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经贸局势下我国消费形势分析与建议

2019-09-25傅娟赵丹丹王雨舟

中国经贸导刊 2019年24期
关键词:消费经济

傅娟 赵丹丹 王雨舟

2018年以来,国际经贸局势中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突出,影响全球经济复苏,我国经济运行也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消费作为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其作用不可低估。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3年保持在50%以上,是我国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因此,合理引导消费使其“负重前行”,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势在必行。目前,我国消费基本稳健,但在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呈现波动下行趋势。笔者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电商交易平台进行监测,旨在进一步对当前国际经贸局势下国内居民消费形势进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一、我国消费增长缓中趋稳

(一)消费增长出现趋势性放缓

从2018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变化趋势看,2018年初至2018年11月表现出波动下行的特点,从最高值10.1%下降至8.1%;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稳定在8.1%—8.2%之间;从2019年3月开始,消费增速下探至8.7%以下,在4月达到最低点,当月同比增速为7.2%,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已经降至5.1%,为历史上次低点(最低点为2003年5月)。2019年以来,消费增长进一步放缓,从2018年的9%左右回落至8%左右,1—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8.4%,比2018年同期低1个百分点。

(二)房地产后端消费和汽车消费等“褪色”

2018年因为限购等原因的影响,地产销售收入和利润大幅下降,国房景气指数也从2018年7月的101.92逐渐下跌至2019年7月的100.90。2019年上半年,随着“因城施政,一城一策”的贯彻落实,房地产销售热度继续减退。2019年1—5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下降1.6%;销售金额累计同比增长6.1%,增速回落2个百分点。销售面积、金额累计增速双双回调,表明当前市场有小幅转冷。房地产销售下降带来的房地产后端消费下滑,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等消费增速出现回调。同时,自2018年7月以来,下调并恢复汽车购置税等因素导致汽车消费低迷,加之国六排放标准提前执行,“乘联会先行指标”显示,2019年7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量达148.5万台,同比下降5.0%,环比下降15.9%。虽然,随着国六车型和供应配套的逐步到位以及经销商促销冲量带来一定增长,但国际经贸形势下,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汽车消费仍显疲弱,或拖累整体消费增速。

(三)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减弱

受国际经贸形势影响,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减弱,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2%,比2017年提高18.6个百分点,比资本形成总额高出43.8个百分点。2019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1%,比去年同期回落18.4个百分点,表明消费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动力不足,下半年消费红利持续释放待挖掘。

二、我国消费形势变中有新

(一)消费预期转好、消费意愿修复

个税抵扣将提高中产家庭可支配收入,对大病医疗、继续教育支出以及消费升级有促进作用。自2018年10月起个税税率调整、增加专项附加扣除项等措施提高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收入改善为消费可持续增长提供了源泉,“财富效应”明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同比增长6.5%,增速比一季度高出0.1个百分点,比经济增速高出0.2个百分点。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2019年1月,国家发改委联合九部委联合发布《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年)》明确表示今年内将出台促进汽车、家电等热点产品消费的措施;随着大城市落户限制的放松,新型城镇化有望加速推进,国家在促进绿色消费、信息消费、养老服务、体育赛事等方面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消费意愿得到修复。2019年以来消费预期指数①持续上升,预计下半年消费意愿有望进一步转化为消费行为。

(二)消费偏好逐渐从“快销品”转向“耐用品”

从在线实物类消费商品结构看,我国消费者通过在线平台购买的商品种类主要集中在服装鞋帽、针纺织品、日用品、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以及文化办公用品等领域。对销售总额排名前十的品类进行分析发现,服装鞋帽、针纺织品消费占比从2018年的31.05%下跌至2019年的25.85%。与此同时,粮油食品、通讯器材以及化妆品消费占比分别从2018年的6.74%、6.34%、5.99%上升到2019年的8.22%、7.16%、7.61%(见图1)。分析原因可能为: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网民经济信心指数②有所下降,消费者对于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的消费偏好逐渐从“快销品”转向“耐用品”,同时对食品的消费比重略有上升。

(三)保值需求增强,金银珠宝类成为消费者最爱

经济下行压力使得黄金等硬通货的消费量急剧上升,消费者对于货币保值的需求更为迫切。据大数据测算,2019年1—5月与2018年相比较,国内消费者对购买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化妆品以及粮油食品等进口商品热情高涨,其消费金额占比分别上升了1.73、0.04、3.32、2.87个百分点,消费金额分别同比增长43.04%、49.31%、19.13%和18.72%,表明国内消费者对于满足精神需求等方面的消费正在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一方面,国内智能手机等相关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电子产品等领域国内消费者购买进口商品的热情出现明显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服装鞋帽等成为我国提出的反制清单加征关税的对象,致使国内消费者对购买饮料、通讯器材、文化办公用品、服装鞋帽等进口商品需求减退,2019年1—5月消費金额同比均出现了负增长,同比收缩15.30%、33.75%、45.53%、49.58%。

(四)国产商品更受青睐

根据跨境电商进口商品的经营范围,选择天然蜂蜜、砂糖、办公室用机器、家用电动器具、电热器具、化妆及护肤护发用品、服装鞋帽等7类进口商品进行重点监测。此7类商品于2018年9月24日起被加征10%关税,并又于2019年6月1日起被加征25%关税。数据分析显示,截至2019年5月,国内消费者购买电热器具、家用电动器具、服装鞋帽、化妆及护肤护发用品等进口商品的销售量、销售额及经营店铺数量较加征关税前下跌幅度较大。

(五)新兴服务类消费领域增长势头迅猛

2019年上半年在全部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占比为49.4%,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包括养老消费、家政服务消费、旅游消费、绿色消费、信息消费等在内的新兴服务消费正“多点开花”、持续提质扩容。以信息消费为例,据数据显示,2018上半年国内信息消费规模同比增长15%,达2.3万亿元,是同期GDP增速的2.2倍,预计2019年我国信息消费将实现5万亿元的量产规模,同比增长11%,占GDP之比提升至6%。随着信息基础设施持续演进升级、5G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活跃创新,未来几年信息消费等新兴服务类消费将延续快速增长态势。

(六)低线级城市或成为消费“主力军”

目前正在建设的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等城市群在推动交通一体化的同时也将推动消费一体化,三四线城市居民消费或成为今后十年消费“主力军”的趋势正在凸显。据天猫有关数据显示,“618”期间三至六线城市奢侈品的消费增速已经比一二线城市还要高出18%,进行奢侈品消费的三线及以下城市用户增长近40%;据京东有关数据显示,三至六线城市奢侈品销量同比增速已经超过一二线城市,其中六线城市增速更是超过100%。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电商企业的渠道下沉带来了基础设施的改善、快递服务速度的提高和物流成本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三四线城市的消费升级;另一方面,与一二线城市的居民相比,三四线居民的生活压力相对小一些,这意味着他们可能拥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财产和更高的消费能力。

三、政策建议

一是加大社会保障力度,釋放消费潜力。继续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从医疗、托幼、子女教育、养老等问题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制度,解决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借此改善居民消费预期,释放社会消费潜力,刺激消费。

二是严控房价,以减少对居民储蓄的“虹吸”。我国房价、房租收入比多年来一直居高不下,尤其是三四线房价仍然不降温,建议严厉打击各种炒房、哄抬房价的行为,稳定房价,同时加大对城市保障性住房的供应,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住房保障政策,减少高房价对消费支出的挤出效应。

三是稳定就业和增加可支配收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结构性失业伴随着钢铁、煤电、煤炭去产能、资源型城市转型、国企改革随之发生,部分外向型企业利润下滑,工人失业频发。刺激消费一方面,要加大对再就业工人的培训、激活其就业活动力;另一方面,要坚决落实个税改革,多渠道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

注:

①消费预期指数是指通过网民对不同价位的汽车、手机等耐用品的搜索关注度差异,反映消费预期,也可表征消费结果。

②网民经济信心指数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包括新闻、论坛、微博等数据源)的经济信心现时监测类指数。经济信心越高,全国经济状况越好,人民生活水平越高。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使用大数据方法开展社会政策评估的探索性研究”(项目编号:18CSH01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

猜你喜欢

消费经济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消费降级了吗?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经济日历
图读龙江经济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
中国经济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