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村落非遗活化路径探究

2019-09-17师建红邵秀英邬超

山西农经 2019年11期
关键词: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师建红 邵秀英 邬超

摘 要:以山西省非遗“移穰龙灯舞”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研法,分析了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中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方案,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移穰龙灯舞”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移穰龙灯舞”;活化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1-0057-01         中国图书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1  “移穰龙灯舞”概况

移穰村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素有文化名村之誉。“移穰龙灯舞”是当地独有的传统民俗,于清代道光年间引进,至今已有近200年历史。1987年被收录于《山西民间文化艺术舞蹈集成》卷中,2017年入围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移穰龙灯舞”传承性强、参与性广、艺术性和观赏性强。舞龙、花纸被纳入当地小学校本课程,村中男女老少都会舞龙,龙体、龙灯、花纸等灯具均为移穰村村民自发参与、共同制作。舞龙时配置鼓乐、号角、炮竹、花纸、灯饰,集舞蹈、音乐、体育为一体,令观看者赞不绝口。

移穰村元宵节期间龙灯舞表演的习俗自清道光年间一直沿袭至今,形成了村民广泛参与和非遗内容文本化、数字化等特点。龙灯舞传承人李成聚也在积极宣传、教授村民舞龙技巧,编撰有关“移穰龙灯舞”阵法与鼓点的书籍,作为文本资料参考、留存。

“非遺进学校”是培养非遗传承人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移穰示范小学于2008年编辑完成了系列校本教程《移穰龙灯舞》,于2010年立项“艺术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省级子课题。教程中包含详细的文字解说、形象的动作图片、生动的演出视频和传承人的口述录音,为龙灯舞的传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成为山西省非遗项目传承校内初教育、校外再教育的一种特色方式与路径。

2  “移穰龙灯舞”活化面临的问题

第一,政府政策保护不力,民众活化意识不足。政府部门“重申报、轻落实”,申遗成功后,相关文化部门并未追踪监督保护传承非遗项目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落实。村民对非遗保护缺乏足够认识,传承意识淡薄。调研时发现,“移穰龙灯舞”申报省级非遗项目时,只有个别村民知情并参与;申遗成功后,虽有村民知道龙灯舞是非物质遗产,但仍不知该如何更好地活化和传承。

第二,传承经费不足,舞龙队伍后继乏人。龙灯舞中的龙灯是专业人员将牛油和石蜡分别经过特殊熬制,再用棉花和芦苇杆缠绕而成的灯芯经反复蘸捻形成,灯体耐燃、风吹不灭、摇摆不断。但制作材料稀缺、消耗量大且重复利用率低。除此之外,龙身及其他道具的制作等各项费用均由社会团体和村民自愿捐款,传承经费严重不足。

第三,龙灯舞表演至少需要30人参加才能进行演练。近年来,移穰村村民大量外出务工,村中没有足够的年轻人进行训练、表演,给龙灯舞的保护传承带来很大的困难。如今“移穰龙灯舞”的第六代传承人年事已高,但是村中鲜有年轻人愿意学习继承。

3  “移穰龙灯舞”活化路径

首先,加强文化认同感,提高群众参与度。“移穰龙灯舞”是一项高雅、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活动。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村民们应该对其提高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只有从心理上真正认同,才能自觉自发地保护、传承。

其次,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意识,多元参与破解经费瓶颈。政府主导用分红或入股的方式引进外资,既保持其原真性,又创造了活化利用的条件[2]。此外,完善保护投入机制,对龙灯舞保护传承作出贡献的人给予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

再次,加大宣传力度,打造非遗文化旅游区。与旅行社、媒体合作,吸引有文化需求的群体前来参观体验;与打铁花、染花纸等周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走组合营销之路,打造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旅游区。

最后,以全域旅游理念,创建全村“龙文化”氛围。实施村落“三化”工程,整治村落环境和桃河环境;将“龙文化”融入村落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凤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2]邵秀英,耿娜娜.山西古村落遗产保护与遗产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别山精神在红色小镇打造中的传承与“活化”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如何起死回生?
“活化”历史人物,打造“乐学”文言文课堂
保护与发展:民族村寨活化的空间途径
“活化”课堂,让英语教学更精彩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