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域下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探析

2019-09-24秦海咪

长安学刊 2019年4期

秦海咪

摘 要: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一文中, 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进行了高度的赞扬,认为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之一”。笔者发现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进行探析是很好的角度,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高度遵循了马克思现实主义的文艺理论,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人道主义历史观、文学反映论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探析《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以便更好的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论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人间喜剧;现实主义原则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4-074-03

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相关问题的论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被称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现实主义为原则,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提出了人道主义历史观、文学反映论等文论观点,这些经典的文艺理论,为文艺创作与评论提供了基本的准则。恩格斯赞扬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之一”。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高度遵循了马克思现实主义的文艺理论。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人道主义历史观、文学反映论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探析《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原则。以便更好的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一、 社会环境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又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发展一般的理论。它彻底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承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人具有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第一次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指出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揭示了人类认识的辩证发展规律,科学地说明了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既承认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又坚持反映论的客观性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要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一个时代的作品应该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一个时代的作品也会打上一个时代的烙印。主张作家要深入到生活的激流中去,对生活有真实体验和观察,要以社会重大事件或重大现象为背景,反映社会生活的必然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认为该作品以高瞻远瞩的历史目光,从研究客观世界的宏观出发,洞悉整个法兰西政治、经济、思想、道德以及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巴尔扎克也曾说过《人间喜剧》的目的是研究整个社会,做社会这个历史家的秘书,写出一部法国社会的风俗史。

《人间喜剧》被恩格斯誉为“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更被誉为“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它再现了1816至1848年,从“王政复辟”到七月王朝期间广阔的社会图景。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最基本和最高的社会存在物。从《人间喜剧》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法国社会里金钱主宰着一切。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社会矛盾逐渐尖锐化。资本主义的逐渐巩固和社会财富的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广大人民迅速陷入赤贫。正是这样一种社会存在促使了巴尔扎克创作《人间喜剧》,以贵族衰亡、资产者发迹、金钱罪恶为三大主题,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腐朽和丑恶的本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巴尔扎克以很高的评价。马克思认为巴尔扎克是一位“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的著名作家,恩格斯认为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是一个正统派,他的全部同情都在注定要灭亡的那个阶级方面。但是,尽管如此,当他让他所深切同情的那些贵族男女行动的时候,他的嘲笑是空前尖刻的,他的讽刺是空前辛辣的。他经常毫不掩饰地加以赞赏的人物,却正是他政治上的死对头,圣玛丽修道院的共和党英雄们,这些人在那时的确是代表人民群众的。这样,巴尔扎克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马克思认为这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现实主义,马克思主义文论主张作家要深入到生活中的激流中去,对生活做切实的体验,反映社会生活的必然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巴尔扎克以当时社会背景为依托,借用文学作品尖锐的揭露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罪恶,并希望通过《人间喜剧》这部作品反映法国当时被金钱所物化的社会现实,用以警醒后人。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理论,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加深了该作品的哲学内涵,加大了对现实的批判力度。

二、 小说人物的现实性——马克思人道主义历史观的分析

人道主义,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主张人格平等,互相尊重。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把它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在当时是反对封建、宗教统治的武器,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它作为一种特定的观念形态,始终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之上的人道主义,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它是维护劳动人民的尊严和权利的学说,就马克思来说,他的人道主义是人的劳动异化论,也就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提到的一个重要概念——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劳动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金钱对人的异化。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奴役劳动、物统治人等种种弊端,进而阐述扬弃异化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