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离异家庭子女社会融入障碍与基本应对策略简论

2019-09-23姚燊燊谢爱林徐玉莲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社会融入应对策略障碍

姚燊燊 谢爱林 徐玉莲

摘 要:在乡村振兴发展下离异家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存在,父母离异给子女都或多或少带来一定的伤害。离异家庭子女在父母离异后可能会产生许多的问题,如心理缺失、情感障碍等。离异家庭、学校、社会需要认真重视其适应性问题、性格缺陷问题、反社会问题等,并从家庭、学校、社会角度出发积极应对,父母要创造好的家庭环境,学校要多些关心与辅导,社会要在各个方面积极配合。

关键词:乡村振興发展;离异家庭子女;社会融入;障碍;应对策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开放。在婚姻这一方面,人们变得更加自主,结婚与离婚变得更加自由。尤其是现在的闪婚和闪离,使得离异家庭子女也就变得更多了,这些离异家庭子女的成长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随着离婚率的不断升高,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各方面不发达的乡村。因此,对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研究对社会融入与教育融入有重要理论与现实价值。

一、离异家庭子女社会融入出现的问题

(一)适应性出现障碍

当一个家庭解体后,孩子会出现很难适应学习、生活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孩子难以承受,孩子的情绪难以得到控制,经常出现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以至于不适应生活、学习,出现了适应性障碍。有研究表明在家庭解体后,儿童有一个较长的适应期,一般需要几年的时间。这一适应期大体可以分为六个阶段:愤怒、痛苦阶段;盲目乐观阶段;流动出走阶段;终日忙绿、闭门不出阶段;渴望、思索阶段;获得新生阶段。这一方面的研究在马雪驰的《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及对策》中也曾提到。[1]

(二)性格存在缺陷

1.自卑心理

例如,有一对夫妻,他们原本是因双方父母达成的共同期望而结的婚,虽然他们相处了一段时间,但是非常短,可能他们开始觉得对方都还可以,所以结了婚。可当他们结婚后有了孩子,便出现了一些双方都不太满意的地方,但为了孩子继续勉强在一起。到了孩子上小学时,双方实在是过不下去便离婚了。此后,他们的孩子在学校受到部分同学的嘲笑,便开始出现不喜欢与人说话的情况,慢慢开始独自一人做自己的事情,不与他人交流。当他奶奶问他的时候,他说他感觉自己什么都不如其他同学,连一个完整的家都没有,并且什么事都做不好。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自卑心理,缺乏自信。

2.暴躁心理

一般父母离异前会出现吵架、打闹的情况,并且有可能发生的次数比较多。孩子在这种生活环境下容易产生暴躁的心理。父母在吵闹过程中会打骂甚至是体罚孩子,这就使孩子慢慢对身边的人产生暴躁的态度并且易怒,从而形成粗暴性格。笔者在初中住校时就遇见过这样一个同学,她在父母离婚后变得十分暴躁,一点点小事都能让她十分生气。

3.不安心理

父母离异后孩子极易产生不安心理,对人和事都有一种不安全感。[2]觉得自己时刻出于危险之中,并且不愿意轻易相信任何人,将自己置于一个孤立的境地。笔者曾看过一则新闻,一个孩子在快要成年时,无意中得知他的父母已经离婚几年了,只不过为了他的健康成长没有告诉他。这时他感觉到自己失去了家庭的安全感,不再相信任何人,于是在他妈妈安慰他时竟拿刀砍伤了他的妈妈。

4.盲目乐观心理

在父母离异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孩子的感觉不是真实的,而是一种精神亢奋的状态。上初中时,笔者的母亲到市里陪读。在隔壁租房的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他刚开始并不知道他父母离婚。直到有一天发现了之后,他好像一下没有反应过来。在他知道父母离婚之后的几天,他的内心不能接受,但是他表面上却装作无所谓。他的学习成绩下滑很快,在生活方面也和平常不一样,每天“开心”的生活,这引起了他妈妈的注意,想要和他聊一聊,他却开心地说这样的生活很好,自己没有烦恼。这显然是一种盲目乐观的心理。

(三)反社会状态显现

一些孩子可能承受不了父母离异带来的打击,出现一些反社会的状态。例如,对身边的人、对学校、对社会感到极度的不满。这些孩子往往在行为上放荡不羁,个性心理特征极其不稳定,表现为易怒、伤害他人甚至是自杀。他们可能出现破坏性行为,甚至有不良行为或暴力行动,如偷东西、骂人、斗殴等。

二、离异家庭子女社会融入障碍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原因

在父母一方缺失的离异家庭中生活,不可避免地会给孩子心理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或问题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是造成孩子消极心理和不良性格最主要的因素。其一,有的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太过度,经常以一种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只要孩子做的没有让自己满意就打骂孩子,甚至把婚姻上的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将对婚姻不满的情绪迁怒于孩子。时间一长,造成孩子性格扭曲,同时使孩子身心受到摧残。其二,离异后家庭对于孩子太过于放任,家长由于婚变,双方对孩子不闻不问。有的孩子被寄养在亲友家里,孩子经常看不到家长;有的孩子和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由于岁数大了,也管不住孩子,只好放任自流。这使孩子感受到被冷落,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有亲人疼爱,不免感到失落,因此带来一些问题。再有,父母离婚后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要求过高,使孩子感受到极大的压力,当孩子心理难以承受如此大的压力时,便会讨厌这种生活,出现一系列问题。

(二)学校教育缺失原因

有的孩子在父母离异后到学校上学,如果班里的其他同学知道情况可能会因此嘲笑他,甚至会在行动上捉弄他。尤其是乡村的一些学校,每个孩子的情况同学们都有所了解。

(三)社会传播负能量原因

这个因素给孩子造成的影响最大,特别是乡村普遍存在的陈腐想法会给孩子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

三、离异家庭子女社会融入的基本对策

(一)父母要创造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子女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3]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成长极其重要,是其他任何教育都难以取代的。因此,离异的父母要共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弥补已经缺损的家庭教育。首先,和离异家庭子女生活在一起的离异父亲或母亲,要努力去控制因为离婚带来的心灵上的伤痛与消极情绪,与子女共同重建崭新的家庭生活,创造好的家庭环境。而没有生活在一起的一方应该努力与孩子进行联系,让孩子感觉到他没有被人抛弃。其次,要对孩子进行合理的管教,不能对孩子管得太严,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同时又不能放任孩子,使他朝不好的方向发展。应鼓励孩子走向社会,努力丰富其精神生活。

(二)学校要多些关心与辅导

首先,在学校里,领导和老师要教育学生不要对离异家庭子女有不好的看法,更不要去讽刺和挖苦他们,要对他们加以理解和同情,主动和他们交朋友,要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并没有被抛弃,感觉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其次,学校要有组织地对有这方面需要的同学进行心理辅导,找心理老师对其进行心理治疗。总之要让孩子主动去接受老师与同学们。

(三)社会要多方面积极配合

社会环境是一个教育离异家庭子女的广阔天地,要利用社会环境中的各种有利传播因素,如社会风气、广告传播等,对离异家庭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加强社会对人的影响,让孩子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如在一个村里,村里的人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对离异家庭孩子进行帮助。社会的作用是广泛的,只有全社会各个方面积极配合、互相协调,才能有计划地加强离异家庭子女的社会教育工作,才能更好地把离异家庭子女培养成合格人才,甚至是栋梁之才。比如,利用社会救助帮助孩子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离异家庭子女的成长问题不是从一个方面就能解决的,单纯依靠家庭或学校显然是不行的,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孩子本身,需要孩子主动走出来,主动融入同学、朋友之中,忘却心灵的伤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同时要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需要学校、社会及家庭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共同保障离异家庭子女健康成长,实现社会融入、教育融入与生活融入。

参考文献:

[1]马雪驰.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及对策[EB/OL].[2019-06-15].http://www.doc88.com/p-9992742487212.html,2014-05-13.

[2]廖珍梅.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现象分析[EB/OL].[2019-06-15].http://www.docin.com/p-1594928450.html.

[3]孟育群.让折翅的小鸟重回蓝天:离异家庭子女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3.

猜你喜欢

社会融入应对策略障碍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跨越障碍
天津自贸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思考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政策支持
“换头术”存在四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