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剖析应答错因探寻解决策略

2019-09-25林小霞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铁球数学能力

林小霞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学校各种教学质量检测(以下简称“检测”)正是为落实这一课程基本理念。而检测试题对教师教学具有导向作用,考生应答对教学更是一种“评判”,更有教学反思功效,正如《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因此,根据“检测”引发的思考,剖析应答错因,探寻解决策略,将是教师接下来要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剖析应答错因

笔者选取我市近年来“检测”中部分有代表性的试题,结合学生应答情况进行分析。

【题1】 爷爷和淘气都感冒了,妈妈要给他们买2天的药,妈妈一共要买(    )袋药。

【分析】该题主要考查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县抽样统计得分率为80.2%。失分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解读误入歧途。“1日3次”紧接在“儿童一次袋”后面,有的学生误认为“儿童一次袋,一日3次,成人一日1袋半”,结果算成了一共要买5袋药。二是审题丢三落四。有的学生把“成人一次1袋半”的“半”看“丢”,结果看成“成人一次1袋”,算成一共要买8袋药。三是计算出现差错。有的学生不会把“1袋半”转化成“1”,计算成人一天的剂量时,列式为“1袋半×3”,结果算成3。由此可见,面对错综复杂的信息时,学生无从下手,未能全面、正确地分析题意,解决问题。

【题2】  图2是测量一颗铁球体积的过程:将300mL的水倒进一个容量为500mL的杯子中;将四颗相同的铁球放入水中,结果水没有满;再将一颗同样的铁球放入水中,结果水满溢出。

根据以上过程,推测这样一颗铁球的体积大约在(    )cm3以上,(    )cm3以下(填整十数)。

【分析】该题是一道比较复杂的量的估计的题目。我县抽样统计得分率为77.8%。失分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学生在读题时不能有效地进行图文结合,无法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题中“300mL的水倒进一个容量为500mL的杯子中”,学生没办法从图中读出剩出空白部分的容量为500-300=200(mL),如图①所示;放入四颗相同的铁球后,水位上升至杯口,如图②所示,说明四颗铁球的体积在200mL以内,也就是每颗铁球的体积小于50cm3;再将一颗同样的铁球放入水中,结果水满溢出,如图③所示,因此得出这样一颗铁球的体积大约在40cm3以上,50cm3以下。由此可见,学生的数学阅读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题3】有一把磨损严重的直尺,能看清的只有5个刻度(如图3)。如果测量时只能用一次直尺,那么这把直尺最多可以量出(    )种不同的长度。

A. 4    B. 6    C. 9    D. 1

【分析】 这道题目抽样统计得分率为83.5%。部分学生选A或D,选A的学生只习惯地以“0”为起点进行测量,所以只能测出4种不同的长度;选D的学生,有的可能知道用不同的刻度作为起点,但没有注意到“量出不同的长度”,结果重复算多了;有的看到“最多”就不假思索地选择答案里最大的数。

【题4】 李叔叔驾车以75千米/时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前方出现限速60千米/时的标志,如果他保持原速继续行驶,他将受到扣几分的处罚?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用百分数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县抽样统计得分率为75.3%。要知道李叔叔保持原速继续行驶,将受到扣几分的处罚,关键要算出超速百分之几,其意义是超速的占限速的百分之几,而不是超速的占行驶速度的百分之几。失分的大部分学生误将李叔叔驾车的行驶速度看作单位“1”,从而错误列式“(75-60)÷75”。可见,正确确定单位“1”的量仍是稍复杂百分数应用题学习的一大难点。

二、探寻解决策略

叶落知秋。考试能够给教学带来什么样的思考,学生应该最有“话语权”。对学生应答情况的剖析,进行追本溯源,有助于我们探寻教学改进的应对策略。

1. 提高阅读能力

出现“题1”“题2”错误的本质原因是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不强,以至不能按要求正确解决问题。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为此,我们要“对症下药”,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数学阅读是一种思考性的阅读,要养成“阅读+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与“边思考边阅读”的能力。如阅读“题1”时,要抓住“半”“一日3次”等关键词和关键字反复阅读,同时思考它们的含义,即“半”是,“一日3次”是成人和儿童都要一日3次。这样就可以迅速地了解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理顺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阅读类似“题2”的题时,要引导学生整体性阅读,就是要明晰前因后果,把握全题,站在全题的角度和高度来阅读和思考。反复咀嚼,才能从“将300mL的水倒进一个容量为500mL的杯子中”找出300mL与 500mL之间“200mL”这个隐性信息,从而找到解题思路的切入点。

2. 拓宽学习素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习素材应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和生活,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为了充分彰显新课标理念,测试内容引入了“合伙经营饭店”“共享单车”“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等大量真实的生活素材,把枯燥的知识生活化、情境化,通过填空、选择、解决问题等形式让学生能够在测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但从试卷应答情况可以看到,不少学生解题出错。如上述“题4”,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学习视野不够开阔,不能把超速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基于此,为了提高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是依照教材“循规蹈矩”就题讲题,而应加强“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之间具象与抽象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纯经验”与“熟经验”之间感知与感觉能力的发展。如“题4”,倘若我们平时的教学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超速”“限速”的含义,学生在遇到类似的题目就能凭借经验顺利理解“超速”即超出比规定速度多出的占规定速度的百分之几;“限速”即规定速度,也就是限制的最高速度(题中的60千米∕时)。学生解决“题4”这样的数学问题也就得心应手了。

3. 增强作图意识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比较复杂的、隐蔽的数学问题往往可以借助一些直观图来帮助解决。但从“檢测”卷面上可以看出学生作图意识不够主动,缺少必要的作图技巧。对于一些知识交叉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问题,学生不懂得借助几何直观。基于这种应答情况,我们要增强学生的作图意识和以图助解能力的培养。

一要眼中有图。《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首先,帮助学生掌握教材中几何直观的表现形式。实物直观,如小圆片、小三角形、点子图、小棒(单根、一捆、一箱)、小方块(单个、条、面、体)、计数器;图形直观,如线段图(直条图、示意图)、面积模型图(乘法分配律、面积公式)、统计图(三种)、图形的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函数图(正反比例、看图找关系)等。其次,帮助学生感悟数形结合思想,如以形助数、以数解形、数形互译。经过这样长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看题目能眼中有图,借图明晰算理本质,促进思维发展。

二要脑中有图。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学生看到题目,能很快凭借想象,建立灵活可逆的“形”“物”“文字”的转换关系,这需要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引导学生挖掘“前经验”,找准想象生长点是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上述“题3”,学生对此题并不陌生,人教版教材二年级认识线段时就已出现过“下面图①中有(  )条线段”“图②中有(  )个角”等类型题,学生已经懂得以每个端点为起点有序地数。

教师只需充分挖掘学习的“前经验”,找准想象生长点,促使学生看到“直尺”能想到“线段”, 有了思维的这个“联结点”,很快能借助画图(如图6)。

找出正确答案:4+2+2+1=9(种)。如此,既解决了实际问题,空间观念也得以发展。

三要手中有图。能做到眼中、脑中有图是不够的,还需懂得手中有图。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直观感知,突出画图策略的教学,强化画草图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上述“题4”,教师应加强训练,借助线段图等几何直观帮助学生找准单位“1”,理解分率所表示的具体含义。平时教学中在知识难点处、思想渗透时、技能巩固处、应用活动时尽可能培养学生养成“信手涂鸦”的习惯,有了画草图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在面对复杂信息时自然而然就能借助画图从容应对。

当然,质量检测学生应答情况传递给我们的教学思考并不仅仅是上述这些。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应答情况的视角挖掘试题的内隐价值,反思日常教学的得失,并在课堂教学中扬长避短,做到“教·学·评”的一致性,才能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铁球数学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铁球同时落地
大小铁球会同时落地吗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乒乓球与大铁球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