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疗效

2019-09-28王欣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7期
关键词:酚酸丹参肝素

王欣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吉林吉林 132011)

在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常见的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1],不利于患者的健康水平,由于术后患者均需要进行长期的卧床休养,不利于血液的流通,使得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增加康复和治疗的难度,为了有效地预防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该文以2018年3月—2019年4月期间的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其进行药物联合预防,通过最后对结果的整理分析,探究其对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起到的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文观察对象为该院收治的妇科手术后患者74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一组为单一组,对其采取单一的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治疗,另一组为联合组,对其采取丹参多芬酸盐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每组37例。单一组:患者年龄最小24岁,年龄最大为57岁,平均年龄为(36.76±3.21)岁;联合组:患者年龄最小23岁,年龄最大为56岁,平均年龄为(35.63±2.72)岁。纳入标准:(1)均为初次进行妇科盆腔手术患者。(2)无血液系统方面的疾病。(3)无严重性的肝、肾功能障碍。(4)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史或家族史。(5)凝血功能正常者。排除标准:(1)排除伴有恶性肿瘤者。(2)排除血液疾病者。将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放入统计学软件中进行比对,两组间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妇科患者在进行相关的手术后,均在护理人员的带领下进行双下肢的康复训练,并且听从医嘱进行大量的饮水,同时根据患者自身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对其进行低分子右旋糖酐的合理使用,有效地降低血液的粘稠度,且穿刺位置均不在下肢处。

单一组:在以上统一的基础上,该组患者单一使用低分子肝素钙[2-3](国药准字H20063909)治疗,使用的方式为:术后24 h,取患者的脐周皮下组织进行注射,剂量为1次/d,1次4000 U。

联合组:在上述的统一的基础上,该组患者使用丹参多酚酸盐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预防,低分子肝素钙的使用方式同单一组,取丹参多酚酸盐(国药准字Z20050247)在患者术后24 h进行注射,注射的方式为取200 mg[4]与250 mL生理盐水进行混合,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1次/d。

两组患者在以上的治疗方式上均进行7 d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的凝血功能变化情况、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股静脉血流峰速度。

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

对2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方法

以统计学软件包对该文的数据进行整理,软件包所选编号为SPSS 24.0,其中包括t检验和χ2检验两种,前者是计量资料的整理软件,以(±s)表示结果,后者为计数资料的整理软件,以[n(%)]表示结果,在整理前先对两组数据进行分类,该文的数据包括:两组的凝血功能变化情况、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计数资料,剩余两种数据为计量资料,所以进行各自的分类整理,在得出t值和χ2值后,观察P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凝血功能变化情况比较

如下表1所示,联合组患者的凝血原时间显著高于单一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均低于单一组,可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凝血功能变化情况比较(±s)

表1 凝血功能变化情况比较(±s)

组别凝血酶原时间(s)血小板计数(×109/L)纤维蛋白原(g/L)D-二聚体(μg/L)联合组(n=37)单一组(n=37)t值P值15.01±2.1913.51±2.093.0140.004187.69±25.41206.59±26.523.1300.0032.51±0.492.81±0.612.3320.023175.59±20.11265.23±30.2215.0210.000

2.2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联合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70%(1/37);单一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6.22%(6/37),可见,联合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2所示。

表2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2.3 比较两组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

如下表3所示,联合组患者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显著高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股静脉血流峰速度比较[(±s),cm/s]

表3 股静脉血流峰速度比较[(±s),cm/s]

组别股静脉血流峰速度联合组(n=37)单一组(n=37)t值P值25.61±6.1118.49±6.494.8590.000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情况严重时,会导致下肢坏死,具有较高的致残率,此外,还会因血液回流,导致患者发生肺栓塞,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安全,而临床上的很多女性在经过妇科手术后,均需要长期的卧床休息[5-6],而这样的行为则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从而影响术后的康复工作,增加治疗的难度,为此,临床上对于术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给予较高的关注度,且临床预防的手段也较多,该文以药物作为研究的手段,选取丹参多酚酸盐和低分子肝素钙两种药物进行研究分析,其中低分子肝素钙是临床上常见的选择性抗凝血因子活性药物,具有较好的抗凝血效果,且抑制血小板以及纤维蛋白原的合成,而丹参多酚酸盐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改善血液粘稠度,增加纤溶酶活性,改善血流变学,加强体内的血液微循环,二者药物联合使用加大的药物的药效,从该文的结果中可以看出,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情况,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有效的控制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对于妇科术后的患者而言,具有较高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

综上所述,对妇科术后患者实施丹参多芬酸盐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治疗,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酚酸丹参肝素
丹参“收获神器”效率高
双咖酚酸在小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组织分布
丹参叶干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丹参叶片在快速生长期对短期UV-B辐射的敏感性
丹参中丹酚酸A转化方法
川芎总酚酸提取工艺的优化
丹参总丹酚酸水提工艺的优化及其丹皮对丹酚酸溶出效率的影响
肝素联合盐酸山莨菪碱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
肝素结合蛋白在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