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拉斯韦尔的5W模式解读电影《狗十三》

2019-09-24黄洁藜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年7期
关键词:保平传播学爱因斯坦

【摘要】2018年12月14日,由曹保平执导,由张雪迎、果静林等人主演的影片《狗十三》于全国上映。这是一部关于青少年成长题材的影片,广大观众热议不断。本文立足传播学视角,以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为理论基点,对《狗十三》的传播过程进行解读。

【关键词】传播学; 《狗十三》 ;5W模式

《狗十三》这部电影,围绕一个十三岁女孩李玩的成长历程展开。自小父母离婚的李玩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处于青春期的她,渴望得到理解、陪伴与爱。继母生下一个小弟弟,父亲正为如何告知女儿这个消息而焦虑,同时二人也因为兴趣小组的事情起了争执。为此父亲买了一只小狗来哄女儿。李玩逐渐接受小狗,并将其取名为“愛因斯坦”。小狗意外走失,李玩为此与家人爆发了一次极大的冲突与抗争。为了安抚李玩,家人买了一模一样的小狗来代替“爱因斯坦”。咬伤弟弟的小狗被送走,李玩又一次被迫接受。李玩在一系列的事件中,渐渐“长大”,不再抗争,学会妥协于成人世界。

这部拍竣于2013年的电影,获得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国际评审团特别提及奖。“尘封”五年,总算迎来了重新上映的时刻。本文基于美国传播学学家拉斯韦尔的“5W模式”,分析电影《狗十三》在传播学视角下的传播过程。

一、传播者:至关重要的导演

在《狗十三》这部电影中,作为传播主体的导演和演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诞生如此淋漓尽致的生活再现,才能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

透过镜头,我们可以看到《狗十三》这部电影的导演曹保平的“别有用心”。他以第三者视角来观察、讲述这个女孩在一系列事件之中不断得以成长的青春历程。我们看到李玩的眼泪,也看到她淡漠的笑容,我们目睹了她成为一个“伪善”的大人的全过程。电影有着极强的叙事性,借着形而上的表达与延展空间,表现一种难以忘怀的氛围、调性和意境。比如,在片尾,李玩在路上偶遇真正的“爱因斯坦”,她在堂姐面前假装冷静地说“我多怕它会认出我”,却独自一个走在巷子里,捂着嘴痛哭。这时,镜头停留在凋零的“寻狗启事”下面,刮起的大风让漫天黄叶拔地而起,这个意象是女孩最细微的心境呈现。曹保平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这个镜头的风起正是巧合,但就叙事性而言,这场戏也完全可以没有,这完全是他的个人选择。

二、传播内容:由一段成长故事引发的思考

一部电影成功的关键在于电影本身的内容以及人们对此引及的思考。我们观及其片名,狗十三,也就是狗与十三岁;其英文名字是,Einstein&Einstein,也就是两个爱因斯坦。单看片名而不看电影,这个名字,十分地奇怪,颇有放浪形骸的不羁感。然而,整部电影看下来,表面上,这是前后出现李玩生命中两条小狗的名字,实际上也是一种暗指,无论是小狗还是李玩,都有相似的命运,无力抗争于大人的决定,只能妥协。家人以“爱”的名义,不顾李玩的真实需要,而是强加自己的想法在她身上,这是无法抗拒的,这种爱是沉重的。李玩在疼痛的挣扎中,渐渐贴合了社会所需要的形状。

小狗作为符号,传递出成长历程的许多迫不得已与残酷。故事的开端,父女二人的争执在于兴趣小组的选择,李玩对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父亲不了解李玩的想法,最终在“为女儿着想”的思考下,粗鲁地帮她选择了英语。故事的最后,英语演讲比赛上发挥不当的李玩,竟然在省物理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得以保送重点高中,颇有讽刺意味。

作为一个父母离异、在爷爷奶奶家中生活的青春期女生,李玩是孤独的,同时她也是缺爱的,她的想法无从表达。小狗的出现无疑改变了她的生活状态。李玩为失去的第一条小狗声嘶力竭地和每个亲人对抗着,她一条巷子一条巷子地呼喊着小狗的名字。她没有找到爱因斯坦,但爷爷崴到脚,奶奶迷路了。家人给她买了一只新的小狗,她也拒绝接受。直到父亲给予她最疼痛的暴躁和鲁莽,双手流着鲜血的她在浴室氤氲的热气中痛哭。事后,父亲抱着她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之情,李玩的委屈之情荡然无存。小狗的走失已经成为过去式,而李玩已经开始迎来第一次的成长,迫不得已地接受与面对成人长辈遵循的“规则”,她也开始习惯。

电影镜头转向弟弟,骄纵的弟弟拿着晾衣杆把全家人都打了一遍,甚至将奶奶的额头打得流血,然而却不被责怪。直到弟弟将晾衣杆伸向小狗,最终惹怒小狗。新爱因斯坦伤害了弟弟,家人丝毫不顾李玩的感受,将其送走,送到后妈口中的“狗肉火锅店”。李玩在一家一家狗肉火锅店里寻找着,这一次,她不再歇斯底里,她哭泣,不过开始有所克制,不再像第一只小狗那般肆无忌惮。尽管后来我们知道,爸爸将其送到流浪狗收容所,但它选择绝食而亡。

狗是线索,十三是成长,狗十三是伪善的成人世界,就像李玩反复念着的英语单词hypothetical,伪善的。对于李玩来说,成长是夹起一口吞下还要硬生生地挤出好吃二字的狗肉,是所有人围着弟弟庆祝生日明明有局外人的尴尬时还挤出的笑容,是偶遇老爱因斯坦的新主人时说出的那声“抱歉”,还是听到新爱因斯坦死去的消息时忍着眼泪的那句“谢谢”,许多人在故事中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踪迹,泪眼婆娑地离场。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李玩从一开始歇斯底里地抗争,到最后的妥协,一步一步地走向一个“懂事、长大”的小大人。这种残酷没有夸张的表达,却在平淡之中给人以最深切的难言之痛。当银幕上的李玩一次次经受着“懂事”的禁锢与矫正时,观众的记忆便会情不自禁地翻涌起来,由影片勾起来的回忆再反射回片中人物身上,很容易就能产生共鸣。

三、传播媒介:文本内容的系统再现

电影本身就是传播媒介。电影的文本内容透过银屏得以展现,文本中分离的内容,在电影中得以系统的再现。

《狗十三》的电影中,曹保平以剧本为母体,加上自己的想法,通过演员的演绎,本是文字的抽象人物,一个一个立体地出现在观众面前,可感可知。电影充分利用了音画统一、“视听”合一的完美放映效果。视觉上,采用复古的冷色调,实际上为奠定了电影的基调,一种悲观性色彩。同时故事背景在2004年左右,因此一切布局都具有年代感。听觉上,适时地穿插一些背景音乐,更好地带动观众的情绪,令观众更有感同身受之感。举个例子,被打的李玩一个人在浴室,捂着流血的手恸哭,在浴缸之中挣扎,这里的背景音乐很悠长,观众也被带入那种心境,孤独而又无助、挣扎着成长的疼痛,感同身受,许多人观影于此的时候,不由地啜泣。

四、受众:大多数人经历过的成长

这个故事呈现了青春年少时期大多数人都会经历的成长故事。许多人观看影片《狗十三》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何尝不曾有着自己所喜爱的事物,却被迫更改甚至放弃;何尝不曾倔强地坚持自己所理解的事物,不惜叛逆地与父辈进行对抗?

许多人流着眼泪走出影院。在李玩身上,他们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在李玩父亲身上,他们体会到父辈的不容易。就像片尾,学溜冰的小弟弟,一次有一次地跌倒,一次又一次地被迫自己站起来,哪怕流着眼泪也无济于事。关于成长,磕磕碰碰,但还是要成长,即使充满孤独。

五、传播效果:肯定与反思

《狗十三》的传播效果,肯定与反思并存。这部电影上线以来,在豆瓣获得8.7分的好评。许多网友在電影中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微博与微信公众号的大咖写的影评更是吸引了人们对这部电影的关注度,得到大众的支持,同时,它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窗口。在获得观影愉悦的同时,大众也体会到了心灵与泪水的慰藉。曹保平基本放弃了他曾经饱含批判意识的愤怒,只是做了一番近乎白描的呈现,其中的孰是孰非只能由每个观众自己去判断。对于李玩的未来式人群而言,他们在李玩身上看到自己的过去,在父亲身上看到自己的未来,影片带来的真实感也是泪点之一。你既可以选择站在年少的李玩一边,也可以坦然地接受自己成为那样一个父亲的现实。

六、结语

《狗十三》这一部电影,区别于一般的青春类成长电影,它不着眼于青春爱恋,而是将视角投射在叛逆成长却不得不屈服的女孩的成长的身上,她很乖,也很普通,也正是这样,她有普遍性,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人们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重新审视社会、审视自我,拷问人性。作为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它传递出新的思想内涵。在曹保平的影像中,自由披上了阴霾。借着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解读电影《狗十三》的传播过程,我们清晰明了地探究了电影热映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哈罗德·拉斯韦尔, HaroldLasswell, 拉斯韦尔, et al. 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3.

[2]《狗十三》[J]. 当代电影, 2014(4).

[3]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第2版[M]. 2011.

[4]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M]. 2015.

作者简介:黄洁藜(1996.3)女,硕士,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现当代文学与传媒)

猜你喜欢

保平传播学爱因斯坦
探析中西传播差异 彰显华夏传播魅力
好人范保平
你知道爱因斯坦的母校在哪儿吗
传播学理论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探讨
成功来自谦虚
曹保平被命运选中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爱因斯坦”
论中国传播学本土化与跨学科研究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