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予适宜的指导,做有“眼色”的老师

2019-09-23郭海莲

科学导报 2019年19期
关键词:积木小孩子建构

郭海莲

区域活动打破了传统的集体教学授课形式,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与物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获得其发展。同时,区域活动又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氛围、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够满足不同幼儿发展的需要。但是,老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和指导应是什么样子,这就需要老师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改变集体教学中的观念,限制我们的多言多语,做一位有“眼色”的老师,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合作伙伴,才能真正的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案例一:适时的引导

背景:大班的幼儿在建构技能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例如平铺、叠高、延伸、加宽等都是他们常用的方法,但是在建构造型时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每天建造好的成品区别不大。我也多次用语言来引导孩子,但效果甚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在幼儿区域游戏的过程中,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由此可见,教师的指导是幼儿是否能在区域活动中得到较好发展的关键。

记录:我观察了好几天孩子们搭建的成品后,发现孩子们在空间搭建的技巧上需要引导。我从网上找了几幅比较有特点的空间立体建筑,把它们彩喷出来进行了塑封,贴在积木区的小黑板上,想要“授人以渔”,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我没有刻意地引导孩子们去看图片拼搭,但是发现自从图片贴上去后,孩子们的立体建筑能力加强了。他们的建筑开始分层,而且注意到每层里要有足够的空间才能放置物品,还有在搭建更高一层时要找好平衡点。这些都是孩子们从图片范例中学来的,“环境老师”(隐性材料)的作用是很大的。

又过了一段时间后,孩子们虽然一层一层搭得很高了,但每一层的造型都是相同的,怎样再适时适宜地进行指导呢?光靠“环境老师”肯定不行了,我得出场。我选择了积木区,戴上安全帽,扮作工程师,把每一层中间的立柱换成不同形状的积木块来支撑(有大长方体倒着放、小长方体立着放、小圆柱、大圆柱),最高层处还用了小圆柱和三角形来装饰。虽然我在悄然无声地自己搭建,但旁边不知什么时候围了好几个小朋友,他们边看边交流:“每层换不同的形状做立柱比咱们以前搭得好看”“把大长方体倒下来放能更稳”……他们并不参与我的搭建活动,但不一会儿后,我的旁边就有了和我类似的建筑物,而且他们的细节处理得比我还好,尤其是杨博文的建筑,他用几块细长方体在城堡顶上搭出了“十字架”,他告诉我这是他们小区里的教堂,真是太让我震惊了!无声的示范不但让小朋友学习到了我的搭建方法,也让我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新点子。

分析:这两次的指导我没有用说教,仅用了几张图片和自己的亲自参与就告诉了孩子们建构的技巧。由此反思,适时适宜地指导在区域活动中是多么的重要,它需要我们多观察、勤思考、想妙招,其实,它就像一把开门的钥匙,如果找到这把钥匙,多么难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案例二:适当的指导

背景:现在搭成的建筑是孩子们用了好几天时间才搭建好的,所以他们舍不得拆。如何让现有建筑物留存,还能再引导幼儿建构其他的呢?我思考了好久,决定引入主题建筑,这一建议得到了小朋友的大力拥护。

记录:在积木区的正中央矗立着小朋友好几天合力搭成的“大城堡”,已选区的小朋友站在城堡的周围不知该怎么继续下去?这正是我提出搭建主题建筑的好机会:

“这么漂亮的城堡,从哪儿进呢?”我问道。

“铺条路。”罗家成说,“马子骁,你拿短长方形做路牙,我拿长长方形做路面”。说着两人马上开始铺路,不一会儿,一条马路直通城堡门下。孩子们的分工完全是在自然状态下自发进行的合作,任务明确,效率非常高。

“城堡里的人们到哪儿买东西呢?”我顺势问。

大睿马上说:“建个超市。”孩子们立刻自觉地投入了工作,张瑞琪搭“地基”,大睿搬“砖块”,杨博文负责垒,米多找“货物”,孩子们忙得热火朝天,合作得有条不紊。

我设置的一个个小问题,都被小朋友解决了。在一周的时间里,孩子们在城堡旁边建好了停车场、加油站、高架桥(立体三层,下面走船,中间走人,上面是双向车道)、游乐场等。当我们的主题建筑搭好后,来参观的小朋友络绎不绝,积木区的小朋友争着做解说员,他们太有成就感了,每位来参观的客人都为他们竖起大拇指!

分析:通过区域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介入幼儿的游戏,促进游戏不断提高。我以活动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幼儿的游戏,和孩子平等地对待所面临的困难,但仍然由小朋友自主掌握活动的进程。在此把握介入游戏的契机,给予适当的指导——加入情境性的语言进行引导。这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也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自然地、积极地获得了成功。

案例三:做有眼色的老师,及时地出手

背景:区域活动中,并不是每一次的合作都这么的默契,孩子们在搭建时也会出现分歧、争抢。

记录:“老师,大睿就是不让我搬积木。”张瑞琪哭着来和我说。

“他运得太慢,赶不上杨博文用。”大睿反驳道。

姚睿宸紧接着又来告状,米多碰倒了他的的栅栏……

分析: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出现,首先在开始建构前就得让大家先来计划、分工,做什么、怎么做?确定好规则后,研究谁负责哪项工作,有了问题找“队长”沟通。如果自己一意孤行,就会被“建筑工地”解聘,不能再担任“建筑技师”。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我这有“眼色”的老师马上提出了挂牌上岗,工种让幼儿参考选择:设计师、搬运工、彩绘师等。综合能力强的杨博文做了设计师;大睿选了搬运队长,因为他不仅运输速度快,还特别熟悉不同的材料所处的位置;米多做事小心、细致,选择了彩绘师,对建筑物进行“装饰”。至此,建构区成为最和谐、最受欢迎的区域。

根据幼儿游戏的特点,老师在指导中要“有眼色”,或是充当裁判员,或是充当一定的角色,去解决他们的问题,这是老师实施教育的最好契机。

案例四:创设相应的环境,引爆智慧的火花

背景:李馨怡、邢一楠拿了一条蓝色的长条丝绸围巾,在自己的身上笔划了半天,怎么弄都觉得不满意。天天这样装扮,她们自己都不想演了。我把多媒体大屏的画面切换到模特表演画面,本想让她们借鉴一下模特们的服饰,没想到邢一楠盯着画面看了好一会儿,突然把围巾铺在了地板上(竖着放),说:“咱们把它当舞台怎么样?”

她的提议得到大家的热烈拥护,大家轮流站在舞台上表演,一下就把气氛推向了高潮。

分析:大班的幼儿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材料,他们就会从老师的引导中爆发智慧的火花,产生意想不到的奇思妙想。陶行知说得好:“凡是小孩子自己能看的让小孩子自己去看;凡是小孩子自己能说的让小孩子自己去说;凡是小孩子自己能想的让小孩子自己去想;凡是小孩子自己能做的让小孩子自己去做……”

尊重区域活动中孩子的主体地位,把自主权、主动权、独立权还给孩子,通过孩子们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做一个有“眼色”的老师,给予孩子适时适当的帮助,使得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孩子们自己的活動。

(作者单位:太原市育杰幼儿园)

猜你喜欢

积木小孩子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堆积木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当爸妈还是小孩子时
建构游戏玩不够
有趣的积木
玩积木
藏好了吗
开心图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