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资生经》五腧穴之井穴应用研究*

2019-09-20潘赐明雷正权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8期
关键词:配穴井穴病证

王 娟,潘赐明,雷正权△

(1.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西 咸阳 712046;2.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 230038)

《针灸资生经》是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执中的汇编著作,该书系其引列《备急千金要方》《明堂上下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外台秘要》等医籍中的内容,收载经穴“单穴”51个,“双穴”308个,总计359个,医案记载50多则,其学术思想丰富,学术价值高昂,学术领域全面[1]。井穴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云:“经脉十二,络脉十五……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穴是经气运行的源头,为十二经脉之根本,位于人体四末阴阳之气的源头交接之处[2]。井穴又是万物升发之始,因此对于疾病的预防以及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有鉴于此,为挖掘 《针灸资生经》五腧穴之井穴运用规律以及学术特色,笔者不揣浅陋,兹略加钩辑简述如下。

1 五腧穴分布情况

图1显示,《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腧;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五腧穴配属五行,阴经的五行属性为木、火、土、金、水;阳经的五行属性为金、水、木、火、土,五腧穴表达出了脏腑经络之气从小到大、阳气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4]。《针灸资生经》[5]中五腧穴占有很大比例,其中五腧穴井穴292次(19%),荥穴322次(21%),输穴259次(17%),经穴343次(22%),合穴329次(21%)。由统计结果发现,在本书中五腧穴使用分布频次均匀。

图1 五腧穴分布构成情况

2 井穴频率构成情况

表1显示,井穴在《针灸资生经》中分布比例略有差异,其中足少阴肾经涌泉穴居于首位占47.16%,足厥阴肝经大敦穴占30.10%,手少阴心经少冲穴占26.90%,足阳明胃经厉兑穴占26.90%,足太阴脾经隐白穴占25.90%,手太阴肺经少商穴占22.80%,手少阳三焦经关冲穴占21.70%,手太阳小肠经少泽穴占21.70%,足太阳膀胱经至阴穴占21.70%,足少阳胆经足窍阴占19.70%,手阳明大肠经商阳穴占19.60%,手少阴心经中冲穴占15.50%,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肾经、肝经、心经。

表1 12井穴频率构成情况

3 十二井穴主治病证

表2显示,十二井穴主治通过疾病分类归纳为10个病系,五官类病证(16.96%)、心系病证(14.88%)、其他(14.53%)、肝胆病证(12.46%)、肢体经络病证(11.07%)、脾胃病证(9.69%)、肾系病证(9.34%)、肺系病证(5.88%)、妇科(2.77%)、气血津液病证(2.42%)。前三位的是五官类病证、心系病证、杂证。

4 十二井穴单穴配穴

通过统计分析《针灸资生经》中十二井穴单穴、配穴的相关条文发现,十二井穴在临床可单穴应用亦可以配伍使用,具有广泛的适应证,同时可针刺与灸法结合。《针灸资生经》中单穴使用187次,包括其他(33)、心系病证(30)、五官类病证(27)、脾胃病证(21)、肝胆病证(20)、肢体经络病证(20)、气血津液病证(19)、肺系病证(10)、妇科(6)、肾系病证(1)。配穴使用102次,包括五官类病证(22)、肝胆病证(16)、心系病证(13)、气血津液病证(13)、其他(9)、脾胃病证(7)、肢体经络病证(7)、肺系病证(7)、肾系病证(6)、妇科(2)。灸法使用21次,包括其他(7)、肢体经络病证(5)、心系病证(3)、五官类病证(2)、脾胃病证(2)、肺系病证(2)。通过分析可知,单穴主要运用于杂证、心系、五官科,配穴主要运用于五官科、肝胆系、心系,灸法主要运用于杂证、肢体经络、心系。通过图表可以直观看到除肾系病证之外,其他病证均是单穴使用多于配穴使用,而灸法是贯穿始终的治法之一。

表2 井穴主治病证表

表3 井穴配穴主治构成情况

5 井穴配穴主治构成情况

表3显示,井穴配穴主治构成情况依次为:五官类病证井穴配穴22次,配穴出现81次;肝胆病证井穴配穴16次,配穴出现42次;肢体经络病证井穴配穴13次,配穴出现42次;心系病证井穴配穴13次,配穴出现37次;杂病井穴配穴9次,配穴出现31次;肾系病证井穴配穴7次,配穴出现23次;肺系病证井穴配穴7次,配穴出现50次;气血津液井穴配穴6次,配穴出现16次;妇科井穴配穴2次,配穴出现5次;配穴使用最多的是五官科病证,突出了远部取穴的原则,如三间穴、然谷穴、太冲、内庭等;循经取穴原则,针对不同经络在头面部五官的循行,取相应的穴位。其次是肝胆系病证和肢体经络病证。

6 讨论

6.1 井穴的认识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经脉十二,络脉十五……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是关于五腧穴的最早描述。《灵枢·根结》中指出,至阴、窍阴、厉兑、隐白、大敦、涌泉为足六经的根,均为井穴。“所出为井”是指井穴为十二经脉经气初始生发之处,用水流的流动变化将它喻为气血的源头。诚如《类经·经络类》[6]指出:“井泉之发,其气正深也。”

6.2 井穴的主治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在脏者取之井。”《难经·六十八难》[3]又指出“井主心下满。”此外研究发现,井穴有温阳、开窍醒神、益脑健智、镇静安神、解神志疾、性类阴阳等功效。尤善治风,井穴止疟、法依阴阳,还具有清热治血、中风偏枯等主治作用[2]。不难发现,《针灸资生经》主治病证主要为五官类病证、心系神志病证和伤寒霍乱等杂症。本研究发现,五官类病证如目盲、口舌强硬、喉痹以及鼻衄等急性病证,心系病证如心烦心疼、癫狂痫、睡眠以及尸厥等心神病证,杂证如伤寒(乍寒乍热)、霍乱转筋以及汗证等病证。

6.3 井穴的使用

《针灸资生经》中的穴位是引列《备急千金要方》《明堂上下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外台秘要》等医籍中的内容,可谓是博采众穴。本研究发现,单穴(187频次)使用频次高于配穴(102频次),依次是杂症、心系病证、五官类病证,其穴精方简,效如桴鼓。灸法在《针灸资生经》中随处可见,如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对井穴的施灸更是一大特色。研究数据显示,对井穴施灸21频次,如“少泽两穴……灸一壮,针一分”“中冲两穴……针一分,明云、灸一壮”“诸疾皆治云。涌泉治心痛不嗜食……五指端尽痛,足不得履地,宜针灸”“转筋,灸涌泉六七壮”等。

6.4 井穴配穴特色

配穴使用依次是五官科病证>肝胆系病证>肢体经络病证>心系病证>杂病>肾系病证>肺系病证>气血津液>妇科。如治疗五官科病证喉痹选用井穴足窍阴配少泽穴,厉兑配大杼、鬲俞、云门、尺泽、二间、涌泉、然谷,或下廉、然谷、经渠、完骨、鬲俞、缺盆、气舍;涌泉配鸠尾、璇玑、然谷,或天容、缺盆、大杼、鬲俞、云门、尺泽、二间、厉兑、然谷。不难得知,咽喉为肺之门户,任脉、脾经、肾经均循喉咙,因此是远部取穴的内因,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肝胆系病证疟的治疗选取厉兑配内庭、公孙,少泽配列缺、后溪、前谷,“内庭、厉兑、公孙、治寒疟不嗜食”“列缺、后溪、少泽、前谷、主疟寒热”。由原文可知,寒疟不嗜食则取足阳明胃经井穴配荥穴,足太阴脾经之络穴公孙,疟之寒热交作则取手太阳小肠经之井穴配荥穴、腧穴、手太阴肺经之络穴列缺;同经五腧穴连取以及配络穴亦是配穴原则。诚如《难经·七十三难》[3]曰:“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然:诸井者,木也;荥者,火也。火者,木之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井穴位于四肢末端,肌肉浅薄,气藏于肌肉之内,肌肉少则气亦微。因此,泻子则泻其井穴,补母则补其合穴。十五络穴为全身气血汇聚与转输分流的重要部位,具有渗灌气血津液、满溢灌注和双向流动的特性,是机体内外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如《灵枢·经脉》:“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肢体经络病证的臂无力治疗选取足窍阴配腕骨、尺泽、冲关、外关,手热取关冲配中渚、太泉、劳宫、经渠、列缺,井穴配局部穴位亦是《针灸资生经》的取穴特色之一。井穴者发生之处,局部病变,先刺其受害之地,再以井穴烽火调动全身正气,则害自瘥。

7 展望

综上所述,《针灸资生经》关于井穴主病的记载十分丰富。《内经》提出“病在脏者取之井”,而《针灸资生经》集宋以前针灸众家之长,远远超出了《内经》的雏形阐述,特别是五腧穴的发挥与运用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本文限于篇幅未将井穴配伍关系逐个研究,这将是接下来进一步深度挖掘的方向,其次还未对其他荥、输、经、合、原等穴研究,有待进一步研究学习。

猜你喜欢

配穴井穴病证
基于复杂网络的特发性肺纤维化病证结合人群分型研究
从“阴井木,阳井金”浅析井穴的主治
《针灸大成》中合谷穴的主治、配穴规律研究
井穴诊疗法的研究
电针井穴结合颞三针对急性脑缺血大鼠NSE的影响
《灵枢?官针》篇刺法中的取穴配穴法浅析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图解常见病刮痧疗法(十四)
辨证治疗内伤发热验案
中医所讲的“忌口”是怎么回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