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己为民如赤子定得清气满乾坤
——读《习近平在正定》

2019-09-23王开新

政工学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理政总书记思想

☉王开新

一个国家领袖的成长史即是一个国家精神面貌、发展轨迹的缩影。在他的成长历程中,你自可窥见其国家指导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也自可预见国家发展的未来。正如《习近平在正定》中写道:“正定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政起步的地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许多观点,与他在正定的探索和思考是一脉相承的。”回望领袖成长之路,习近平在正定这片土地上的三年从政岁月,是他的治国理政思想的根脉和出发点,这个时期对他治国理政思想的萌芽、发展和成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又随着时间的积淀,愈加变得厚重深沉和遒劲坚韧。今天,让我们再次回到正定这个“近平同志从政起步的地方”追根溯源,细细品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

思想之“深”,因其扎根于信仰——“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刚在梁家河那块贫瘠的黄土地待了七年,终于回到了北京,在清华大学学习,毕业后进入了中央军委办公厅工作,他却又毅然决然地回到基层、走向正定。为什么习近平当初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我想,答案就在信仰中,正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为他矢志以恒投身共产主义事业扎下了深深的思想根子。“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为改善老百姓的生活,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身体力行地做实事、影响人,能改变一点是一点,能起多大作用起多大作用。”“理想如虹,信念如磐”,三十多年过去了,初心坚守如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难,坚定不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

思想之“厚”,因其孕育于人民——“我们共产党人天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联系群众是我们的本分,必须和人民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一时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这是我们搞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习近平对人民群众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从政的初心就是要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短短三年间,这个北京来的青年干部就深深地融入了人民群众之中,老百姓敬他爱他,称赞他重情重义,说他是正定永不卸任的县委书记……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根基来自于习近平在正定的成长经历,它在这里深深地扎根,继而生发出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调要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强调扶贫要攻坚、扶贫要精准等要求,从他在正定的岁月中我们更深刻地读懂了它的根基与源头。

思想之“广”,因其源自于学习——“近平虽然年轻,但他站得高,看得远,善于学习,知识丰富,也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把握新形势新政策。”繁忙的基层工作和艰苦的环境挡不住对知识的渴求,一有时间他就抽空加紧学习。热爱学习、刻苦学习、善于学习,是很多受访者对习近平形成的深刻印象。到了正定,走上领导岗位,面对独当一面的重要担子,他自觉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他尊重知识、爱惜人才、注重教育,用“人才九条”招贤纳士博揽群才,落实教师待遇提高教学质量。他爱读书,更爱思考,提出“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实行科技兴县、工业兴县、人才兴县、旅游兴县,提出二十字经济发展方针……正是对很多农村的问题有深入思考,才让他有了明确的方向,工作才做得那么扎实。“学习是永恒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从治国理政的高度洞察到解决“本领恐慌”是全党面临的重要课题,强调加强学习是解决“本领恐慌”的唯一途径,告诫全党一定要把增强学习本领当作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来抓。

思想之“高”,因其积累于实践——“近平同志做事实在,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敢于大胆提出和解决问题。”习近平热爱学习,但他并不拘泥于书本。他很注重向实践学习,通过调查研究来获取更多的知识和经验。“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在正定期间,习近平不唯上不唯书,坚持深入调研,兴起调查研究之风,他不说空话,不说大话,就是紧贴老百姓需要做实实在在的事情,粮食减征购、试点“大包干”、实施旅游兴县……他始终躬身实践。“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唯有实践,才能认识到实际;唯有实践,才能做到实事求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讲要善于把学到的本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人民群众谋幸福。

思想之“坚”,因其在艰苦中磨砺——“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准备入‘苦海’的。”在贫困的正定,工作生活条件都很差,他经常晚上赶不上饭点饿肚子,饮食不规律得了胃病住院,下乡要扛着自行车过河……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体味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这种苦难的磨砺既是物质上、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意志上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不论外界环境怎样困苦,他始终不肯享受一点特权,不肯占公家一点便宜,真正做到了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严格自律、言行一致,发挥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表率作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可以说,正是艰苦的环境锤炼了习近平坚忍不拔、坚毅刚强的意志,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还有不少的困难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就是要全党继续保持顽强的意志,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思想之“刚”,因其在奋斗中锻造——“近平同志在生活上‘习以为苦’,工作上‘勤以为常’”,每天白天下乡搞调研,晚上批文件到深夜,为百姓做了一件件实事,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可以说,正定贫穷落后的面貌,激发了青年习近平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为了振兴正定,他带头苦干,亲力亲为,他在正定经常讲“表态不如表率,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要带动党员干部群众一起奋斗。这几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向全国人民发出奋斗动员令:“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新时代,我们每名党员都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思想之“韧”,因其在担当中淬火——“习书记三十多年前就做好以身许国的思想准备了。”领袖者,必有大担当。青年习近平在正定,向中央反映减征购、试点“大包干”、制订“人才九条”等,都是冒着风险为别人所不敢为,不要“政绩”要群众利益,充分显示出了他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他非常注重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加强领导班子团结,为的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直面问题积弊,以钉钉子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明显好转。当前,我们正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更需要每名党员干部以敢于担当的精神谋事干事,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干部要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做疾风劲草、当烈火真金。”

思想之“活”,因其在创新中升华——“他善于通过各种机会,时时刻刻吸纳新东西,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各种变化,尤其注重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正定,许多干部群众的思想还没有解放出来,比较保守,习近平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在“中央没文件、河北省没精神、石家庄地委领导没讲话”的情况下,推广“大包干”、开辟“试验田”、兴建荣国府,开拓进取、敢为人先,既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又让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为之一新。他打开了正定改革开放的大门,吹响了富民强县奔小康的号角。“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更加需要每名党员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奋斗。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寻根溯源,我们青年一代从习近平在正定的成长道路中细心探寻和品读他治国理政思想的根脉,就可以更加深入、更加生动地理解和认识我们的领袖,更加深化情感上的认同和发自内心的崇敬爱戴,从而更加自觉地在行动上看齐追随,凝聚起同心筑梦的磅礴青春力量,在领袖的掌舵领航下,推进中华民族这艘巍巍巨轮驶向更加辉煌的远方!

猜你喜欢

理政总书记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怎样打造新时代治国理政新平台——以仙居为例,四问当前县级媒体融合发展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