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域粮食生产效率研究*

2019-09-19蒋旭东张贝尔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年8期
关键词:生产率均值规模

杨 庆,蒋旭东,闪 辉,张贝尔

(1.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合肥 230051; 2.安徽省区域发展与规划学会,合肥 230051)

0 引言

当前,很多学者对粮食生产效率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1)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杨锦英等[7]研究发现粮食“七连增”年间,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年均下降了0.7%,技术进步年均指数的大幅度下降成为粮食生产效率下降的主因,粮食生产要素投入冗余问题突出。杨晓璇等[8]研究表明粮食生产效率的空间差异性显著,综合技术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华南、华北和西北,“高高聚集”的区域主要为东北及华东的浙江、江苏等地; (2)不同功能区粮食生产效率研究及影响因素研究。赵丽平等[9]研究对于全国层面、粮食主产区以及粮食主销区,长期正面效应大于短期负面效应,对于粮食平衡区,长期正面效应小于短期正面效应。总体上城镇化和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响应之间的变动为正,并逐渐趋向一个稳定的水平。陈红等[10]研究表明经济和社会等外部环境要素对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效率的作用强度小,对粮食主销区的粮食生产效率作用强度大; 粮食主产区剥离环境要素后粮食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主销区剥离环境要素后粮食生产效率下降。张启楠等[11]研究表明剔除环境影响后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效率发生了较大变化,其效率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且主要由规模效率偏低所致; 粮食生产效率从东部地区向中西两边逐级递减; 区域内部来看,西部地区省份间的差距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3)区域或省级粮食生产效率研究。李礼连等[12]长江经济带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驱动因子由技术进步型向技术效率型转换; 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在区域上呈“阶梯”分布,下游、中游、上游地区依次下降。张利国等[13]研究表明不考虑环境污染因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传统技术效率呈现“W型”趋势; 考虑环境污染因素,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呈现“U型”趋势。

现有研究在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测算、区域差异、影响因素与政策支持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对划定为农产品主产区域的县(市)粮食生产效率研究相对较少,有必要深入研究农产品主产区域,特别是临近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的农产品主产区域的县(市)粮食生产效率,分析其时变特征和空间差异,有助于优化粮食生产布局,促进粮食生产。文章选择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集中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利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的农产品主产区域相关县市2013—2017年粮食投入和产出数据,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域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进行测算,以期为国家从粮食生产效率层面制定粮食主产区差异化扶持政策提供理论和现实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1.1.1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一种多输入多输出的分析方法,即要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相对效率评价的系统分析方法,可以评价生产前沿面上的规模有效性和技术有效性。其优点在于摒弃了传统主观的赋权方法[16]。通过巧妙的构造了目标函数,并经过Charnes—Cooper变换将分式规划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不需要量纲的统一,投入和产出的权重值也无需给定或计算,从而使对决策单元的评价更为客观[17]。利用DEA模型可分析规模收益情况,给出非有效单元指标调整的方向,量化调整量。采用规模收益可变模型下的投入导向型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域粮食生产效率进行测算。模型如下。

上式中,θ为决策单元效率值,si-、si+为松弛变量,ε为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当θ=1且si-=si+=0时,该决策单元为DEA有效,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有效; 当θ=1且si-、si+>0,该决策单元为弱DEA有效,该决策单元接近资源配置的相对最优状态; 当θ<1,该决策单元非DEA有效,将决策单元所有投入资源缩减θ倍,产出保持不变。该模型计算出来的效率值为综合技术效率,反映粮食生产要素配置、利用和规模集聚效率综合度量。综合技术效率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其中纯技术效率反映特定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粮食生产要素配置水平,规模效率反映粮食生产资源投入规模集聚的效率。

1.1.2 Malmquist模型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是基于DEA模型提出的,主要应用于动态效率变化趋势的研究,对生产要素的效率进行测度,更好地说明影响配置效率的因素[16]。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可以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techch)和技术变化效率指数(effch)。若techch>1,表示技术在进步; 若techch<1,表示技术在退步; 若techch=1,表示技术不变。若effch>1,表示技术效率提高; 若effch<1,表示技术效率损失; 若effch=1,表示技术效率不变。effch可进一步分为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pech)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sech),若pech>1,表示纯技术效率进步; 若pech<1,表示纯技术效率退步; 若pech=1,表示纯技术效率不变。若sech>1,表示第t+1期相对于第t期而言,越来越接近固定规模报酬,或逐渐向长期最佳规模逼近; 若sech<1,表示第t+1期相对于第t期而言,距离规模报酬越来越远。

作为当代的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保留传统教学中的一些优点,同时根据现在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思想有效地融合到自己的课堂中。通过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形式进行创新,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促使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得到全面发展。比如说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时,因为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能力还相对较弱,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融入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直观的方式展示这些立体图形,方便学生进行理解和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大大的提升。

表1 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类型指标单位产出指标粮食产量万t投入指标粮食播种面积hm2农村从业人员数万人机械总动力万kWh化肥使用量万t

1.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1.2.1 投入产出指标选取

粮食生产效率是区域粮食生产过程中要素投入综合利用程度的反映,是区域耕地资源、劳动力、能源投入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之间配置情况最为常用的表现形成。根据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及以往学者的研究,遵循指标选取的可得性和代表性等原则,参考文献[8]的方法,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选取指标,构建粮食生产效率评价体系。投入方面选取粮食播种面积、农村从业人员数、机械总动力和化肥施用量,分别表征粮食生产过程中土地、劳动力、资本方面的投入; 产出方面则选取粮食产量来表征。

表2 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域研究范围

省份县(市)数量(个)江苏丰县、沛县、睢宁县、新沂市、邳州市、溧阳市、海安县、如东县、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涟水县、盱眙县、金湖县、响水县、滨海县、阜宁县、射阳县、建湖县、东台市、宝应县、高邮市、句容市、兴化市、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27浙江平湖市、海盐县、龙游县、江山市4安徽濉溪县、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凤台县、界首市、太和县、阜南县、巢湖市、长丰县、庐江县、舒城县、芜湖县、南陵县、含山县、东至县、桐城市、怀宁县、宿松县、望江县、郎溪县、广德县29

1.2.2 数据来源

根据已公布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结合数据可得性,该文考察农产品主产区域的县(市、区)见表2。各项指标主要来自于历年《江苏省统计年鉴》《浙江省统计年鉴》《安徽省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自于相关县(市)年度统计公报。

2 结果与分析

2.1 粮食生产效率分析

对2013—2017年分年数据进行以投入为导向的规模可变的粮食生产效率分析,结果见表3(因篇幅原因仅显示2013年、2015年、2017年数据)。

表3 2013—2017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域60个县(区)粮食生产效率分解

县(市)201320152017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规模收益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规模收益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规模收益丰 县0.7780.8040.968递减0.5530.5740.963递减0.8190.8210.998递减沛 县0.8520.8660.984递减0.5430.5640.963递减0.8650.8660.999递增睢宁县0.7470.7620.98递减0.6650.7210.923递减0.8340.8410.992递减新沂市0.8540.8710.981递减0.6260.6630.945递减0.90.9160.983递减邳州市0.8000.8130.984递减0.5470.5830.938递减0.860.861—溧阳市111—0.95510.955递增0.97810.978递增海安县111—0.7620.7720.987递减111—如东县0.9010.9030.999递减0.9080.9100.998递减0.9260.9430.981递减东海县0.95910.959递减0.8540.9670.883递减0.9610.96递减灌云县0.9540.9630.991递减0.7410.7540.982递减0.9670.9720.995递减灌南县0.99410.994递减0.790.7900.999递增111—涟水县111—0.88110.881递减111—盱眙县111—111—111—金湖县111—111—111—响水县0.9440.9490.994递增0.8510.8720.976递增0.9410.9411—滨海县0.9720.9840.988递减0.8880.9230.962递减111—阜宁县111—111—111—射阳县111—111—111—建湖县0.97310.973递增0.990.9930.996递增0.99210.992递增东台市0.8670.8671—0.860.8720.985递减0.8960.8961—宝应县111—111—111—高邮市0.9980.9981—0.9610.9630.999递减0.9680.9681—句容市0.8920.9910.900递增0.7090.8390.846递增0.8760.9860.888递增兴化市111—0.96110.961递减111—沭阳县0.87810.878递减0.6060.6710.903递减0.9020.9650.935递减泗阳县0.8560.8570.999递增0.6990.7080.988递增0.8730.8731—泗洪县0.890.9620.925递减0.8860.9400.943递减0.92410.924递减平湖市0.8270.8720.948递增0.7720.8270.934递增0.5980.7760.771递增海盐县0.92810.928递增0.96810.968递增0.70310.703递增龙游县0.70510.705递增0.69510.695递增0.53710.537递增江山市0.79510.795递增0.82610.826递增0.59610.596递增濉溪县111—111—111—涡阳县111—111—111—蒙城县111—111—111—利辛县111—111—111—砀山县0.5570.6140.909递增0.6570.6690.983递增0.6160.6550.941递增萧 县0.8160.8161—0.8040.8330.964递减0.7960.7961—灵璧县0.7690.7691—0.8610.9100.946递减0.8440.8920.945递减泗 县0.8090.8150.994递增0.9270.9271—0.8810.8960.983递减怀远县0.85310.853递减0.97710.977递减0.86510.865递减五河县0.8620.8710.99递增111—0.9090.9120.997递减固镇县0.7960.8050.989递增0.8610.8660.994递减0.7980.8030.993递增凤台县0.9340.950.982递减0.92710.927递减0.9410.9470.993递减界首市0.8350.8760.953递增0.8770.8850.991递减0.8510.8720.976递增太和县111—111—111—阜南县0.7820.790.99递减0.8440.9450.892递减111—巢湖市0.8090.8140.994递增0.8240.8390.982递减0.8180.8270.989递增长丰县0.8780.8830.994递增0.97110.971递减0.9240.9290.995递增庐江县0.8510.870.978递减0.95710.957递减0.8610.8810.977递减舒城县0.8780.9070.969递增0.9310.9690.961递减0.8690.90.966递增芜湖县0.91210.912递增0.89210.892递增0.92810.928递增南陵县0.9150.9660.947递增111—0.920.9780.941递增含山县111—111—111—东至县0.7060.8010.881递增0.7010.8140.861递增0.7360.8030.917递增桐城市0.7190.8540.842递增0.9460.9480.998递减0.8730.9450.924递增怀宁县111—111—111—宿松县0.7580.8660.875递增0.8140.8350.974递增0.8240.8420.979递增望江县111—111—111—郎溪县111—111—111—广德县0.6780.9380.723递增0.6610.9570.690递增0.6840.9430.725递增均 值0.8910.9280.9610.8650.9050.9560.8980.9410.954

(1)从综合效率来看,长三角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域粮食生产效率在5个年份均未达到DEA有效,分别为0.891,0.894,0.865,0.907,0.898。2013—2017年分别有18个、16个、16个、16个、20个县(市)粮食生产效率处在最优前沿曲线上,总体上呈现远离集中连片的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的县(市)粮食综合效率较高的空间格局。2013—2017年,盱眙县、金湖县、阜宁县、宝应县、蒙城县、利辛县、太和县、含山县、怀宁县、望江县、郎溪县等11个县均远离集中连片的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粮食生产效率有效,占长三角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域县(市)数量的1/6。

(2)纯技术效率总体呈现波动态势,与综合效率具有相似的变化轨迹。2013—2017年分别为0.928,0.933,0.905,0.942,0.941。纯技术效率有效的县(市)数量为27个、28个、27个、22个、29个,表明此类县(市)各类资源之间的组合实现了最优。纯技术效率有效、综合效率无效的县(市)为9个、12个、11个、12个、9个,综合效率无效的原因在于其规模效率不高,需提高规模效益。

(3)规模效率总体呈现波动态势, 2013—2017年分别为0.961,0.960,0.956,0.963,0.954,规模报酬递减的县(市)数量为16个、21个、28个、21个、14个,大部分为远离集中连片的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的县(市),该类县(市)的粮食生产投入规模过大。约1/3的县(市)粮食生产投入要素组合已经达到最佳规模,大部分为远离集中连片的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的县(市),只需保持现状即是最优配置。规模报酬递增的的县(市)数量为22个、20个、15个、21个、20个。规模报酬递增的县(市)应该合理扩大粮食生产要素得到合理的利用以促进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

(4)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之间情况来看。一类如丰县、沛县、睢宁县、新沂市、邳州市、如东县、响水县、东台市、泗阳县、平湖市、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五河县、固镇县、凤台县、界首市、巢湖市, 2013—2017年纯技术效率均低于而规模效率,该类县(市)大部分处于皖北、苏北地区,大部分远离集中连片的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表明此类地区粮食产量的增加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一类如海盐县、龙游县、江山市、濉溪县、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望江县、郎溪县、广德县, 2013—2017年纯技术效率均高于而规模效率,该类县(市)大部分毗邻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表明此类地区粮食生产技术水平较高,但规模效率比较低。从而可知:对于长三角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市),远离集中连片的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的县(市)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 毗邻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的县(市)粮食生产技术水平较高。

2.2 粮食生产效率Malmquist指数分析

2.2.1 粮食生产效率变化趋势分析

基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利用2013—2017年长三角地区农产品主产区数据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析,分别计算分年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变化、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表4~5)。

表4 2013—2017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域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构成

年份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变化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全要素生产率指数2013—20141.0030.9991.0070.9961.0022014—20150.9620.9340.9770.9840.8982015—20161.0571.0311.0341.0221.0892016—20170.9861.0070.9960.9890.992均值1.0010.9921.0040.9980.993

2013—2017年全要素生产率均值为0.993,下降0.7%,分年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波动, 2013—2014年、2015—2016年均高于1。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其中技术进步均值下降0.8%、技术效率变化均值上升0.1%。技术效率又可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纯技术效率指数均值上升0.4%,而规模效率均值下降了0.2%。表明技术改进对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起主要作用。

2.2.2 粮食生产效率变化空间分异特征

从各省来看, 2013—2017年,江苏省技术效率变化均值、规模效率变化均值、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值,安徽省技术效率变化均值、规模效率变化均值、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值高于长三角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域技术效率变化均值、规模效率变化均值、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值。江苏省农产品主产区域大部分位于苏北地区,远离集中连片的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其技术进步变化均值高于长三角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域技术进步变化均值。

表5 长江三角洲地区各省农产品主产区域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指及其构成均值

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变化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江苏省均值1.0040.9941.0021.0020.998浙江省均值0.9300.9870.9880.9410.918安徽省均值1.0090.9911.0071.0020.999均 值1.0010.9921.0040.9980.993

表6 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域各县(市)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构成

县(市)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变化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县(市)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变化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丰 县1.0130.9901.0031.0101.003江山市0.9301.0231.0000.9300.952沛 县1.0040.9920.9991.0050.996濉溪县1.0000.9591.0001.0000.959睢宁县1.0280.9901.0251.0031.017涡阳县1.0001.0001.0001.0001.000新沂市1.0130.9971.0121.0011.010蒙城县1.0000.9771.0001.0000.977邳州市1.0180.9901.0131.0051.008利辛县1.0001.0051.0001.0001.005溧阳市0.9950.9891.0000.9950.983砀山县1.0250.9951.0270.9991.021海安县1.0000.9901.0001.0000.990萧 县0.9940.9900.9950.9990.984如东县1.0070.9931.0130.9941.000灵璧县1.0230.9811.0131.0101.004东海县1.0001.0021.0001.0001.002泗 县1.0220.9811.0270.9951.002灌云县1.0031.0031.0021.0011.007怀远县1.0040.9951.0001.0040.999灌南县1.0011.0041.0001.0011.005五河县1.0130.9901.0150.9981.003涟水县1.0000.9801.0001.0000.980固镇县1.0010.9981.0001.0000.999盱眙县1.0000.9761.0001.0000.976凤台县1.0020.9980.9991.0031.000金湖县1.0001.0221.0001.0001.022界首市1.0050.9930.9961.0090.998响水县0.9991.0000.9991.0001.000太和县1.0000.9861.0001.0000.986滨海县1.0070.9931.0031.0041.000阜南县1.0630.9831.0451.0171.045阜宁县1.0001.0061.0001.0001.006巢湖市1.0030.9941.0021.0000.996射阳县1.0000.9891.0001.0000.989长丰县1.0130.9821.0131.0000.994建湖县1.0050.9941.0001.0050.999庐江县1.0030.9951.0021.0010.998东台市1.0080.9981.0071.0011.006舒城县0.9971.0090.9961.0021.006宝应县1.0000.9611.0001.0000.961芜湖县1.0040.9881.0001.0040.992高邮市0.9930.9990.9921.0000.991南陵县1.0010.9961.0060.9950.998句容市0.9950.9900.9960.9990.986含山县1.0000.9961.0001.0000.996兴化市1.0000.9961.0001.0000.996东至县1.0100.9951.0110.9991.005沭阳县1.0071.0040.9961.0111.011桐城市1.0500.9891.0251.0241.039泗阳县1.0051.0041.0031.0021.009怀宁县1.0000.9961.0001.0000.996泗洪县1.0100.9901.0041.0050.999宿松县1.0210.9781.0131.0080.999平湖市0.9220.9690.9520.9690.894望江县1.0000.9871.0001.0000.987海盐县0.9330.9661.0000.9330.901郎溪县1.0000.9991.0001.0000.999龙游县0.9340.9911.0000.9340.926广德县1.0020.9911.0110.9920.993

分县(市)看, 2013—2017年阜南县、桐城市、金湖县、砀山县、睢宁县、沭阳县、新沂市、泗阳县、邳州市、灌云县、东台市、阜宁县、舒城县、东至县、灌南县、利辛县、灵璧县、丰县、五河县、泗县、东海县等21个县(市),均远离集中连片的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其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大于1,约占长三角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域县(市)数量的1/3。而建湖县、泗洪县、怀远县、固镇县、宿松县、郎溪县、界首市、庐江县、南陵县、沛县、兴化市、巢湖市、含山县、怀宁县、长丰县、广德县、芜湖县、高邮市、海安县、射阳县、望江县、句容市、太和县、萧县、溧阳市、涟水县、蒙城县、盱眙县、宝应县、濉溪县、江山市、龙游县、海盐县、平湖市等34个县(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小于1,约占长三角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域县(市)数量的1/2。

2013—2017年阜南县、桐城市、睢宁县、砀山县、灵璧县、泗县、宿松县、邳州市、新沂市、丰县、五河县、长丰县、东至县、泗洪县、东台市、沭阳县、如东县、滨海县、泗阳县、建湖县、界首市、怀远县、沛县、芜湖县、灌云县、庐江县、巢湖市、凤台县、广德县、灌南县、固镇县、南陵县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大于1。

3 结论与讨论

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识别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域所涵盖的县、市,深入研究此类县(市)的粮食生产效率,分析其时变特征和空间差异,有助于优化长江三角洲地区粮食生产布局,促进粮食生产。其结论如下。

(1)远离集中连片的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的县(市)粮食综合效率较高。江苏、安徽两省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指数高于长三角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域均值,其农产品主产区域大部分位于远离集中连片的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苏北、皖北地区。

(2)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更多依赖要素投入产生的外部效应及规模的扩张。大部分县(市)远离集中连片的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其粮食产量的增加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少部分毗邻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的县(市)纯技术效率较高。

(3)今后一段时间,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域的粮食生产,应注意以下工作: ①加强农产品主产区域的县(市)投入,促进规模化经营,实现传统粮食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粮食生产方式的转变,提升粮食综合效率。进一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逐步建立土壤培肥体系,提高土壤肥力。②分类施策。进一步提升苏北、皖北等远离集中连片的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的县(市)技术效率,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加强优良品种的培育。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情况下,利用临近优化、重点开发区域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③强化长江三角洲地区粮食生产合作机制,促进农产品主产区域粮食生产效率的整体提升。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性机遇,构建长江三角洲地区粮食生产合作机制。①深化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与农产品主产区域的合作,发挥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内的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地创新引领作用,加强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加强产业、技术资金的对口援建。②建立农产品主产区域粮食生产合作联盟,农产品主产区域的县(市)之间建立常态化的技术、产业交流机制。

猜你喜欢

生产率均值规模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科学创新人才的适度规模培养
2020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跟踪导练(三)4
规模之殇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