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寻有机关联 把握写作要素

2019-09-26

中学语文 2019年27期
关键词:组合型作文题关联

陈 炜

纵观2017、2018、2019三年各省或全国高考作文试题,我们可以看到,在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大的框架下,命题专家在不遗余力地做着探索与创新。 在这三年来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型中, 组合型材料作文因其在写作中能生成灵活多样的组合立意,有效地反套题,反宿构,能客观地检验学生现场写作素养与能力,全面地体现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要求,而备受命题专家及一线教师的关注与喜爱。

本文将就组合型材料作文呈现出来的特点, 结合本人教学中摸索来的一些经验,谈谈如何绕开误区,正确解析,有效地教学这一新的作文题型。

一、明晰材料特点,分清题型种类

在解析组合型材料作文之前, 我们要先明确任务驱动型作文中的组合型材料作文与新材料作文中的多则材料作文的区别, 后者指作文题中提供了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考生对材料逐则分析,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 在写作上多则材料的作文要求考生从整体上把握材料, 并没有提供给考生自由选择及组合的空间,从而限制了考生的想象力,学生作文的立意较单一、贫乏,这也是多则材料作文一直为出题专家及一线教师所诟病的地方。

相较而言, 组合型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一般有五则以上, 要求在给出的材料中选择两到三条进行组合立意,学生作文立意的选择更广。 学生能写作出合乎自己认识及写作能力的立意, 作文完成度与有效度比多则材料作文来得高。

一般来说, 这几年出现的组合型材料作文大体有以下五种类型:1.词语(领域)的组合:2017年全国卷Ⅰ,从十二个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2. 名言的组合:2017年全国卷Ⅱ,从六句名句中选择两三句;3.观点(态度)的组合:2018年福建省质检,回乡青年闲聊话语,以其中两三条话语为基础确定立意;4. 事件的组合:2018年全国卷Ⅰ,“时光瓶” 留待2035年开启,2019年全国卷Ⅱ,五个特殊年份事件的写作;5.单个概念多角度诠释的组合:2019年初福州质检卷,各个名人对青春的定义。

二、归纳高频词语,找寻组合关联

在2017年全国卷Ⅰ作文题中有明确提出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 在之后的全国高考组合型材料作文中,虽然都不再出现这一提示,但研究后可以发现这“有机的关联”五个字恰是组合型材料作文题中审题立意的关键。 如果写作者只是将选择出两三个词、句(概念)分段展开诠释,这样堆砌式写作虽然也能完成写作要求,文章却少了逻辑关联。

所谓有机的关联, 就是要全面把握材料的各个信息之间的关系,吃透材料内涵,明确材料主题,在两三个词、句(概念)中概括出一个共同点。 运用归纳思维,抓住各个词、句(概念)的共同特征、性质,得出一个普遍概念;然后对普遍概念进行价值判断得到中心论点。形成有机的关联的最高境界是在概念“对立”中寻找到“统一”。 在看似矛盾的相对、相反的词、句中,找到相同点、相通点,作求同求异的分析,论证说理。

以2019年全国卷Ⅱ作文题为例, 试题材料由五则组成,材料一的关键词为“爱国救亡”;材料二的关键词为“投身于祖国建设”;材料三的关键词为“学好科学,报效祖国”;材料四的关键词为“接棒五四,强国有我”;材料五的关键词为“慰问功勋、接续奋斗”。 纵观五则材料之间的“有机关联”为:奋斗。 含义是:在中华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要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试题命制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作用, 启示考生认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百年历程中青年的作用,点出中国青年与历史、国家、民族的关系。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使命担当, 中国青年要为时代发展、民族富强而努力奋斗。 青年要心系祖国、民族,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同进步。 弘扬时代主题,切合当前的号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当然以上的分析与理解是材料本身就呈现出来的, 写作中还要在这份分析与理解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切合自身的情感体验,才能表达真实而积极的人生愿景。

学生选择写作第一个任务, 就不必进行材料的组合写作,而如果学生写作后四个任务时,既可以单独就这一任务要求展开写作, 也可以与前面的材料进行组合写作,最多会产生出几十种潜在的组合关系。 这看似更复杂与纷乱, 却是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和施展空间,特别是选择写第四、五个任务的,必然要回顾五四百年或建国百年的风云, 作文的历史文化含量必然较为深厚。 不过学生对五则材料间有机关联合理分析,明确材料下方的任务指令,作文就不会陷于历史事件的罗列及毫无立意的抒情了。 所以在分析完材料的有机关联后,我们还要明确一下写作的任务要求。

三、分析任务要求,概括写作要素

写作的本质是交流, 任何一次写作行为都可以看作是一场特定语境下的对话交流。 如果没有了目的,作文似个人的呓语空谈,写作变得毫无意义。 长期以来,作文写作就存在着无目的、无对象的写作的弊端。 这一问题不是学生写作造成的, 恰恰是作文命制中的指向性要求不明造成的。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出现解决了这一弊端。

在任务驱动型作文中, 学生首先要分析的是材料下的任务。 一般来说,写作都事先要明确任务写作要素有五项, 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以下图表来完成一这环节:

序号 写作要素 写作意识 写作要求1 谁来写 写作主体(角色意识) 选择叙事或议论的人称2 写给谁 写作对象(对象意识)场合、 语气,对方的疑惑、意见3 为什么写 写作目的(材料意识)明确材料给的观点与范围4 写什么 写作话题(主题意识)通过对材料的分析与组合形成写作的观点5 什么形式写 写作话题(主题意识)通过规范的格式、 句式、用语等写作

即学生在明确了材料的有机关联, 选择了明确的任务后,还要据材料下的任务,对主体、对象、目的、文体等交际语境要素分析,作出自己写作的构想与设计。

以2019年全国卷Ⅱ作文题为例, 运用以上的表格可以很快速地分析出该作文题中的要素:

序号写作要素 任务五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1 谁来写青年等 参加游行的人 新生 收看大会的人 青年等2 写给谁 青年学生 家人 同学 自己等 百年功勋人物“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4 写什么 爱国救亡3 为什么写参加五四集会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参加新生开学典礼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慰问功勋、接续奋斗5 什么形式写 演讲稿 信 信 观后感 慰问信投身祖国建设学好科学,报效祖国接棒五四,强国有我在中华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要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6 有机关联

有了这样的分析, 学生就能很好地捕捉住各个材料之间的异同与关联, 使文章扣紧材料时又有统一的逻辑关联。

总的来说, 组合型材料作文需要考生能更明确自己的写作任务和中心主旨,有更宽广的视野。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主动出击、深度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能力。

猜你喜欢

组合型作文题关联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题解析及佳作展示
提质增效“组合型”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以国网福建电力实践为例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巧用“分割”解组合型物理计算题
可为与有为——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评析
稳重有变,理性回归
组合型新材料作文例谈——以2019年高考作文为例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