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学校园博物馆设计以中山大学博物馆为例

2019-09-20郑常波王人玉

中华建设 2019年9期
关键词:中山大学轴线岭南

郑常波 王人玉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大学校园博物馆作为传播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场所,说到底是一个文化单位,所从事的是纯文化的活动,在实现大学使命中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博物馆正是通过有别于课堂教学的方式,以特有的文化传承和教化功能来实现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为社会服务这一总目标的。本文以中山大学博物馆设计为例来探讨当代大学校园博物馆发展方向,以期对以后大学校园博物馆的设计起到引导的作用。

在文化、经济和价值观多元发展共同作用下的今天,博物馆的形式和功能也随之呈现出多样化,博物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殿堂,而是形形色色的百花齐放。与此同时,传统的博物馆功能和空间已不足以满足观众以及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当代的博物馆应该是集展示、收藏、研究、教育、交流、休闲于一体的文化教育场所:在那里,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展览和活动发现美、学习美和思考美;在那里,人们偶遇聊天、相约聚会,在享受休闲惬意的时光中产生灵感的碰撞。

一、项目概况

中山大学博物馆位于中山大学南校区次轴线西侧端部。用于保存、研究以及展示中山大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学校搜集的大量文物标本及化石等。

博物馆地面可用总面积约7680m2,地下向轴线东侧延伸。地上建筑三层,建筑面积约为8000m2,主要用于校史馆、部分临展以及研究办公等辅助功能。地下建筑三层,面积约为25500m2,主要用于人文艺术馆、地质馆、生物馆的展览,博物馆库藏用房以及设备用房等。博物馆东面承接校园东西次轴线,紧邻八角亭,十友堂,物理楼等,地位位置重要。南北西三侧为校园次干道。

二、设计思考

1.如何设计一个融入百年校园文脉的当代博物馆?

中山大学是我国岭南著名的学府,有着近百年办学传统,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新建博物馆应当注重中山大学的历史传承与文化精髓,使中大博物馆成为融入中大百年校园文脉与记忆的经典之作。

2.如何设计一个协调中山大学历史风貌的全新博物馆?

中山大学完整地保留了岭南大学校园1920年的规划和一批红墙绿瓦的康乐红楼。古建、蓝天、大树交相辉映,校园风貌清新而典雅,优美而不失大气。新建博物馆应当端庄、稳重,充分考虑中大校园的历史风貌,使之创新而不失经典。

3.如何设计一个体验独特空间同时功能技术合理的地下博物馆?

中山大学博物馆用地位于校园东西次轴线的末端,位置特殊、用地紧张。考虑对周边十友堂、八角亭等众多历史建筑的尊重与协调和对基地内古树的保护,在有限的用地范围内我们提出了将大部分面积设计于地下的概念。色彩、光线、材质有机结合,对空间的重点设计与地下建筑技术难题的解决将使中大博物馆重新成为一个空间独特而功能技术合理的博物馆。

三、基于文保规划控制,新建博物馆建筑的规划原则

1.新建博物馆建筑风格宜与校园轴线两旁的建筑风格相协调。

2.新建博物馆坡屋顶边界与校园轴线两旁建筑坡屋顶边界基本齐平,并起到修补和延续老中大的校园东西轴线的作用。

3.新建博物馆高度严格控制在25米以下,按博物馆层高一般为6~7米计算,则新建博物馆层数宜为3层为主局部4层。

4.新建博物馆体量应与周边环境相融共生,因此其地面规模不宜过大,宜控制在8000m2以内;同时最大限度利用地下空间,地下空间在避让八角亭及古树的基础上,每层规模约为8500m2。

四、设计定位

1.中山大学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博物馆?

2.博物馆需要什么样的空间和环境载体?

(1)尊重文脉,与校园的空间与环境融为一体;

(2)典雅内敛,充分展现校园的历史文化气质;

(3)传承创新,以当代建筑语汇演绎岭南文化;

(4)多元复合,集展示、收藏、研究、教育、交流、休闲于一体。

五、设计构思

1.修补校园轴线,融入校园环境

从1920年的校园规划图可以发现,整个校园围绕一个“十”字形绿化轴线来布局,故“十”字轴线周边区域也就成为整个校园的中心区。经过九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校园规模在原有轴线上延展扩张,博物馆选址刚好处于校园次轴线上,对校园节点空间的完善优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项目用地位于校园东西次轴末端,且周边都是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项目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了充分尊重校园轴线与文保建筑,设计上用岭南园林的手法创造内聚性的庭院作为轴线的结束与对景,采用与周边建筑尺度相似的体量相互组合,从而修补校园轴线,更好地融入校园环境。

2.体量高低错落,延续校园尺度

中大校园建筑的特点之一就是体量高低起伏,变化丰富。为了呼应这一特点,中大博物馆在设计上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做到地下二层,地上局部三层。保证了错落的体块变化和轻巧宜人的校园尺度,在天际线轮廓上两侧高,中间低,充分尊重八角亭古建。

新建博物馆对南侧保护文物本体:原2号村屋、原11号村屋等做出了合理退让,并设置为观景平台与拱形长廊,体现出对文物保护本体尊重的同时使新建筑获得良好的景观视线。

3.转译岭南园林,整合校园节点

文物建筑、开敞空间、景观节点在校园次轴线上依次分布,由建筑围合而成的庭院作为校园次轴线西端的收尾节点,在空间上将轴线延续并引进了建筑内部。庭院内,岭南园林形式与红砖建筑相互融合,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

4.保留原有树木,营造文化氛围

庭院作为修补了轴线末端的节点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室外与半室外活动空间。水体沿着庭院的轮廓层层跌级,最终汇集在百年古榕周围,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多层次的植物在水体与建筑之间延续,营造出岭南园林移步异景的空间氛围。

为了保留用地中部的百年古榕,建筑主体以围合的方式形成了中部庭院。并结合古榕,运用岭南园林的手法创造了亲切舒适的庭院景观,宁静淡雅的观展氛围。

5.遵循红楼风格,传承岭南园林

中大校园受到岭南传统文化的影响,其校园建筑多是顺应地理、气候和环境的智慧体现,因此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出发点也不再拘泥于对外观造型的过分关注,而是基于周边环境以及基地现状的特点。做到遵循红楼风格,传承岭南园林。

6.提取立面元素,重塑经典形式

从中大传统建筑中提取立面元素与空间特色,并将这些特点用现代化的手法运用在博物馆设计上,从而延续中大的传统与经典。

7.提取圆拱门廊,复刻经典空间

中山大学传统建筑中多有圆拱的元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拱廊空间。博物馆在设计上提取了圆拱外廊的元素,加以现代化的演绎,再现拱廊经典空间。

8.传统红砖肌理,当代全新诠释

中大校园传统建筑受岭南建筑的地域特色影响,以绿瓦红砖为主,形成了特有的红砖文化。博物馆在设计上选取富有中大特点的红砖材料,通过全新的搭砌纹理和现代的技术,让博物馆的整体形象和中大校园协调呼应,同时在细部处理上更为细腻和延年。

9.地下空间感官体验设计

建筑尤其注重室内外空间的联系与过渡,包括光线与景观的渗透,以及游览过程中的叙事性体验。建筑的整体空间体验是连贯的、具有故事性的。从入口开始,自然光渗透到地下的台阶空间,光线由明到暗,参观者随之会产生神秘感与好奇心。在走下台阶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头顶的室外空间,又能时有时无透过拱券看到地下中庭。来到中庭后,空间体验得到升华,节制的自然采光配合精到的人工光,营造出神秘的、宁静的、典雅的、厚重却又通透的地下中庭,表达着博物馆核心空间的场所氛围。

六、结语

中山大学校园博物馆设计是在当代大学校园内的一次积极侧尝试,探索了百年历史校园内博物馆设计的要点,希望能对以后大学校园博物馆的设计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猜你喜欢

中山大学轴线岭南
忆岭南
利用轴线交错修整砂轮凸度曲线的方法探讨
复杂建筑群项目的建筑轴线相关性分析
中山大学科学家发现治疗新生儿炎症的新方法
空铁联运+城市轴线,广州北“珠江新城”崛起!
大咖妙语论道!于轴线之上开启广州城央最宜居的大未来!
岭南建筑的前世今生
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下水
雨岭南
中山大学历史地理信息系统(SYSU-HGIS)实验室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