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化的成本和收益决定了城市聚集程度

2019-09-23徐锦花

智富时代 2019年8期

徐锦花

【摘 要】目前,中国城市生长与收缩两种趋势并存且持续发展。本文简单梳理了古今中外城市发展轨迹,以期汲取经验和教训,帮助我们理性看待城市的生长和收缩。

【关键词】城市生长;城市收缩;聚集效应;聚集程度;城市化成本和收益

目前,中国城市发展出现了城市生长与收缩两种趋势并存的现象。一方面经济中心城市显示出强大吸引力,人口持续流入,经济增长富有活力。如今中国人口超千万、GDP达到万亿的城市已经有北上广深等16座城市;另一方面,一些城市却面临经济连续下行和人口持续减少的“双减少”窘境,城市发展呈收缩状态。据2007年至2016年数据,我国660个城市中,有80个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占比高达12.1%。目前这一趋势还在持续发展。那么,城市生长的边界在哪儿呢?该如何理性看待城市的生长和收缩呢?

1.经济活动的聚集效应催生了城市

所谓“城市”即“城”与“市”的结合,既有人口的集聚又要有经济活动的市场。

从古至今,人类的迁徙路线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土地和财富,哪里有土地能够活命,哪里可以挣更多的钱,那么,这些地方很快就会集聚起人群,很快就会成为市场,很快就会发展为城市。

城市生长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活动的聚集效应。世界经济实践显示,越发达的国家,其人口集聚程度越高,人口越向城市聚集。相反,欠发达的国家人口集聚程度普遍不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尤其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工业需要集聚,服务业比工业更需要集聚,因此发达国家呈现经济集聚程度更高的情况。事实上,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这些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还在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这与其产业结构中,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越来越高有关。相反,在欠发达国家,经济活动中的农业比重更高,因为农业的主要投入品是土地,天然是分散分布的,在这样的国家,自然是人口分散程度更高。

经济聚集的规模效应是明显的,如今,全球有4037个人口数量大于十万的城市,全球80%以上的财富由城市创造,而且几乎所有的科技创新都诞生于城市。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与之相伴的是城市的迅速崛起。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18年,中国百强城市对全国GDP的贡献率达75%,其中GDP前十强城市对中国GDP的贡献率更是达到了23%。并且这些经济中心城市显示出强劲的吸引力,人口仍在源源不断向这些经济中心城市聚集,如2018年深圳新增人口约50万,广州新增人口约41万,西安新增人口约39万……目前,中国GDP前十强城市聚集了全国约12%的人口,已有16个城市人口超过了一千万。经济中心城市仍在继续生长。

2.经济增长乏力的现代城市转向收缩

人口有流入自然就有流出,与经济中心城市的生长与扩张相对应的是一些城市的收缩。

城市发展早期,有些城市因战争、大灾难、传染病等外部突发事件迅速收缩甚至消失,像毁于火山爆发的庞贝城、被入侵者洗劫后遭废弃的吴哥城等。

与这些先例相比,人类开启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收缩就平和多了,城市人口流失相对缓慢,受到的外部干涉相对较小。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在19世纪60年代,英国以2%的人口创造了世界工业产品总量的45%,英国人口也迅速从农村向城市流动,转变为产业工人,助推了利物浦、曼彻斯特等传统工业城市的迅速崛起。然而随着英国工业地位在世界范围内的衰弱,上述传统工业城市开始收缩。

在美国也是如此,伴随着美国钢铁和汽车产业的由盛转衰,与之相应的是匹兹堡、底特律等传统工业中心城市陷入收缩。上世纪50年代,巅峰时期的底特律人口高达185万,但如今,这个城市的人口已经不足70万。

在中国,对应着近年来经济中心城市的变强变大,一些经济增长乏力的城市呈现出收缩状态。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与第五次的对比显示,中国1/3国土的人口密度在下降。不仅是农村人口,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的小城市年轻人也开始到经济中心城市就业。2007年至2016年数据显示,660个样本城市中,80个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占比高达12.1%,这些城市2016年人口数据少于2007年,且连续三个自然年人口增长为负。

中国的城市收缩主要分三类,一类是结构危机型收缩,最明显的就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收缩,比如甘肃玉门。此外,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也容易造成城市收缩,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东北地区,如鞍山、营口、锦州等。有些积极转型的城市由于产业结构的转变也呈现收缩,成渝城市群的乐山、眉山、自贡等就是典型例子。这些城市在我国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大潮下,开始由轻工业向重工业的转变。但是,相比于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重工业能够吸纳的就业人口少、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更高(如乐山市的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就由2000年的0.62%提高到了2010年的2.4%),造成大量人口外出就业。类似的城市还有浙江义乌、绍兴柯桥等。另外,科技进步助推的产业升级也让一些城市看起来“收缩”了。有代表性的就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城市,比如前几年就在大规模实施“机器换人计划”的佛山、东莞。据统计,2014年9月至2017年1月,東莞申报“机器换人”专项资金项目共2698个,相对可减少用工近20万人,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很多劳动力。

二是大城市周边的收缩。当今城市发展已由各城市之间的“单打独斗”发展为城市群、都市圈之间的“抱团”竞争,人口向区域中心城市流动的趋势也愈发明显。被北京、天津包裹的三河,成都的“隔壁”都江堰都属于这类城市。

三是欠发达城市的收缩。欠发达城市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以及边境偏远地区。这些地方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追寻外部相对好的生活和就业环境,人口流失也就不可阻挡了。

3.城市生长与收缩的边界

城市能够生长壮大到什么程度上,也就是说一个城市的集聚程度有多高,是由集聚带来的好处和坏处相互权衡来决定的,即城市化的收益和成本来决定的。因为集聚会带来提高效率的好处,但是也会带来坏处,比如说以拥堵、污染、房价飙升等为表象的 “城市病”。

当集聚带来的效率提升的好处不够高,而坏处集中体现出来之后,集聚的水平就相应地稳定下来。当经济和人口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集聚之后,集聚速度会减缓,但集聚的程度并不会下降。事实上,发达国家的人口仍然在向大城市周边集聚只是速度不像以前那样快了。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东京。因为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整个日本的人口数量已经开始逐渐减少。但是,东京和东京圈的人口仍然在增长。

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调节变量就是生产要素的价格,集中体现在地价、房价和劳动力工资上。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如果人口流动是自由的,那么,最终只有当城乡间和地区间的实际收入差距缩小至零,不同地方的人口规模才会相对稳定下来。

4.结束语

综上,城市是生长或是收缩究其根本在于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否。因此,我们的城市管理和规划应该顺应各个城市自身发展趋势,要因城施策提供更适合的公共产品和管理服务。持续生长的经济中心城市在规划建设的时候要预留一定的增量空间,要提供更好的公关产品和服务,积极解决“城市病”;而处于收缩趋势的城市则应转变惯性增量规划思维,扬长避短、瘦身强体。

【参考文献】

1.陆铭 《价值世界》2017年7月12日《中国急需转向都市圈和城市群战略》

2.《每日经济新闻》2019年7月17日《16座千万人口城市 谁的“含金量”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