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像建筑——视觉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启示

2019-09-23刘璐徐敏颜俊慧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大众传播视觉文化

刘璐 徐敏 颜俊慧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杂志、电影、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将视觉文化推向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图像建筑正是我们所处视觉时代的真实反馈,也是一种新型的建筑实验。文章试图从视觉文化的多个方面分析,发现图像建筑的生成规律,为日后创作图像建筑、评价图像建筑、传播图像建筑提供参考。

关键词:图像建筑;视觉文化;大众传播;建筑影像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被图像和媒体所充斥的视觉时代,从“广角镜头”“航拍鸟瞰”等摄影技术的进步到CG特效,再到虚拟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利用技术生成的图像越来越接近现实,甚至超越现实,成为我们生活中最直接有效且最有感染力的感知形式。各种不同的媒介塑造出各种新奇的图像,持续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视觉,并伴随着消费文化的兴起对我们的文化及意识形态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和改造作用。而建筑作为我们现当代文化产品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视觉文化的冲击,读写语言都发生了变化。

现当代建筑发展中,总有一些建筑师,他们在关注建筑本身的同时,越来越关注建筑的视觉化、传播方式和影像等特殊媒介,并将其应用于现实中的建筑创作。图像建筑正是我们视觉文化时代的最直接反馈,是一种应用图像原理和超现实主义手法建造的新型建筑实验,在建造时更注重空间的视觉性、表现性和象征性,建筑中也应用了大量的表意色彩、具有象征性意义的符号等来传达建筑信息,从而试图引发观者的联想与思考。图像建筑这种新型建筑的出现,或许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视觉文化的影响:

一、“视觉化”社会的反馈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艺术和文化的大众化以及对图像表意传统的继承都促成了当代视觉文化的蓬勃发展。视觉文化是指图像与影像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它涉及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不仅服装、广告、产品等领域充斥着视觉图像,连美食、音乐等非视觉领域也越来越注重视觉感受。我们简直就是生活在一个被图像环绕的信息时代,各种视觉文化向我们迎面扑来,建筑的设计观念及方法也在视觉文化的影响下发生变化,不仅建筑实体空间开始承担着传播信息的功能,而且大众感知建筑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在观察和接收建筑信息时更多地是通过一张张图像的转述,而不再是现场观察,人们从图像中认识建筑。正如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所讲到 “我并不在场,但却能感受到最真实和最有意义的现实”[1],人们已经习惯生活在虚拟的图像世界中。

随着视觉文化的潜入,建筑师对建筑的表皮、建筑的形体、建筑的材料表现愈加关注,甚至有些设计师打出“形体至上”的设计原则。木兰草原之家(图1)在2017年网络曝光度极高,在微信上有730余篇超过10万阅读量的文章,一度由于其独特的视觉外表、动人的故事、适宜拍照的场景而被推上网络热搜,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红建筑”。该建筑在建造时不仅应用了很多装饰性较强的材料,而且在主体结构建造时由于当地的施工水平无法满足形式效果,采用预制钢结构去模仿蒙古包的形态,这种“形式先导”的做法,与以往形式服从功能的建筑确有不同。它与中国目前很多“网红建筑”如秦皇岛的“孤独图书馆”(图2)、福建的“船长之家”等项目背景相似,从建筑昵称开始就有着符号学意义,指向某种空间场景意向,易于理解,并具有象征性,从这个概念出发设计师就可以设计出一整套符合视觉文化的图像建筑。

二、大众传播的效应

让·努维尔曾经设计的摩天楼“无止境塔”十分著名,但由于经济大萧条,该项目被取消。关于这个项目有一些效果图(图3、4),将建筑的数字模型与真实环境融为一体,被很多杂志和书籍收录和传播。由于效果图过于逼真,人们都以为该建筑是真实建成的,并积极做出反应,从中可以看出建筑本真在通过媒介转述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异。但即使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本着还原原作的初衷,当建筑空间作为图像传播时,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演绎,而且当我们从图像中对建筑形成认识和评价建筑时,我们很少意识到这些图像是经过演绎和转换后得来的结果,而将它们当作是真实的,这种现象是在怎样的规律下产生的呢?

意大利的符号学教授艾柯在自己的一书中提出建筑作为一种大众传播方式,直接面向大众,满足大众的需求,并影响大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所谓大众传播是指媒介通过批量复制,迅速传播信息,从而影响庞杂受众的过程[2]。建筑正是通过杂志、网络、影视等具有复制功能的媒体批量复制,传播建筑图像,使受众人数激增,在我们之间广为流传。图像建筑的出现与大众传播的影响密不可分,很多建筑从传播学中提取具有传播潜力的部分,然后进行炒作。从我国目前愈演愈烈的“网红建筑”来看,其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大众最有效的接收效应,普遍都具有足够识别的环境、适宜拍照的场景、动人的故事、有符号性的昵称等等,非常符合大众传播的规律,从而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建筑影像市场的繁荣

电影业的持续繁荣以及数字动画、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的逐步成熟,使得图像、影像渗透到建筑领域的多个方面,不仅仅改变了我们体验和表达建筑的方式,甚至影响了真实世界建筑师的思考和创作建筑的方式。让·努维尔就曾把建筑比拟为电影,其通过材料、技术、光线的转换使空间成为一个携带和传递信息的媒介。

相比于真实世界的建筑创作,数字技术的成熟为虚拟世界中创作建筑影像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不仅有《黑客帝国》《大都会》等以场景为主导的电影,给予我们现代建筑创作和城市规划很大的启发,还有通过建筑视觉的隐喻,引向我们对社会、文化、情感等的思考。

意大利著名导演安东尼奥最擅长的就是利用建筑影像来隐喻现实,特别是利用现代建筑的墙、窗与色彩等。在他的电影《红色沙漠》中古老的石头或砖砌暗示集中、内向的生活,玻璃幕墙则象征与外界融合的自由、被窥视及被入侵的不自由,整个影片中女主角都靠着墙走,寻求心理的安全感。女主角打开窗户看到的便是巨大的轮船从港口启程,隐喻了社会对个体生活空间的滲透和入侵。画面中还大量应用了隐喻性的色彩,红色、黄色象征着动荡不安,隐喻现代工业文明正在摧毁人类的生活,蓝色象征孤寂、冷漠,绿色则象征生机,在影片中很少看到绿色。影片中还反复应用了现代建筑的简洁和无装饰来强调现代建筑中人际关系的疏离。电影中的墙、窗、色彩、空间布置等等都形成一种视觉上的隐喻。无独有偶,建筑影像为真实世界的建筑创作提供了启发,建筑师俞挺设计的深圳“欲望之屋”(图5、6)展示空间所表达的空间意向和《红色沙漠》非常相像,建筑中大量应用了精心设计的墙和窗、隐喻性的色彩和有象征意味的装置等,使建筑彷佛变成了电影中的空间布景序列,有着连续性的图像和多条故事线。

再观察国内情况,我们也可以从很多叙事电影中看出用场景隐喻深层的社会现实。在贾樟柯的电影《世界》中有一个随升降机不断上移的镜头,其通过不同的速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模式呈现出微缩的城市、建筑景观。这种观看视角所呈现的建筑实体与建筑细节是我们在真实的在场观察中体验不到的,隐喻了现代建筑图像的真实成分越来越少,甚至有些完全脱离真实进行模拟成为纯粹的模拟物。

参考文献:

[1]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9

[2]周诗岩.建筑物与像:远程在场的影像逻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8

猜你喜欢

大众传播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策展研究
究传播学角度下舞台主持及舞台主持人的内涵
广播新闻创新性改革文献综述
论当下电影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表现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涂鸦艺术的城市视觉文化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