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文心雕龙.风骨》之“风骨”说

2019-09-24张苗

长安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社会意义文心雕龙风骨

张苗

摘 要: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文艺理论论著,同时也是一部古典美学著作。而《文心雕.风骨》篇可以说是一篇典范之作,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首次提出“风骨”说具有范畴价值;其次,《风骨》篇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中属于创作论,刘勰认为创作出有风骨的作品是挽救当时文坛绮靡文风的良方;再次,《文心雕龙.风骨》篇还侧重于教授我们风骨之法,要求我們创作出有风骨的作品,对于如何创作出孕育风骨的文学作品的各个环节给出了具体的规定,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创作意义;社会意义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4-143-03

中国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系统结构严密、论述详细的文学理论专著,章学诚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而《风骨》篇可谓是其中举足轻重的一篇。罗宗强说“风骨论是刘勰最激动人心又最扑朔迷离的理论命题,也是他的理论的最出色的成就之一。”[1]本文试图从《风骨》篇出发分析“风骨”论的范畴意义、现实意义、以及创作价值 。

一、“风骨”意义的阐释

自20世纪初,黄侃对《文心雕龙》“风骨”的解释之后,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场关于“风骨”内涵的大讨论。关于“风骨”的内涵的探讨大家云集,各执一词。并未形成统一的学术定论。关于“风骨”内涵的解释,主要有以黄侃为首的“意辞说”,他认为“风既文意,骨既文辞”[2]和与以刘永济为首的“情志事义说”,她认为“‘风者,运行流荡之物,以喻文之情思也。情思者,发于作者之啊我心,形而为事义。就其所以运事义成篇者言之为风。‘骨者,树立结构之物,以喻文之事义也。事义者。情思待发,托之以见者也。就其所以建立篇章而表情思者言之为‘骨”,其他的大多是将“风”和“骨”结合在一起而进行阐述,如将“风骨”阐释为某种“风格”,罗根泽说:“‘风骨是文字以内的风格”。我们要准确的把握“风”、“骨”的确切内涵还得认识到“风”和“骨”是两个具有审美性的概念,而不是所有的文章都会有的一个概念。潘华认为“若对‘风、‘骨释义时不能将其审美性及刚健有力的特征表现出来,则不能对‘风、‘骨内涵作确切的理解。” [3]《风骨》篇开篇说“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4]刘勰说在风雅颂三体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中,风是第一位的,风是化感(教化)的本源,与作者的情志和气质是一致的。所以当作者要抒发情感时,就要首先从风的教化开始,风是感动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符合情志和才气的,作品如果内容空洞,缺乏才气,就很难有感动人心的力量,这样的文章就是没有风的。风不是志气,但同志气有关,说“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抒情有了风才能感动人。“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文章有了风才有生气,才能写的生动感人。这同画家作画是一个道理,无论是画人物、山水、草木、鸟兽虫鱼,都要画的十分生动,这样的作品才有灵气才能传神,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像画龙点睛的典故一样,风就这最后的点睛之笔,缺少了风,就不可能画出真龙。对于作品来说,写的生动有趣,又生气活力,写人物写的活灵活现,写景物写的真实逼真,如在眼前,有情味,能动人就有风。

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我们可以看出骨是对于构词的要求,又说“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文辞要立起来必须要有骨的支撑。若“脊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徵也”文章命意贫乏,辞藻过多,繁杂而没有条理,就没有骨。“练于骨者,析词必精”,“捶字坚而难移”,用词极精炼才有骨。“结言端直,则文成骨咽。”[5] “骨”是对作品文辞精炼的要求,在考虑怎样用文辞表达时,就要考虑“骨”。

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说:“风骨”皆“假于物以为喻,文之有意,所以宣达思理,纲维权篇,譬之于物,则犹风骨也。”[6]黄侃认为“风”是用来形容“文意”的,“骨”是用来形容“文辞”的。与之相似的观点还有徐光礼,他认为“‘风是由充沛而清峻畅达的感情内容产生艺术感染力。‘骨是有坚实的依据和严密的逻辑用洗练的语言表达思想性的内容,以及由此产生刚健的气势和不容置疑的说服力。”[7]

王运熙认为,“风是指作品的思想情感表现的外部风貌,而不是思想本身,刘勰用‘清、‘明等来形容风”正说明了这一点。[8] 综上可知,黄侃、徐光礼、王运熙他们都有共同的观点,都认为“风”是属于思想感情方面,“骨”属于文辞表达方面。所以可以概括出“风”“骨”“情”“辞”之间的关系,既“风”是对“情”提出的美学要求,“骨”是对“辞”提出的美学要求,“风”和“骨”和起来就是对作品文章的整体提出的美学规范。笔者也认为“风”是属于思想感情方面,“骨”属于文辞表达的方面,而“风”和“骨”和在一起是对文学作品的整体所提出的美学要求。

二、“风骨”的现实意义

《风骨》篇是《文心雕龙》中至关重要的一篇文章。关于《风骨》篇的成因,大体的观点都认为是为了挽救当时社会绮靡文风,“防文滥”,防止获巧意而败,结奇字而纰缪,从而,从而建立风清骨峻的风格,使作品“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刘勰在当时提出的“风骨”说,有着很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以下试论之。

第一部分已经讨论了“风骨”的含义,在南北朝之时,“风骨”之说风骨之说不仅仅表现在品评人物和文学批评方面,而且涉及到书画领域之中,如:王羲之《书论》以筋骨比喻笔画的内在力量,“凡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胜,无力无筋者病。”与刘勰同一时期谢赫在《古画品录》里也提出了这一概念,《古画品录》写于梁中大通之后,那么他提出的“风骨”一词应当在刘勰之后。谢赫认为:“‘风,就是画得有气韵,生动;而‘骨就是线条挺拔,笔力雄健。可见,风骨不仅有对人物品评的含义,也是当时对作品的美学要求。

猜你喜欢

社会意义文心雕龙风骨
风骨
风骨
从称呼语角度解读“亲”的指称含义和社会意义
荷花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刘勰《辨骚》再认识
大学生开设特产专卖的社会意义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意义研究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