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霹雳“椒”娃出山记

2019-09-23戴熙春

商界 2019年9期
关键词:武都陇南网店

戴熙春

在7月中旬,气温接近35℃,陇南火车站格外热闹。“摘花椒,摘花椒勒,4块1斤”,招工师傅用当地方言边喊边走;另一边,戴着草帽,背着背篓,皮肤黝黑发亮的女工们围在—起。

敬小红家里种植的“六月椒”熟了。他一手接着电话,一手举起写上“摘花椒”字样的纸牌,招揽从陇南邻县专门赶来采摘花椒的工人。

“快点快点,先别摆(聊天)了。”这位急性子的70后大叔,不仅是椒农,也是当地一家合作社的负责人。他要在7月底发出今年第一个大单,家里的8亩花椒地,需要在中伏天前后采摘完毕。

陇南市武都区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處,是中国最佳花椒适生区之一。这里花椒种植面积达到百万亩,年产量超2万吨。仅川渝一带火锅店使用的武都花椒就占40%左右。

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3.5亿人口一年食用的花椒量。

敬小红点了一支烟,告诉《商界》记者,“现在好多了,有互联网,交通也方便,能把我们武都花椒放到阿里去卖。以前发愁没有渠道,运输成本高,花椒再好也挣不上钱啊。”

丰腴之地无出路

20多年前,土生土长的武都人敬小红还是个攀爬在大山间、在自家和邻里间收花椒倒卖的椒贩子。那时,带上一杆秤,背上收好的花椒,敬小红与邻居需要耗时3天,才能到达成都五块石贩卖新鲜花椒。

清晨云雾缭绕,崎岖的山路依然清晰可见。与现在的静谧不同,几年前,无数的椒农在这条山路上默默穿行,让花椒出趟远门可谓难之又难。

在武都,有山的地方就有人。不论山有多高,放眼望去,镶嵌在山间的房屋星罗棋布,盛夏时节,那屋顶上晾晒的红花椒最是鲜艳夺目。

武都地属甘肃南部,秦岭和岷山两大山系的支脉东西向横贯全境,白龙江穿城而过。这里长期以来交通不便,2008年大地震受灾严重,才开始修路;2015年高速通车;2016年才通火车。

在此之前,条件好的农户靠马或驴把摘好的花椒驼下山,条件差的只能顶着烈日自己往山下背。如今从武都前往成都不到1天车程,但10年前,山路泥泞,遇到暴雨,只能停止前行。

复杂的地形和落后的交通使武都一直处于“富饶的贫困”的尴尬境地。

任丽倩,安化镇多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她从小跟着父亲爬山路、背花椒、背药材去卖。父亲辛勤劳作的背影让任丽倩心疼,更让她痛心的是,这些值钱的宝贝“出山无门”。

彼时的武都花椒,经常是上游种植产品出来了,但卡在销售这一环节,症结在于无渠道。过去椒贩子在批发市场还是“坐商”,只等别人来提货,不做主动推广,花椒销售举步维艰。

46.33亿元

在武都有这样一组数据,全区有效运营网店1800多家,电商销售总额累计达到46.33亿元,其中花椒占50%,带动贫困人口2.1万人。

正是如此,一切都以椒贩子的定价为准,他们压价的理由也多种多样,没个定数,甚至一天中上午和下午的价格悬殊惊人。2015年左右,上午收价30元,下午就到20元。花椒需求减少了,压价;产量大了,压价;货收够了,压价;稍微拖上一两天收,继续压价。

农户们亲手采摘,靠着自己一步步、一篓篓背下山的花椒被椒贩子层层压价,也不知自己种的花椒销向何方。

当地人就像守着一座宝山,既不知如何开采也不知如何让它亮相。

藏在深山人未知的武都花椒,翘首期盼带它出山的“新贵人”。

“农民辛辛苦苦在地里忙活,钱都被二道贩子挣了,看起来简直是压榨。”魏杰是陇南东盛农产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也是阿里1688陇南产业带负责人。彼时,面临这样的问题,他思考如何才能帮助农户实现脱贫。

是谁激活了这块宝藏?

川渝人好吃麻辣,但他们却不知自己所食用的花椒有近一半来自武都。

孙海平是武都区盛鑫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在他的带领下我们走进山间。一株株花椒树随风摇曳,一穗穗成熟的花椒果实娇艳欲滴。采摘花椒的女工们脸上写满了丰收的喜悦。

笑容背后,是一双双被花椒“麻痹”过的双手。他们的拇指和食指被花椒树的刺扎过无数次,黝黑粗糙,在阳光的照射下却显得愈发坚韧厚实。

他们多半来自同一个县镇,最多一天能摘30多公斤花椒,挣200元左右。

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武都“千年椒乡”的美誉。这里花椒栽植历史悠久,捧一株花椒,色红油重、粒大饱满、麻味醇厚。

孙海平告诉《商界》记者,采摘好的花椒需要晾晒,2公斤花椒晾晒后约0.5公斤左右。合作社如果收价为200元/公斤,椒农们纯利润在60%左右。

在陇南,像盛鑫花椒合作社采取的“电商+合作社+贫困户”的销售模式,越来越被当地人认可和效仿。通过电商,武都花椒也登上全国乃至海外人家的餐桌。

这也是一条扶贫的新路子。

从零星栽植到规模连片,从背篓兜售到网店销售,从摸索前行到科学管理,一株株小花椒成了村民脱贫致富的“红宝石”。

在武都有这样一组数据,全区有效运营网店1800多家,电商销售总额累计达到46.33亿元,其中花椒占50%,帶动贫困人口2.1万人,电商扶贫人均增收620元。不得不说,电商为当地脱贫致富起了关键作用。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崔凯认为,农村电商网络零售额以及农村网店数量近年来稳步提升,是市场选择下的成本优化过程,将在不同阶段从多方面推动乡村振兴步伐。

“首先是个体自主发展阶段,即农户电商创业阶段;其次是电商转型阶段,这时候往往有了更多的社会分工、产业渠道开拓等现象;再是多主体共生发展阶段,就能看到电商生态逐步形成。在电商生态下,要思考如何推动最基层的农民与合作社、专业大户以及企业进行协作,让更多农民参与到产业链条中。”

陇南市武都区电子商务中心主任焦武民回忆,电商兴起时,走了不少弯路。几经波折后,他们一致认为要借船出海,将武都特色农产品放入中国最大的阿里平台销售。

2014年初淘宝网店铺注册成功。不过他们发现,当时的淘宝网站花椒品类里,根本没有“武都花椒”,都是“四川花椒”“汉源花椒”等。

“你说我们伤心不伤心?”

这让焦武民深深地感到差距和不足。

焦武民进一步解释:“我们后来发现,1688平台更适合当地农产品发展。这是一条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1688网店走,1688网店跟着市场走的电商扶贫模式。”

2017年,阿里“亩产一千美金”项目落地陇南,阿里陇南产业带正式上线。农户只管在合作社指导下种好花椒,“阿里巴巴·陇南产业带”免费为陇南全市的上线合作社提供产品市场推广、网店装修、托管代运营等服务。

值钱的宝贝终于出山有门了。

“电商办每个月都会组织活动培训,因为花椒节,理论和操作我花了3天时间才搞懂为什么要在线上做9.9元40g花椒限购的产品。”瑞达花椒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寇瑞说。在陇南每个乡镇和村都有电商专千,刚开始他认为这样做完全是亏本生意,经过电商专千讲解培训,他欣然接受了这种营销模式。

从只关注利润,到主动学习电商运营知识,借助营销方式提升销量。

现在,每一袋瑞达合作社生产的花椒都标有“陇祥”名称的字样。借力“武都花椒”大名,已有越来越多的“小名”活跃于市场,品牌意识让武都花椒香飘四海。

该产业带还通过建立电商扶贫服务中心,开展扶贫网店托管代运营和网货开发、仓储、发货等服务。为此,销往远方的花椒不再石沉大海,农户不仅在合作社的帮扶下逐渐摘掉“贫困”的帽子,还在花椒种植技术上根据评价优化改进。

因此,这条产业带也成为陇南市政府授权武都区承建的全市电商重点建设项目。实现电商销售额6.3亿元,发展245家“1688大宗批发网店”,培训电商人员7610人次。短短五年,武都花椒借势阿里高调出山。

邂逅老千妈

瑞达花椒专业合作社,篮球场大的厂房中,一台高5米左右的花椒分拣机正在“轰隆”运转。

曾经,优质的花椒品种走不出秦岭,椒贩子将收好的花椒低收高售不说,还掺杂一些次品。

如今被掺杂的花椒逃不过机器的筛检,不论色度还是麻度,每一粒花椒都经过机器精准分级,保证品质才是核心。

就这样,分拣好的花椒在平台上依然屡受“试探”。老千妈、海底捞等对品质严苛的企业,起初每隔几周采购几十公斤,时机成熟时,几百吨花椒瞬间出山。

“要不是放在网上卖,也没有这么好的销路。”

起初一些合作社负责人“嫌麻烦”,根本不抱希望,而是以完成政府任务的心态加入1688平台。如今他们认为,电商人简直是贵人。

看到利好,椒农们种椒信心十足,摆脱中间商层层压价,他们更愿意将晒好的花椒让合作社收购,能提高10%的利润;对于贫困户,合作社带贫每年每户还能得60%的补贴。

据不完全统计,在淘宝、天猫和1688,经营主体注册为专业合作社的商家就超过11000家。

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4月公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电商市场规模达867.6亿元。而阿里巴巴脱贫基金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国家级贫困县在阿里巴巴平台网络销售额超过630亿元。这意味着,国家级贫困县的脱贫任务,阿里分担了超7成的份额。

武都就是这些努力脱贫者中的佼佼者。

不难看出,这条花椒致富路——通了。此时的敬小红又有了新的愿望:让武都花椒销往全球。

猜你喜欢

武都陇南网店
陇南茴香籽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测定
青青之岛 悠悠陇南
武都地区张家坪钴矿地质特征及意义
陇南市武都区无刺花椒考察报告
陇南记忆
圆梦陇南
网店随意买卖 假货“借壳”横行
北村返乡开网店:卖的不只是“乡愁”
武都区裕河金丝猴省级自然保护区厚积薄发大有可为
网店“卖”毕业生值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