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菌肽联合透明质酸敷料治疗中度寻常痤疮临床疗效分析

2019-09-19张蕊娜李邻峰赵俊英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性病变抗菌肽痤疮

张蕊娜,徐 薇,李 妍,赵 会,李邻峰,赵俊英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国内报道11~30岁年龄段的人群中痤疮发病率约为70%~87%[1]。皮损通常表现为粉刺、炎症性丘疹,严重者可出现囊肿及结节,预后易遗留色素沉着斑、萎缩性或增生性瘢痕。有研究表明,抗菌肽具有抗微生物、抗炎的作用,因此笔者所在科室于2014年12月—2015年6月采用含有抗菌肽的抗菌性敷料对中度痤疮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同时应用过氧化苯甲酰作为对照组,比较两者疗效差异,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6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科门诊的中度痤疮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为12~30岁,平均(21.8±7.3)岁。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及病情轻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9,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①符合中度寻常痤疮诊断标准[1],即按照Pillsbury改良分类法Ⅱ~Ⅲ级患者。②自愿参加本临床观察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未成年人在其监护人陪同下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已知对实验用药过敏者;②4周内口服过治疗寻常痤疮的抗生素或异维A酸类药物者;③4周内系统应用过糖皮质激素者;④2周内局部外用治疗痤疮的药物或行局部物理治疗者;⑤妊娠、拟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患者。本试验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 芙清抗菌功能性敷料(贴)为试验组用药(吉林省蓝鼎陆和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北京安德普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资助和提供)。产品主要由抗菌修复液和敷料(无纺布制成)、防黏膜贴片组成。抗菌修复液主要成分:抗菌肽(浓度为0.1‰)、透明质酸(浓度为5%)、甘油、去离子水等,其中抗菌肽为temporin抗菌肽,提取于东北林蛙皮的黏膜细胞 。每晚清洁面部后将抗菌性敷料覆盖于整个面部,停留15~30 min后去除,每日1次。对照组采用5%过氧化苯甲酰凝胶(商品名:班赛,法国高德美国际制药公司),每晚临睡前清洁面部,然后用5%过氧化苯甲酰凝胶涂于患处,每日1次。

两组疗程均为4周,每周复诊1次,复诊时应用同一照相设备进行拍照,分别对炎性皮损及非炎性皮损进行计数,计算治疗结束后总有效率,同时进行研究者总体评估(investigator's global assessment,IGA)评分。

1.4.2 疗效评价 ①临床疗效评价:分别计算各组炎性皮损与非炎性皮损改善情况,同时计算治疗结束后有效率。皮损减退率=(治疗前总数量-治疗后总数量)/治疗前总数量×100%。痊愈:皮损减退率≥90%;显效:60%≤皮损减退率<90%;有效:20%≤皮损减退率<60%;无效:皮损减退率<20%。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②IGA评分[2]:针对炎性及非炎性病变程度进行整体评估,共分为6个级别:0级为皮肤光洁,没有任何炎性或非炎性病变;1 级为皮肤几乎光洁,罕有非炎性病变,且小的炎性病变不超过1个;2 级为轻度,有一些非炎性病变,且仅有少数炎性病变(仅为丘疹、脓包,无结节性病变);3 级为中度,有多个非炎性病变,并且可能有一些炎性病变,但小的结节性病变不超过1个;4 级为重度,有多个非炎性和炎性病变,但仅有少数结节性病变;5 级为极重度,有多个非炎性和炎性病变,且有多个结节囊肿性病变 。③ 安全性评估:用药后,每次随访记录全身及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处理与转归。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炎性皮损与非炎性皮损比较

两组患者炎性皮损个数治疗前无明显差异,治疗7 d后两组患者炎性皮损个数改变仍未见明显差异;治疗14 d及28 d后试验组患者炎性皮损个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第7天、14天、28天非炎性皮损减少情况在两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但两组第14天及第28天与基线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1 两组炎性皮损改善情况比较

表2 两组非炎性皮损改善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结束后(28 d)有效率分别为55.0%、3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结束后有效率比较 [例(%)]

2.3 两组患者总体评估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总体评估评分中,第7天与基线比较均未见明显变化;而第14天、第28天与基线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IGA评分于治疗后第14天、第28天试验组明显低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14=0.036,t14=4.142;P28=0.000,t28=8.429)(图1);同时,对照组治疗后第14天、第28天也明 显 低 于 基 线(P14=0.041,t14=3.142;P28=0.012,t28=6.214),试验组IGA评分降低更为明显,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图1 IGA改善情况

2.4 试验组治疗前后皮损对比

试验组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在同一设备下进行拍照记录,治疗后炎症性皮损数量明显减少(图2,图3),但对于非炎症性皮损的影响不大(图4)。

图2 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

图3 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

2.5 不良反应

研究中试验组所有患者无任何不适反应,对照组5例受试者在治疗开始出现产品不耐受现象,可能是刺激反应,未予特殊处理症状自行消失。

3 讨论

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生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人体进入青春期后体内雄激素迅速增高,促进皮脂腺产生大量皮脂,同时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造成导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碍,形成粉刺,而毛囊皮脂腺中的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最终诱导并加重炎症反应,形成炎性丘疹或脓肿等皮损。外用及口服抗生素可以减轻痤疮炎症反应,但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得某些国家的耐药高达60%[3]。

研究发现抗菌肽也具有抗微生物、抗炎作用,抗菌肽是一种由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而产生的具有抗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物质,由20~6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具有强碱性、热稳定性以及广谱抗菌等特点[4]。在皮肤上发现的抗菌肽是一类具有除菌功能的小分子物质[5]。人类皮肤抗菌肽主要包括两种:cathelicidins家族和防御素家族,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和炎性细胞产生[6,7]。抗菌肽能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刺激和加强宿主的先天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6],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对真菌、细菌、病毒、寄生虫均具有抑制作用[5],是第一道防线上阻止潜在病原体入侵的最直接力量。近年来,由于抗菌肽的抑菌性及较低的细菌耐药性,已经有希望成为传统抗生素的替代治疗药物,并且逐渐应用到痤疮患者中。Melo等[8]应用盐酸奥米加南(omiganan pentahydrochloride,2.5%溶液)的抗菌肽外用于中至重度面部痤疮患者6周,与安慰剂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4 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

抗菌肽治疗痤疮具体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了,Chronnell等[9]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显示人β-防御素1(hBD-1)和人β-防御素2(hBD-2)在健康人表皮上层、毛囊外毛根鞘、毛囊皮脂腺管和皮脂腺体均有表达,而在痤疮皮损及皮损周围hBD-2的表达显著上调,尤以脓疱性损害为甚,hBD-1的表达没有显著上调,因此认为hBD-2与痤疮炎症反应的发生有关,而参与了寻常痤疮的发病机制。也有研究认为某些抗菌肽如β-防御素不仅能在角质形成细胞中表达,而且在皮脂腺腺体细胞中表达,并能杀灭痤疮丙酸杆菌。它们不仅能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定植,而且能够抑制前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以及刺激抗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10]。

笔者应用芙清抗菌功能性敷料(其成分为temporin抗菌肽,提取于东北林蛙皮的黏膜细胞)观察其对痤疮的疗效,结果发现其对以炎性皮损为主要表现的痤疮疗效较好,而对以非炎性皮损为主要表现的痤疮效果欠佳。原因一方面可能是闭合性粉刺未暴露于皮肤表面,抗菌肽未作用到炎性部位导致效果欠佳;另一方面,有研究表明粉刺皮损中抗菌肽cathelicidin(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的机体能产生一种内源性抗菌多肽类物质,上皮细胞所产生)的表达低于在丘疹、脓疱 中的表达[11]。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抗菌肽在痤疮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抗生素是消除微生物生长或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如使酶失活变性,来达到杀菌的目的,细菌只要改变一种基因就足以抵抗此类抗生素的攻击。而抗菌肽则是通过中和电荷的方法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以此穿透杀死细菌,极大的减少了细菌产生耐药的可能[12]。本临床试验不足之处在于疗效观察时间较短,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且需增加基础实验以了解其作用机制。

猜你喜欢

性病变抗菌肽痤疮
乳酸菌抗菌肽的纯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黑水虻抗菌肽研究进展
教研中Excel对抗菌肽分子设计的辅助研究
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在胃肠道肿瘤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基于Bosniak分级系统的复杂性肾脏囊性病变的诊疗进展
三子汤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痤疮病150例
开窗引流术治疗口腔颌面囊肿及囊性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
开窗减压术治疗颌骨囊性病变的临床研究
消风清热散治疗面部痤疮69例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