步态参数分析的老年跌倒人群步态特征研究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基于面部和步态识别的儿童走失寻回系统
基于Kinect的学步期幼儿自然步态提取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能否负重的生物力学分析
步态研究及其在踝关节不稳中的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