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形势下中国制造业转移现状及对策

2019-09-23牛会合

智富时代 2019年8期
关键词:产业链制造业创新

牛会合

【摘 要】我国制造业自改革开放后发展极为迅速,持续创新,规模日益扩增,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但自2018年以来,世界范围内单边主义措施崛起,导致各国之间贸易摩擦和争端不断升级。长期来看,这种互加关税等贸易措施将对跨国企业在全球领域的产业布局及生产决策带来影响,由此引发全球产业链的深刻变革,削弱我国作为制造中心的地位。这种贸易关系变化促使我们认清短板、找准差距,倒逼国内制造业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我国产业链布局,使我国制造业向产业链上游转移。

【关键词】制造业;国际转移;产业链;创新

一、在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

自去年7月以来,在贸易摩擦的背景下,美国陆续出台了几轮针对中国输美商品的加关税措施,高额的关税,对于多年来深受成本上升之苦、利润薄如纸的外向型制造业而言,是很难消化承受的,一些企业因此选择将产能转移到海外,以规避关税上升的影响。

因为地理上的接近和成本低等原因,东南亚国家是中国企业转移产能的主要目的地。事实上,这个过程在十来年前就开始了,只是一直不温不火,中美贸易战迫使大量中国企业走出去,东南亚的那些多年来惨淡经营的工业园,一下子变得炙手可热,前往考察的中国企业不断增加。在东南亚的这8个国家中,越南、柬埔寨的热度最高,越南更被认为是最大的赢家。泰国、印尼的热度次之。

这些国家的共同优势是人口年轻,劳动力便宜,最低工资普遍在200美元以下,缅甸更低至6-700人民币,高的马来西亚是2400人民币,都比中国沿海地区的实际工资水平低;此外,这些国家要么和美国、欧盟、日本签署了自贸协定,因為经济发展水平低受到普惠制的照顾,出口到美、欧盟、日本等主要市场的商品关税很低或者是零关税。比如越南就加入了CPTPP,也和欧盟签署了自贸协定;柬埔寨则受到普惠制的照顾,出口美国、欧盟和日本的绝大部分商品都是零关税。

以越南为例,英国《金融时报》对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数据所做的分析显示,今年头4个月,美国从越南的进口同比激增近40%。在美国的40个最大进口国中,这是最大的增幅。

然而,由于中国内地制造业在产业链完善度、劳工素质和政局稳定度等方面仍具有巨大优势,短期内世界工厂的地位难以被取代。

二、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短期内难以被完全取代

首先,中国制造经济体的承接对象在短时间内难以找到,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链已相对完善,且有极大的就业规模。

林毅夫教授曾开展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与“亚洲四小龙”制造业雇佣人数,日本达970万人,而亚洲四小龙达530万人,而中国现阶段雇佣的轻加工业人员就已达到8500万人。转移规模非常大的项目,如若面对的国家或经济体是成本低、劳动力数量少的,就会快速提升其的劳动力成本,水平会接近中国。例如越南,其在几年之间就已迅速将工资水平增加至我国的2/3,估计越南约在2020年会有劳动力严重短缺的情况。

中国大陆有完整的产业链,而东南亚大部分原材料要从中国进口,这些国家还存在诸多需要改善的方面,例如基础设施,经营环境、物流成本等。

其次,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取得迅猛发展,渐渐增加机器替代人的概率,正为中国的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我国要留下制造业,可借助机器替代人力。由国际机器人协会提供的数据可知,我国制造业在2013年、2016年的每万名员工机器人对应数量分别为25台、68台,在短短时间内迅速增加,依然具有巨大的增加空间;韩国的对应数量为中国的9.28倍,数量为631台,其拥有最高的使用密度;我国在全球范围中的排名依然在20名外,估计2020年有望入前10.所以,我国要降低劳动力成本,可借助机器替代人的方式。

最后,中国在劳动者素质和吃苦耐劳程度方面具有优势。东南亚的劳动力虽然价格比中国便宜,但是很多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劳动效率只有国内的7、8成。且东南亚员工普遍不愿加班,吃苦耐劳方面较差。

三、我国如何应对全球制造业转移的新形势

首先,建立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重视度

我国的工业体系当前已相对完善。但仍然需要继续完善产业链,用以应对成本低的东南亚等国家。在垄断得以控制的基础上,鼓励企业投资,逐步构建产业集群。如此一来,产业运输成本可得到有效降低,我国制造业企业在世界领域内的竞争力也可有效强化,避免制造业转移到国外以及形成回流。

第二,强化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借此提升进口替代水平提高

我国一直都借助对外贸易及FDI外溢效应来实现工艺、功能、产品及跨部门的升级。美国主要是将知识产权及科技竞争两方面作为引发贸易战的核心,借助人才政策、签证手段等避免出现技术外流,由此实现技术封锁,导致我国今后的技术升级路径继续采用引进-吸收路径是难以取得良好成效的,而是应将重心放在自主创新研发上,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形成研发和应用的良性循环。同时,将重心放于国内的消费市场,创造自身可控制的价值链,挖掘国内市场的消费潜力。

健全对创新的保护机制,提高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淘汰落后的产能,转变生产方式,提高企业的生产的效率。

第三、目前中国的新优势必须抓住,特别是应有效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优势的融合,使得在国际领域上中国制造品牌可站稳脚跟。

我国的市场极为庞大,所以中国品牌的竞争力要借助中国市场来形成是极有可能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国际竞争力。可由某些家电行业为例。而中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是为该趋势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其成功的几率大大提升。应给予制造企业更大的鼓励,让其可充分利用新型的互联网等技术来完成产业升级,不断创新,建设自主品牌,并创设品牌示范点。

第四、继续扩大开放,吸引更多外资。

在短时间内,我国依然为首选的全球生产基地。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完善的产业配套设施,良好的政治治理结构,这些都是相对于其他劳动力丰富国家的优势,可为外企提供极佳的发展环境。所以,仅由经济效率入手,中国短时间内还具有巨大的优势,诸多外企依然会首选其作为生产基地。我国应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外资利用效率,加强国内市场竞争水平。不断完善市场的法律法规,放款部分行业的准入门槛,激发市场的竞争活力。

第五、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建立专利保护机制。

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息息相关,保护好知识产权,才可更为积极的创新,才能使企业注重研发,向产业链高端转移。科技创新必须要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来保驾护航,无论是对企业还是高校都同样如此。高度重视知产制度建设,并日益完善,为企业奠定良好的创新基础,从而推动企业的积极创新。同时,企业只有具有了专利,才不会受制于人,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有立足之地。

第六、提高教育水平,完善人才管理体系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教育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立国、强国都与教育息息相关,因而我国必须要以构建教育强国作为基本目标,真正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国家的现代化支撑是创新驱动,创新驱动的核心是人才,人才需要靠教育去培养。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进行教育制度改革,建设一批国际一流大学和学科。提高我国的基础研究能力,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薪资待遇,为创新提供良好的氛围。

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转变成制造业强国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集中优势力量,推进优势领域的装备创新,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航空航天、数控机床、机器人、新材料、生物医疗以及优秀的医疗器械等领域的重点突破。建立层次丰富的人才培养体系,有针对性的开展各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强化人才的统筹指导,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技术、管理、经营人才,为制造业的创新、转型提供强大的助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贸易摩擦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制造业有向外转移的趋势。虽然在短时间内,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不会被取代,但是中国仍然要引起重视,完善、巩固国内产业链,提高创新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扩大對外开放,使我国的制造业向产业链顶端转移。

【参考文献】

[1]张鹏 袁剑琴.新时期中美贸易关系变化对我国经济结构影响研究[J].发展研究,2019(4):22

[2]刘晓雅.全球制造业转移趋势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社会聚焦,2019(12):41

[3]赵灵敏.中国制造,无处可去[J/OL].FT中文网,2019.6

猜你喜欢

产业链制造业创新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产业链春之奏鸣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