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汽车工业70年巨变

2019-09-23李雨蒙

中国民商 2019年9期
关键词:轿车工业汽车

李雨蒙

新中国成立伊始,刚刚经受过战争洗礼的中国百废待兴。当时, 国家的农业生产力还可以,但工业实力几乎为零。党中央意识到发展现代工业是当务之急,汽车工业更是重中之重。

第一批解放CA10型卡车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登上了开往莫斯科的专列,此行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在振兴中国经济方面得到苏联的援助。毛泽东在参观完苏联的汽车制造厂后,对随行人员说到:“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大工厂。”

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将兴建汽车制造厂的想法列入了“苏联援华156项工程”中。由于建造汽车厂需要的相关资源很多:水、电、钢铁、木材、交通等等缺一不可,最终将厂址选定在吉林省长春市,原关东军100部队细菌工厂附近。因为这里拥有东北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又紧邻京哈铁路,便于引入苏联的大型设备。经过中苏双方的共同努力,1956年7月14日,第一批12辆解放CA10型卡车下线,正式结束了“中国造不出汽车”的历史。

第一辆小轿车东风CA71

解放初期,中国的轿车主要来自于解放前进口的美国品牌,后来因为朝鲜战争中与美国打破了关系,后来的进口车主要来自东欧国家。1956年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哪一天开会的时候,能坐上自己生产的轿车就好了!” 1957年初,一机部向第一汽车制造厂下达了生产轿车的任务。他们在众多国外轿车中选中了法国Simca Vedette作为一汽第一辆轿车的设计原型。1958年5月12日,代号为CA71的中国第一辆小轿车正式下线,根据毛泽东 “东风压倒西风”的言论,这款轿车被命名为“东风”。

成功试制黄河牌JN150

当时的中国仍处于大力建设的阶段,因此对于载重汽车的需求量极大,解放牌卡车的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许多重型汽车生产厂就在这一时期发展壮大了起来。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国相继涌现出不少载重汽车生产厂,其中最受瞩目的就是济南汽车配件厂。1959年,济南汽车配件厂争取到了八吨级重型卡车的生产任务,由于当时国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得不到任何资助的济南汽车配件厂,只能依靠交通厅划拨的两辆斯柯达706RT重型卡车进行研发,其中一辆用来拆解分析,另一辆则用来测绘画图。最终,在1960年4月15日成功试制出八吨级重型卡车黄河牌JN150。

国车“红旗”轿车定型投产

在一段时期内,一汽、北汽、南汽等有实力的大厂,在投入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的同时,纷纷支援三线汽车厂建设。而地方汽车工业的发展几乎全部是仿制国产车型,但产量大多不足千台,陷入了“缺重少轻,轿车基本空白”的局面。

建国十周年庆典上,红旗轿车正式亮相在国人面前,随之而来的是全国各界对这款中国高级轿车源源不断的用车需求。1965年底,红旗CA770正式定型并投产,首批计划共生产20辆,作为北京的领导人专车使用。CA770的外观设计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改变了外观偏向当时美国车设计的影子。

大力发展重型载重汽车

随着经济建设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国家提出“大打矿山之仗”的号召,制造重型载货汽车成为汽车领域的当务之急。1969年,上海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SH380型32吨矿用自卸车。1977年,湘潭电机厂与一汽、鞍山冶金矿山公司、美国WABCO等企业合作,试制成功我国首台百吨级电动轮自卸车韶峰SF-3100,可载重108吨。

汽车工业引进先进技术

1964年,丰田向中国出口了60辆皇冠轿车,这批车被用于国宾接待用车使用。1971年9月,以加藤副社长为团长的丰田汽车代表团率先访华,随后中国汽车考察团访日,这也被视为丰田与中国汽车制造业的第一次亲密接触。1972年,中日双方于北京签署中日联合声明,中日两国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8年,第一汽车制造厂考察日本,对丰田的汽车生产线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学习,考察结束后还向丰田提出对一汽制造厂进行工廠技术验证的请求。

走进合资时代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汽车工业迅速与世界接轨的进程,中国车企也清醒地认识到了自身与海外汽车大国间的差距。向中国进口整车的同时,引入海外先进技术成为当时解决自身发展的重中之重。

实际上,中国第一家合资车企是由北京汽车工业公司与美国汽车公司(AMC)合作成立的北京吉普。不过合作谈判的过程可谓旷日持久,经过4年的漫长拉锯,与1983年5月5正式成立。北京吉普最终引进的是代号XJ的第二代切诺基,这是一款刚投产的新车,同时也是一部新概念车——它采用承载式车身,相对于传统越野车有着更好的公路性能和经济性,因此被普遍认为是史上第一台现代意义的SUV车型。

1984年10月,有“中国汽车工业之父”之称的中汽公司董事长饶斌与德国大众汽车董事长哈恩博士在人民大会堂签署协议,成立上海大众汽车公司。上海大众中外双方各占50%的持股比例成为了后来中国合资车企的范本。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一大批合资车企纷纷在中国落地生根。与此同时,中国汽车企业也开始实施结构性的大调整,大力布局重型汽车、轻型汽车、轿车等不同领域,中国汽车工业迎来了飞速的发展。

1994年,中国汽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款汽车诞生——桑塔纳2000,这是上海大众和巴西大众汽车公司共同决定为中国市场专门设计的一款新车型。中国的工程师全程参与技术定型的工作,在巴西版本基础上结合中国道路和乘客特点,重新设计底盘和车身,使得后座空间更加宽敞舒适。1995年这款车正式投产,刚一面市就被卖到脱销。

199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汽车产业政策》,明确规定了汽车合资股比限制:汽车整车中外合资生产企业的中方股份比例不得低于50%。同时,同一家外商只能在国内建立不超过两家生产同类整车的合资企业。至此,我国从政策层面明确了对合资车企的扶持,并在关税上进行配套性倾斜。

揭开自主品牌新篇章

1999年,奇瑞“风云”下线。研发团队在出国考察后,仿照了一款名叫Toledo的车,原因主要有几点:三厢车,适合中国消费者审美;一万美元左右,符合我国的消费水平;是大众的产品,配套体系很好建设;技术相比捷达更好一些。随后,项目组便开始寻找合适的发动机生产线,招揽人才筹集资金,最终经过近4年的时间成功量产下线。奇瑞风云的出现,揭开了中国自主品牌发展的新篇章,紧随其后吉利、长城等中国车企争相入局,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繁荣。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分水岭。从此,我国汽车市场大门打开,向外资开放,有的从业者忧心忡忡表示“中国汽车工业危矣”, 认为国外产品的直接进入会打垮我国的汽车企业; 而另一些从业者认为此举可以解放国产车企的手脚, 技术和管理水平将产生质变。

从2000年左右开始,我国的汽车工业全面进入了一个自主创新的阶段。2002年,吉利汽车拿到生产许可证,李书福的愿望是“造老百姓买得起的汽车”,因为当时最便宜的车都得十几万元,几乎没有十万元以下的车,李书福看准了这个市场空档,决心大展身手。在一次公司会议上他语出惊人:“我们要去买沃尔沃,现在起就应该做准备了。”8年后,李书福的梦想成为现实,吉利以18亿美元天价收购沃尔沃, 成为中国车企成功收购国外豪华车企第一宗案例。除吉利以外, 长安、奇瑞、比亚迪、广汽等车企也纷纷在本土市场或海外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

第一起汽车召回事件

2001年2月9日,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发布紧急公告指出,由于日本三菱公司生产的帕杰罗(PAJERO)V31、V33越野车存在严重安全质量隐患,决定自即日起吊销其进口商品安全质量许可证书并禁止其进口。所有上述车辆应尽快去三菱特约维修站检修并更换后制动油管,未经检修并更换的暂停使用。3天后,三菱汽车公司迫于舆论压力召回检修上述型号越野车,并通过中国消费者协会向中国消费者致歉。这起召回,被称为我国市场上汽车企业因质量问题被迫召回产品的第一案,中国也因此开始认真“打量”发达国家已实施多年的产品召回制度。

新一轮汽车革命来临

全球汽车产业进入了发展的新时代,低碳化、智能化、互联网化的汽车将是大势所趋。近年来,欧洲走的是清洁柴油路线,日本走混合动力路线,美国在各方面都有所尝试。而从2009年以来,中国则主要发展纯動力汽车,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电动力汽车的发展,无论从补贴还是到上牌照等方面。

除此之外,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的确具备独特的优势:凭借着产业集群,中国东南地区形成了全球最好的供应链体系之一,其中不乏宁德时代、福耀玻璃这样优质的汽车零部件厂商,还有最完善的充电设施和最优化的新能源政策。这一点从近年来如比亚迪一类的新能源车企纷纷在海外寻求扩张就是最好的证明。另一方面,我国的汽车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开始寻求合作,像百度、华为、腾讯、阿里都已经纷纷进入跨界合作的行列,积极布局互联网+智能汽车的市场。2015年“生而共享”的易奇汽车,就是一项非常成功的例证。从未来科技的角度来看,汽车将与万物互联,成为人类未来移动指挥的生活新空间。

新中国的汽车工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一个曾经是“只有卡车没有轿车”“只有公车没有私车”的汽车工业,形成了现在种类较为齐全、生产能力不断增长、产品水平日益提高的汽车工业体系。回顾中国汽车工业70年走过的历程,一步一个脚印,每一处都留下了深刻的时代印记。

(责任编辑  徐高阳)

猜你喜欢

轿车工业汽车
一汽奔腾轿车有限公司
等着的轿车
坐着轿车学声调
工业人
汽车的“出卖”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