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柳先生传》创作时间及心态分析

2019-09-24张洁

长安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互文性心态

张洁

摘 要: 《五柳先生传》应为陶渊明中年时创作,此时陶渊明辞官不久。陶渊明饮酒并非单纯嗜酒,而是借酒逃避对黑暗的社会环境和生命有限的事实的恐惧。以五柳先生代称人物或因受道家思想及前代隐士的影响,或为有别于魏晋时重视门第家族的社会风气。《五柳先生传》确与《汉书·扬雄传》存在相似之处,但不能就此判定前者根据后者的一部分改编。

关键词:创作时间;心态;互文性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4-082-02

学界对《五柳先生传》的研究成果众多,王瑶、逯钦立等考证了《五柳先生传》的创作时间,张哲俊等对五柳的含义做出解读,吴国富率先指出《五柳先生传》与《汉书·扬雄传》的相似之处,此外还有其他研究成果。总体上看量多质优,但对有些问题仍莫衷一是,本文将就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五柳先生传》的创作时间

《五柳先生传》原文并未明确标明创作时间,王瑶认为“《五柳先生传》之作在渊明为江州祭酒以前”“今暂系此文于晋太元壬辰(三九二),本年渊明二十八岁”,认为《五柳先生传》为陶渊明青年时的作品。逯钦立则据无怀氏、葛天氏之典,推测此文作于晋宋易代之际、陶渊明五十六岁时。

按,对隐士的钦慕与时代无甚关系,特别是本就十分向往自然的陶渊明。五柳先生门前有五柳树,而作者其他作品中提及门前有五柳树的有《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蜡日》、《拟古九首》其一。假定陶渊明作《五柳先生传》确因自家门前有五柳树,这三首诗中的柳树为实写,且五柳树仅一居住地有,则此文应写于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陶渊明青少年时受佛道儒的综合影响,思想较为复杂,而《五柳先生传》表现的思想主要是道家的出世超脱。五柳先生的性格、爱好、作风、志向、思想情绪和艺术风格明显不是意气风发的,特别是陶渊明这样幼时思想以儒家为主导,有远大抱负的青少年的状态。因此,本文不应写于作者青少年时期。

陶渊明晚年贫病交加,其时诗多写贫困生活,常带有知音难遇的感伤和愤世疾俗的抗争意味。《咏贫士》“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有会而作》“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其状态与《五柳先生传》中自甘清贫、从容坦然截然不同。因而《五柳先生传》也不应作于其贫病交加的晚年。因此合理的推断是本文写于陶渊明刚归隐时。此时陶渊明刚摆脱了其视为樊笼的官场,回归向往已久的田园,沉浸于重获自由的喜悦,尚未直接面临经济的压力和疾病的折磨。所谓“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表现的是其对未来的理想规划。因此宜从刘世林的观点“《五柳先生传》的写作时间应为晋安帝义熙二年丙午(公元四О六年),渊明本年四十二岁。”

二、陶渊明对酒的态度

陶渊明曾在作品中大量提及酒,如《时运》“花药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横床,浊酒半壶。”《答庞参军并序》“我有旨酒,与汝乐之”及著名的《饮酒三十首》。在这篇通常被认为是陶渊明自传的《五柳先生传》中五柳先生也同样嗜酒。酒,已经成为陶渊明性格特征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对陶渊明作品中提及酒的篇章进行分析,却可以发现陶渊明的嗜酒绝不止于简单的喜爱酒,而是往往与对人生的感慨,尤其是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有关系,如《形赠影》中“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认为人生在世谁都难逃死亡,进而“举目情凄洏”因而“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希望通过饮酒暂时忘记这个事实,排解自己因此产生的悲怆情感。在《影答形》中认为既然生命永存不可能,与其饮酒行乐,不如立下善德,留给后人。在《九日闲居并序》中认为“世短意恒多”而“酒能祛百虑。”陶渊明青年时“猛志逸四海”,然而年近四十却仍功业无成,官场的尔虞我诈也使其心灰意冷,“少年的豪壮使他回忆,家境的穷困使他烦恼,衰病的来临使他苦闷,政治的变化使他慨叹”,加之天生向往自然,最终选择归隐。嗜酒很大程度上是要借酒这个“忘忧物”来“祛百虑”。正如萧统所言:“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

三、无传主名字的原因

《五柳先生传》中并无传主姓名,“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而仅仅以似极为随意的“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为命名方式。这与传统为人作传的惯例截然不同,模糊了时代背景,传记的历史留名功能也因此消解。此现象有如下可能:其一,受道家思想影响。陶渊明本人处在佛、道大盛的魏晋时期,族中叔父陶淡“好导养之术,谓仙道可祈。年十五六,便服食绝谷,不婚娶。……颇好读《易》,善卜筮。于长沙临湘山中结庐居之,养一白鹿以自偶。……州举秀才,淡闻,遂转逃罗县埤山中,终身不返,莫知所终。”好导养之术、辟谷、结庐深山、与白鹿为偶,俨然道家举止。而其从弟陶敬远“心遗得失,情不依世。 ……遥遥帝乡,爰感奇心,绝粒委务,考槃山阴。……晨采上药,夕闲素琴。”陶渊明与这位堂弟关系亲密,“惟我与尔,匪但亲友,父则同生,母则从母。相及龆龀,并罹偏咎。斯情实深,斯爱实厚。念彼昔日,同房之欢,冬无缊褐,夏渴瓢箪,相将以道,相开以颜。”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也同道士来往甚密。因而陶渊明受道家的影响也在情理之中,其对《山海经》、《穆天子传》等道教经典十分熟悉,作品中也常出现王子晋、赤松子等道教人物,如《述酒》“王子爱清吹”,《连雨独饮》“世间有松乔”,更有《<读山海经>十三首》这样明确涉及道家经典的作品。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盖《穆天子传》、《山海经》俱屬道家秘笈,而为东晋初期人郭璞所注解,景纯本是道家方士,故笃好之如此,渊明于斯亦习气未除,不觉形之吟咏,不可视之偶尔兴怀。”而《庄子》也强调“名者,实之宾也”。

其二,有别于魏晋时重视门第家族的社会风气。名本为实之宾,命名初时只为方便称呼,与实并无必然联系,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儒家地位的提高,名字尤其是姓氏日受重视。冠以父姓带有很强的父系社会和宗法制的痕迹,姓在名前是因重视宗族,姓氏与郡望相连,门第意味强烈,同族同辈子弟名中多有一字相同,长辈为子弟起名也多带期许。过分重视姓名,人物本身的性格、志趣等特质易被掩盖,人与人相处通过门第等外在标准来衡量,难以做到自然纯任。因而《五柳先生传》摒弃世俗名姓便合乎情理了。正如钱钟书所言“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第者而破除之尔。”

其二,众多隐士多不知名姓。隐士多隐居山中,绝少与人交往,行踪难测,也多无意自报姓名,青史留名,因而姓名也难知,如《列仙传》“酒客者,梁市上酒家人也。”且这些人多数不知来处、不知去处、神龙见首不见尾,如《列仙传》“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黄帝“柩空无尸,唯剑舄在焉。”

四、《五柳先生传》是否与《汉书·扬雄传》存在必然联系?

吴国富在《“五柳先生”及“无弦琴”的守穷守默——从扬雄看陶渊明的“愤宋”》中指出,《五柳先生传》受《汉书·扬雄传》影响极大,为仿照后者的一节写成。按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第十八“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确曾提及扬雄,但数量太少,孤证难立。吴国富所列证据主要在“雄少而好學,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五柳先生传》与此段相似之处为:少而好学,不求甚解,安于贫贱,不邀名爵,闲静少言。然而这样的文字与其说描述某个特定的人,不如说一类人,即并非仅 扬雄一人,如颜回便与这样的描述也极为相似。五柳先生“闲静少言”,扬雄却是因口吃而不言,一为能言而不言,是为明智,一为不能言而不言,是避自短,二者存在本质差别。即使陶渊明创作《五柳先生传》时确受《汉书·扬雄传》的影响,也不至于“为陶渊明仿照《扬雄传》的一节写成”这样的程度。

五、结语

《五柳先生传》中对创作时间的判定应结合作品所呈现出的写作风格和心态,以及作者在特定年龄段的思想与个人经历等;以五柳为人物之号体现出作者的个人思想,也与时代背景不无关系;不同作品在文本和思想上存在一定相似性实属正常,然而对其互文性的判定仍需谨慎,在没有或缺乏有力证据的情况下仍应采取较为保守的观点。

参考文献:

[1][战国]庄子著,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释》,商务印书馆,2007年。

[2][唐]房玄龄等著:《晋书:简明字体》,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3][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汉书:简明字体》,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4][汉]刘向著,王叔岷校笺:《列仙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5][晋]陶渊明著,王瑶编注:《陶渊明集》,作家出版社,1956年。

[6][晋]陶渊明著,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

[7]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8]刘世林:《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写作年代辨析》,求是学刊,1984年,第5期。

[9]钱钟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0]吴国富:《“五柳先生”及“无弦琴”的守穷守默──从扬雄看陶渊明的“愤宋”》,九江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

[11]刘敏:《陶渊明与道教之关系》,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

[12]王成,房璨:《韩国李奎报<白云居士传>与王绩<五斗先生传>之比较》,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猜你喜欢

互文性心态
互文理论视域下的约翰 · 福尔斯作品《乌木塔》
改变
保持心态,踏实学习,轻松迈入清华园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分析
做谦逊的人
关于初中语文互文性阅读的教学思考
红楼若梦,游园乍惊
互文性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