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语文教育

2019-09-17赵宏国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素养语文学生

现代著名教育家怀特海曾说:“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回顾24年的语文教育生涯,我始终坚守着“做学生一天的老师,就要为学生的一生負责,就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学会做人,为终身发展打好亮丽底色

古语讲:文以载道。人格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学时期正处于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如何借助语文课堂,积极创造条件,做好学生健康人格的维护与塑造,让学生健康而快乐的成长,是我考虑最多的事情。

“百善孝为先”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孩子,你还能指望他去爱谁?如何让青春期的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家的美好呢?我很自然地想起曾经教授的《散步》一课。

在准备这节课时,我特意带着母亲、妻子和儿子去东北林业大学实验林场进行了一次散步。当我在课堂上呈现了拍摄的几组画面时,学生迅速走入了文章,更真切地感受了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文章的写作背景是莫怀戚的父亲刚去世,母亲似乎一下子被抽掉了生活目标,身体情况变得很复杂。这是一个微妙的阶段,必须谨慎对待,最不能缺的就是家人的陪伴。散步就是陪伴。我动情地给学生讲起发生在我家里的相似的故事,讲着讲着,我的眼眶开始泛红,学生们也不断地擦眼泪。

《散步》中的语句都很简单,也很贴近自然生活,学生阅读时会觉得其文字苍白,缺乏对其中动人细节的领悟,很难准确把握作者朴实自然文字背后的丰富意蕴,所以教学这篇文章时,我采用了范读的形式,细节处采取重音、停顿等技巧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也通过自己动情的朗读,用心品味着一个个细节。比如:“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背上的”是母亲,“她背上的”是儿子,“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是母亲加儿子,母亲加儿子,就是整个世界,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世界。“我”背上的是生命的源头,妻子背上的是生命的延续。生命的源头加上生命的延续就是就是生命绵延的整个世界!家的温馨与美好,父母的深情与付出,借助着学生们的声音汩汩流淌着。学生们深切体会到父母肩上的责任 ,感受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在讲到当母亲和儿子因为走大路还是走小路而产生分歧时,我特意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你们的家里也有过这样的分歧吗,怎么解决的?”“你们怎样看待长辈为了迁就你们做出的退让?”与学生们自己的生活相联系,更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就更能明白长辈做的决定往往都是发自心底对孩子们的爱,而孩子却将这些当成理所当然。透过《散步》联系生活,会引发学生们对亲情对家人更多深沉的思考。

一篇《散步》讲下来,家长们反馈孩子竟然一夜之间懂事了。随后的一次习作,很多孩子都将自己对父母的感情自然的流露:“忽然,我似乎感到了自己像邻家弟弟现在那样依偎在您的怀里的情景。头脑中那些已渐渐淡去的画面现在又重新清晰起来。好久,我没有再这样依偎进您的怀抱,再那样舒服地躺在您怀里听故事了。想必那时您很生气,气我不听话,我也总是靠得您腰酸背痛……”

我一直觉得对于思想性比较强的文章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心灵的洗涤,其意义远大于课本中的一些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我还喜欢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与学生心灵进行沟通。《珍珠项链》让学生懂得换位思考,用宽广的胸怀包容犯错的灵魂;《最好的奖励》让学生们明白慎独的意义,用高度的自律规范自己的行为……马上就要在剑桥大学博士毕业的2005届学生刘宣作无意中与我提起他从大三起就参与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月捐计划、尼泊尔地震、索马里旱灾援助……这一切的源起竟然是上初中时我与他们在阅读课上分享的一篇讲述对非洲儿童救助的短文。

2002届的班长毕业时写过这样一段话:“行为是外在的,思想却是内在的,思想支配着行为。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不但有益于身心发展,而且对学习语文更是尤为重要。‘身正不怕影子歪,如果你的人格正直,那么所写文章中势必会流露出一股浩然正气,无须修饰也会赢得别人的赞许;但你的心灵若扭曲,任你再有生花妙笔,也是掩盖不住的。所以说,学会做人,对人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是向学习迈进的第一步,也会让你获益终生。”

在言传身教的语文课堂里,在丰厚底蕴的文学作品中,学生们自立、自信、自尊、自强、阳光、进取,有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生存的世界。学生们找到了实现理想的道路,感受到了超越自我的精神,更立下了要让祖国为我们而骄傲的决心,为自己的人生打好了亮丽的底色。

培养兴趣,为终身发展找到永远的老师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成为一生不倦的追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把“乐学”列为“学会学习”核心素养的首个基本要点, 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这样的描述:“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 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不仅把“兴趣、快乐、习惯”等个体内在心理因素与外化行为视作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条件, 而且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等内容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 2009届有名特别出色的学生在他出版的专著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在六、七年级的时候,我们班主任赵宏国老师本着‘培养兴趣的原则,注重我们的学习习惯、方法的养成,而非注重学习成绩。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也使我渐渐明白了学习的目的——为自己学,有了这种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取得骄人的成绩就绝非难事了。”

1.创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兴趣。

“不必说语文课上的理科实验,古诗配画,续写课文;也不必说诗歌朗诵会,汉字听写赛,多场合语文课,单是‘佳片有约就趣味无穷。”这是七年级学生仿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与不必说…单是…”时写的一段话。名著阅读对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课程标准有明确要求,并列出了推荐阅读书目。但有些初中生却不太喜欢读名著。“佳片有约”就这样被我引到语文课堂中了。许多名著都被改变成影视作品,其中不乏优秀的影视作品。比如改编自名著《飘》,并在奥斯卡中获奖的影片《乱世佳人》,琼·芳登主演的《简·爱》,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也均被搬上银屏等。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更多时候我是将引领学生看影视作品作为他们读名著的切入点。我还喜欢利用影视资源帮助理解人物形象。讲《香菱学诗》时,我就把电视剧片段引入课堂,课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一时探春隔窗笑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地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香菱的这一句语言描写让我们看出香菱学诗已经达到忘我的境界。学生在课堂上观看电视剧片段时,更直观感受香菱学诗的过程,香菱刚开始缠着黛玉和湘云,黛玉就给香菱讲起《沧浪诗话》,香菱因为想作一首诗,就整晚睁着眼睛。学生们通过画面切实看到了香菱的学诗的“呆、疯、魔、仙。” 哈尔滨市2018年的中考作文题为《不变的是那份痴迷》,在许多学生不知如何展现痴迷,将痴迷与喜爱混淆时,我的学生却很自然地联想到香菱学诗,写出的细节完全切合题意“痴迷”的要求。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相得益彰,学生们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仿佛走进了一个美不胜收的世界。这充分体现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强调的名著阅读是为学生人生“打底子”的需要,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这不仅益在初中,而且将惠于终生。

2.合作探究,在课堂展示中培养兴趣。

2009届的学生每次聚会都会提起毕业班时教授的《古代诗歌两首》(《登楼》《月下独酌》)的情景。在设计教学时,我并不是单纯地教学生鉴赏两首诗,而是给学生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让学生交流探讨。“我们组赏析杜甫的《登楼》。学习之前,先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甫和他的诗作风格。”“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刚刚结束,便又出现国家的政治混乱,很多地方官僚发动叛乱,吐藩乘机入侵,皇帝昏庸无能,国家陷入危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写下此诗。”伴着悠扬的古筝曲子,两名同学动情朗读着。“我还想把我改编的现代诗的《登楼》与大家分享”……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探究古文学人文色彩的平台,无论是投入的诵读,还是联系资料诠释对诗意的品味,学生在研究这两首诗时,不仅探究其思想内涵,体会其艺术特色,而且能搜集诗人相关的诗作比较鉴赏,有的学生还将古诗译成现代有韵律的诗歌,体现了学生独特的感受。这一切都是学生带着信息走向老师,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品尝到收获知识、提升技能的快乐。

3.注重思考,在思维发展中保持兴趣。

每个人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学习。著名教育家费科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我在课堂上格外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给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比如在分析《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时,现有的普遍观点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因于勒贫富而前后态度的变化,刻画了他们虚伪、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课堂上我建议学生们运用批判性思维联系背景及其他文学作品重新审视,看看还有怎样的发现?

“同为十九世纪法国作家,莫泊桑与司汤达有着相同的想法,如同《红与黑》中的于连一样,作品通过对小职员菲利普夫妇的塑造表现对当时社会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这样的主题在《羊脂球》《项链》中都有体现。”

“‘你简直是疯了!拿 10 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克拉丽丝在希望彻底破灭之时,完全不顾忌儿子的存在,在船上竟然如此歇斯底里,充分展现被病态社会扭曲的心灵!《孔乙已》中的短衣帮也可以看成她的同类。”

“判现实主义的社会政治主張主要是改良主义,所以,莫泊桑在批判的同时,也在作品中流露出对改变社会现状的殷切希望。若瑟夫当他知道穷老人就是于勒时,还在心里默念着:‘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最后,还多给了10个铜子作为小费。若瑟夫一以贯之的纯真、善良、重视亲情,这正是作者希望的寄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思维被点燃,兴趣被激发!郑振铎的《猫》、鲁迅的《风筝》以及《走一步,再走一步》等作品我都愿意设计“从归纳文章主题这个角度来做欣赏”的活动,在学生的思维得以提升的同时,获取持久的学习兴趣。

即使在毕业班,学生们也从不搞题海战术。做题要选择精题来做,练习的目的是要把题目的解题规律、方法做到融会贯通。做错时多问自己为什么,分析其中的错因。不断思考,总结规律、归纳习题普遍性,由此帮助学生形成灵活、敏捷的思维。在思维的提升中永远保持对语文的兴趣!

综合情境,为终身发展提供素养提升的沃土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程标准在修订过程中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现实生活从来不是以独立的知识存在的,“素养”是指向复杂现实问题的,是综合性表现,强调了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未来社会生活需要的语文素养的发展,而不应过于急功近利。为了适应未来的现实生活,提升学生的素养,我的语文教育特别强调综合与情境。

1.通过学生活动,彰显语文的综合性。我所设计的语文活动努力体现开阔灵活的时空跨度、多元多维的图文结合的材料综合;文字、地图、数据、场景再现等元素辐射美术、数学和地理等知识的学科综合;数据推演、解读图示和口语表达等的能力综合。使扁平化、碎片化的知识呈现出立体化和系列化、整体化的特征。要学生走出学校“小课堂”,走向生活“大课堂”,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态度,感受到学习的价值、人生的意义。

上个学期我设计了“通过我身边的变化感受改革开放的成就”语文活动,一名学生通过采访家人,查阅数据后,选择交通工具的变化呈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在同学中引起极大的反响。

2.借助真实情境,考查语文的实践性。

PISA 测试的一大特点就在于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新增“高考命题建议”重点提出,命题要以具体情境为载体,通过设计典型任务,引导学生在具体要求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展现自己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在日常教学及平时反馈与测试中,我努力使学生置身于某个具体的场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突破了为学而学、为考而学的桎梏,使学生明白学习不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今后生活的需要、成长的需要。

下面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最近,几段高铁“霸座”的视频在网络上火了起来,“霸座男” “霸座女” “霸座婶” “霸座老太”等层出不穷。他们没有座位或者自己有座位不去坐,却霸占着别人的座位不肯让出来。王小红在坐火车的时候也发现自己的座位不知何因被别人坐了,她为了坐回自己的座位,应该这样跟对方说:

A.“这是我的座位,请您让一下,否则我就通知乘警了,请别给自己找这份不愉快,好吗?”

B.“我现在已经开始用手机录像了,如果您继续占我的座位,我就把您的嘴脸发到网上去。”

C.“如果您喜欢坐在这个位置就把您的车票跟我换一下吧,我去坐到您的位置上,可以吗?”

D.“不好意思,您坐错位置了,请您再看一下您车票上的座号,如果找不到我送您过去吧。”

一道简单的口语交际试题,因将前段时间“霸座”现象作为前景,学生们觉得很亲切,在解决试题中也必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问题情境的设置更多样、更自然,将语文测试导向现实生活,使学生运用语文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表达、交流、共享能力得到更充分、合理的呈现。

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高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广泛存在于生活中,我喜欢和学生一起做生活的“有心人”。

《世界全民教育宣言》中早就指出:“基础教育本身不应看作是一种目的, 而应是终身学习的基础。”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将语文教学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使学生在未来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习的中国梦,我一直在路上。

宏国之大语文  立新的造梦者

胡向东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上海出版的《语文学习》月刊在每期的封面上都不曾忘记刊登一句话。它用平静的语气表达了坚定的语文教育基本理念。然而,知易行难,认识到这一点不易,落实到语文学习中更难。平静地坚定推行语文新课程的理念,在坚定中持续润物无声的育新,貫穿于黑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哈尔滨市四十九中赵宏国老师的“语文活动”中。

他坚定地培养终身阅读者,为人生“打底子”。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培养具有终身阅读习惯的阅读者,既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理念,也是一个教育常识。但是现实呈现给我们的却是,一批批学生被培养成了“终身考试者”,一届届的学生丧失了对阅读的兴趣和信心。终身阅读者如何练就?赵老师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强课内外阅读氛围开始,优化学校的语文素养教育生态。一位学生在仿写句子练习中透露他的努力与成效:“不必说理科实验,古诗配画,续写课文;也不必说诗歌朗诵会,汉字听写赛,多场合语文课,单是‘佳片有约就趣味无穷。”这些活动以创新的载体和方式,推动合作探究,启发学生思考,在教学过程、课堂展示中激发、培养和保持阅读兴趣,形成了赵老师在语文阅读素养教学中的“组合拳”:引导学生在阅读优秀的母语范式中建构语言能力,在语言材料的积累练习中形成良好语感,在亲近母语、习学经典中提升感受力和理解力,在阅读鉴赏中发展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在品味感悟中熏染审美情操和品位。我们常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串起他的语文学习历程,赵宏国老师通过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阅读史,来引领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发育史。这种从人生哲学高度对阅读素养培育的审视,透露出为学生筑厚人生“底子”的远见与卓识。

与此同时,赵宏国老师重视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他对此认识的独特性,又体现在明确甚至是大张旗鼓地表明他的实现路径:“为了适应未来的现实生活,提升学生的素养,我的语文教育特别强调综合与情境。”这既是对母语学习规律的准确把握,也是对提升学生语文能力路径的可贵探索。无论是学习活动、作业练习还是考试试题命制,都强调设计的综合性、实践性,以具体情境为载体,通过设计典型任务,带领学生在研习中思考,在活动中体会,在探讨中觉悟,引导学生在具体要求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和展现自己的语文学科关键能力。赵宏国这个生活“有心人”,通过对语文课堂的“拆围”,打通了课堂内外,致力于“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等式的成立,用综合化的情境,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素养提升的沃土。

语文是有趣的。但语文教学是否有趣,则浸润其间者冷暖自知。24年的语文教育生涯,并未使赵宏国迷茫和倦怠,可贵的是,他一直在进行平静而坚定的探索和思考。这常引得我为之暗自点赞:宏国之大语文,立新的造梦者!

猜你喜欢

素养语文学生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