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经典进校园的行与思

2019-09-17季春光赵伟伟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咬文嚼字

季春光 赵伟伟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学习任务群设有“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和“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部分,国学经典进校园成为学校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重组教材,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为国学经典进校园提供保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提高教师水平,发展教师特长,引导教师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有选择地、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我们立足地区、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教材建设的探索。以国家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国家审定教材的知識框架为框架,结合学校师生特点和教学目标,进行增、删、调、改、编,以新课标十八个任务群为纲,重组教材内容,对学习任务群“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部分的国家课程校本化教材进行重组工作,重组教材材料如下:

本任务群下设置七个专题(见上表)。每个专题分为四个部分:“含英咀华”分为精读与略读篇目;“行而致远”安排学生活动,或是设题论辩,或是研究性学习,或是写作实践;“相关连接”补充拓展阅读内容;“今读推荐”推荐阅读今日名家解读经典的作品。

国家课程校本化过程中,我校在学习任务群中安排国学经典进课堂的学习任务,立足社会和学生变化发展的需求,动态安排课程,为国学经典进校园提供了课程保障。国家课程校本化与课程体系建设相结合,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国学经典的育人功能。本学年度高一年级开设与国学经典阅读相关的选修课程,如《精品朗诵》《〈红楼梦〉中的岁时节令》《吟诵初讲》等。

二、开展系列阅读活动,打造书香校园,推进国学经典进校园

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打造书香校园,推进国学经典进校园,语文教研室开展了系列阅读活动。利用网络阅读平台开展假期阅读活动,学校“PAD进课堂”为阅读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持,互联网阅读平台使阅读更便捷,更便于统计阅读数据,检测阅读效果。我们在平台上为高一、高二学生制订阅读计划,推荐阅读数目,引导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或国学经典导读类书籍,如《国学概论》《经典常谈》等。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师生一起阅读,共同研讨,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促进阅读活动深入开展。在假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中,通过指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如《走近孔子》《死亡美学与李贺诗歌》《中国姓氏文化渊源》《对联中的文化底蕴》等,关注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对国学经典的了解,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发挥图书馆功能,利用基金会捐助图书项目及其开展的阅读活动促进学生阅读经典。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校园书香四溢。

三、加强科研,注重实践,探究国学经典进校园的有效教学模式

教研室开展“十三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子课题《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和《普通高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校本教材建设研究》的研究。前一个课题研究实践价值在于探索有效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模式,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促进文化传承与理解。后一个课题实践价值在于研制适用于本校语文教育教学实际的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校本教材,制定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校本教材教学策略与学法指导。

在这样的课题研究背景下,赵伟伟老师通过《〈论语〉三态》一课展示国学经典整本书阅读阶段性成果,采用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双向互渗、交互作用的方法,探索整本书阅读有效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教研室以课题研究的开展及教学实践推动了对国学经典进校园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究,有利于校本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和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实现课程体系、教材开发、教学科研一体化,让科研为课程服务,让科研为教学服务,让教学工作有指引,让课题研究有支撑。

当然,检讨我们的研究与实践活动,国学经典进校园应重其意,而不拘泥于形式。我们既不能泥古不化,亦步亦趋,也不能解构经典,消解经典的意义。与今天的社会生活产生关联,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复活,国学经典才会更有意义,才会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国学经典进校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传统文化教育再一次进入我们的教育视野,我们不能期望学习国学经典能够迅速解决教育面临的问题,能够重塑民众精神人格,但我们至少可以期望学习国学经典能让我们展现出中国人自己的面貌。

《〈论语〉三态》课例鉴赏

教学设想

一、关于教学目标

国学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集萃,是中华民族得以立足世界之根文化。《论语》整本书阅读是国学经典进课堂的一次教学尝试。课标对整本书阅读的要求是通过整本书阅读,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鉴赏能力,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于对课标的分析,确定了《论语》整本书阅读的课程目标和课时目标。

二、关于学情设想

考虑到高二学生平时的学习任务本来就很繁重,能拿出来的全班静静阅读的时间是很有限的,所以对《论语》的阅读我们采取的是课上课下相结合、通俗经典相对照的方法。我在课下给学生布置了阅读作业,课上领着朗读经典章节,找出学生们理解起来有困难或者读起来很有趣的章节全班阅读,尽量做到趣味性与文学性兼顾。市面上《论语》注释的书很多,我们的阅读原则是由浅入深,由通俗到经典,所以我们先阅读了黄厚江老师的《〈论语〉读人》,对“孔门十哲”有了基本的了解,有的学生也对孔门某一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这样的铺垫之后,我们共同阅读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学生便产生了一种温故而知新的阅读快感。

三、关于课堂总结

因为本堂课是有关《论语》整本书阅读的阶段性总结,所以在做课堂总结时我们的思路是开放的。我提出问题: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对《论语》整体特征有了基本把握,对一些经典语句有了自己个性化的解读,那么对《论语》的阅读就此结束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于是我们总结了经典阅读的其他打开方式,即《论语》整本书阅读第二、三阶段的教学目标。

课堂实录

一、导语设计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板书:《论语》)。时至今日我们共读《论语》已经半个月了,从同学们的反馈来看,我们收获了不少。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乐趣的读书就是一种享受。今天我们来做个阶段性总结,我们的目标是对《论语》的特点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对经典语句有个性化的解读,开启由通读《论语》到精读《论语》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论语》的原生态

预习作业展示

1.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这是大家点评率最高的一句。)

生:颜回懂得聆听,懂得尊重,还懂得掩藏锋芒——不违,懂得反思,懂得创新——足以发,这是颜回的学习之道和为人之道。孔子“与回言终日”这是诲人不倦,“退而省其私”是注意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如愚”是担忧,“不愚”是欣慰和夸赞,这是孔子的教育智慧。

师:两位同学分析得很细致,他们在点评时注意抓关键词,咬文嚼字,有理有据地分析了颜回的“学习之道”和孔子的“教育之道”。

生:颜回的沉默不是一味盲从或者无话可说,而是默默领会,生发创新。颜回不是不问,是不必问。

师:这个点评体现了思维的深度。其实孔子非常了解学生,善于夸赞学生,夸的最多的是颜回(师生回忆“贤哉回也”章)。孔子不但夸奖颜回,还夸别的弟子(师生回忆“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一章)。我的学生个个都是棒棒的。这位老师非常善于发现弟子的优点。

2.但是也有让老师生气的学生,赏析“宰我昼寝”这一则。这是点评率居第二的一则。

师:有同学认为孔子批评学生太严厉了,话说得过重了。可是有的同学给出了不一样的见解。

生:孔子生气主要原因不是“宰我昼寝”,而是他言而无信,说话不算话。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而宰我开始时信誓旦旦让老师“听其言而信其行”,对他寄予厚望,如今食言,让老师“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不免有些失望,这厚望和失望之间写着五个字——恨铁不成钢。

师:这两位同学在解读时能够举一反三,用孔子的话来解读孔子的思想,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思维很有深度。还有几则《论语》点评率也比较高,请各小组交流一下彼此的智慧。(小组讨论。)

3.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生:“用之则行”是能力,“舍之则藏”是韬晦,“唯我与尔”是认可,是老师视颜渊为知己,子路的问题是内心的小嫉妒,“暴虎冯河,死而无悔”是子路的特点也是缺点,“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是老师对子路的期望。

师:这位同学的点评逐字逐句,又细致详实。子路是孔门弟子中最耿直率真、鲁莽无畏的一个,有人也说子路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孔子了解子路,并且多次教育子路要謹慎做事,子路和冉求提出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老师的回答却截然相反,为什么?由也兼人,故退之。这位老师深爱学生,而且能够“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对颜渊的称赞、对子路的敲打以及对宰我的训斥其实都是一种教育。

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生:一位学生听到辱骂老师的声音就站出来用一句强硬的话语抵挡回去,可见子贡对老师的敬重、爱戴。形象的比喻中透露的是一种强烈的自信,自信吾师即正义,即永恒的存在。子贡把老师当做了一生的信仰。另外,子路的愤言直抒,你敢毁,我就敢怼,可以看出子贡的果断刚直和善言。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比喻的修辞,把老师比喻成日月,是对老师深深的敬爱。

叔孙氏是鲁国掌权的三家之一,即便他位高权重,但子贡也不允许他诋毁自己的老师。其实叔孙氏他经常诋毁孔子,可见圣人也有烛照不到的黑暗角落。有一次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子贡贤于孔子”,这是夸奖子贡吗?我觉得不是,是陷害,还居心叵测地想引起孔门内讧,那子贡能干吗?不能够。子贡怎么反驳的,哪位同学记得?“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既维护了老师的尊严,又委婉地批评了叔孙武叔的浅薄。可见孔子深受学生爱戴。孔子死后,弟子们自愿为其守丧三年,子贡更是为老师守丧六年。

5.子见南子,子路不说(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生:当自己的人品被质疑时,孔圣人也不淡定了,他像普通人一样指天发誓,这样的孔子一点也不高高在上,反而有点平凡得可爱。老师没有批评学生,而是发毒誓证明自己对正道的坚守。

师:这位同学看到了孔子的另一面,发毒誓——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是不赞成谈论鬼神的,可是这里他指天发誓,真的是着急了,没办法了。的确是个可爱的老头。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丰富的多面体,孔子也是这样。

6.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生:这可能是坦白承认错误。孔子说:“过则勿惮改。”

生:“弦歌”象征礼乐精神,是孔子一生的追求,孔子很高兴“莞尔而笑”,却故意批评子游,这是欲扬先抑、欲褒先贬的教育智慧。

师:是真怒还是假怒,是假批评还是真表扬,这几位同学的点评体现了思维的辩证。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发现孔子的弟子一个人一个样,颜渊好学,子路耿直,子贡善言,子游乖巧,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每个都不一样,每个都是好样的;孔子的表现也不一样,有时严厉批评,有时慈爱夸奖,有时赌咒发誓我没错,有时坦白承认我说错了……我们读《论语》,读的是一句句话,见的却是一个个人,而且他们哪是生活在2500年前啊,仿佛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个个活生生的的人。(板书:见真人)这几则只是《论语》四百多章中的几个片段,但是却可以帮助我们窥一斑而见全豹,让我们看见当年孔子和弟子们学习时的真实状态。我们把这种原貌展示称之为《论语》的“原生态” 。(板书:原生态。)

师:大家刚才的点评很精彩,而且都有自己独到而明确的见解。但是大家知道吗?《论语》中有一些语句的解读是做不到明确的,由于成书年代久远加之语言过于简约,有些语句的解读是充满争议的。(师生共同解读“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一句。分小组讨论下面三句《论语》经典语句。 )

第二部分——《论语》的衍生态

子曰:“无友不如己者。”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朋友是不比自己强的,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师:这是一种谦逊态度的表达。李泽厚、南怀瑾:没有哪个朋友不如自己。

生:我的理解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关键是这个“不如”,我认为这里不是指物质名利层面的,而是精神,是格局。这是道德和人生境界上的追求。

师:这句话还可以怎么理解?没有朋友不如自己,“友”是名词;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友”是动词。那么大家再看看这个“如”字还可以怎么翻译?“如”除了“比得上”还有“像”的意思,不如己者,就是不类乎己者,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和道不同的人,价值观不同的人交友。我赞同。这个世界上的人很多,价值观不同的人最好不要在一起交朋友,即便交朋友也是白头如新。由此我想到,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邂逅琵琶女,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说自己的境遇,有这样几句:“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山歌村笛真的那么难听吗?还是无友不如己者的清高坚守呢?由此我还想到,方山子世有勋阀,却独来穷山,是仕途坎坷无官可做吗?还是无友不如己者的洁身自好呢?(学生深思。)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孟武伯问什么是孝顺,孔子回答:如果只让父母担心自己的疾病就是孝顺。我个人的理解是孝顺有两种,一种是物质层面,一种是精神层面,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孝順,在照顾父母的同时让自己过得好就是孝顺了。

师:说得好。这句话翻译的关键是“之”和“其”。“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其”代词,代父母还是代儿女,相应的便有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其”代指儿女,只让父母担心自己的疾病,因为疾病是不可控的,所谓“天者诚难测,神者诚难明”,换而言之就是其他方面不再让父母操心,精神层面的孝是更高层次的孝。“其”还可以代指“父母”,儿女最担忧的就是父母的疾病,也就是儿女的孝体现在父母生病时,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父母生病时是最考验儿女孝心时。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生:孔子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说的这句话,百姓只能让他听命令做事,却不可以让他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师:这是一种愚民思想的体现。这应该是孔子的思想吗?

生:不应该。

师:不应该吗?

生:(思考后)也可能。

师:可能,毕竟孔子生活在奴隶制社会,这是孔子思想的局限性。国学大师南怀瑾同意这种解读和这种做法,他说有些时候就是要百姓不问理由地绝对服从的,例如军队作战。有道理吗?有。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生:百姓的认知程度可以了,让他去做;认知水平还不可以,就教育他,使他知道。这是孔子仁爱思想的体现。儒家一直都是仁爱百姓的,不主张固化百姓思想,要教化他们。

生:我想对他的观点作补充。根据古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这种理解不合理,如果是这种理解应该这样说:“民可,则使其由之;不可,则使其知之。”所以我同意第一种。

师:你这不是补充,是更正啊!但是有没有道理?有。老师还有一种断句方式。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生:百姓可以让他们自由地去做事吗?不可以。必须教育他们,让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去做。

师:这种解读是后人根据时代需要和个人需要对经典做的重新解读。可不可以呢?可以。这也是传统经典在今天依然具有魅力的原因。但是老师希望大家记住,我们可以读懂经典,读活经典,但是我们绝不可以误读经典,歪曲经典!

大家齐读一下,感受不同的句读和对关键词不同的解读导致对经典语句不同的理解。这不同的理解又代表了理解者不同的什么呢?不同的爱好,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志向。(板书:显情志)我们把《论语》的这种见仁见智的特点称之为《论语》的“衍生态”。(板书:衍生态)。

其实,刚才大家在解读《论语》这三句话时,包括完成预习作业时,都体现出了一种特别可贵的思维品质,大家不盲从,敢质疑,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又能接受别人的合理解读。这种思维模式叫做“审辩式思维”。这种思维就是我们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老师先恭喜大家啊,在审辩式思维培养上我们已经迈出一小步了。人才一小步,世界一大步。孔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不就是不盲从敢质疑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不就是能听取肯借鉴吗?《论语》带给我们的影响至今还在。那么大家读《论语》还有没有哪些话语曾经给你带来了启发和影响呢?(3-4位同学回答)。

第三部分——《论语》的永生态

生:“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杨伯峻的翻译是:子女在父母面前经常有喜悦的表情是很难的。我个人的理解是:父母与子女毕竟是两代人,如果仅仅是为了义务道义而刻意地表现出喜悦,那也不是真孝顺。所以,我现在就在尝试和我父母沟通,彼此理解,发自内心地露出我的笑容。

师:好,孝顺应该发自内心,和悦的颜色,和颜悦色很难,但是也要发自内心地去做,这才是真孝顺。

生:子禽问子贡是怎么得知列国的政事的,子贡回答:父子温良恭俭让以得知。这句话让我想到,我想我们马上要上大学,步入社会了,我们不必要刻意去加入某个圈子,做好自己,提升自己,你的魅力自然就会吸引别人。教师评价:温良恭俭让是孔子的自我要求和人格魅力,有了人格魅力自然而然就会吸引别人,儒家对修身有极高要求,修己以安,修己以敬,对我们而言也是这样,要想有魅力,要想吸引别人,先做好自己,修炼自己。

生: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这种对比,辩证的看法可以让我们获得人生格局的提升。一个政策出台后,有的人考虑的是这对国家发展有没有帮助,有的人想的是对我个人有没有什么好处,这就是区别。如果人人都有君子追求,那么国家就会更好。

师:好,《论语》带给我们的启发我们一时很难说完,甚至一世也未必能说完,因为生活在不断地变化着,我们也在不断地产生着新的感悟。经典的影响在不断地延伸着。所以我们读论语,其实是在品读我们自己的人生。(板书:品人生)经典的魅力是永恒的,他对我们的影响永远存在。这就是《论语》的“永生态”。(板书:永生态)而“原生态”“衍生态”“永生态”就是“《论语》三态”。(板书“三态”)有来处方知去处,中华文化是一条不曾停止过流淌的河流,他滋养着我们的祖辈父辈,也滋养着我们,我想它也必将滋养我们的子辈孙辈,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一部论语,其实就是世世代代中国人的修身之道。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另外半部呢?另外半部修其身。

《论语》   三态

见真人    原生态

显情志    衍生态

品人生    永生态

好,这节课我们对《论语》的整體特征有了基本的把握,对一些经典语句有了个性化解读,那么我们对《论语》的阅读就结束了吗?当然没有。其实,经典的打开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读《论语》的方法还有很多,老师帮大家拟定了几个研究方向,供大家参考:

1.分析《论语》中的人物,如子路、颜回、宰我等。

2.梳理《论语》中的成语,开展一次成语大赛。

3.谈我对《论语》中某句话的认识。

4.谈《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君子”在《论语》中出现107次,君子人格是儒家理想人格。)

大家也可以自己确定研究方向。这是《论语》整本书阅读第二阶段要完成的目标,即从“通读”走向“精读”。

第三阶段,我们要把我们的阅读感悟整理整合起来,撰写相关小论文。把这部文化经典由读熟到读透,再到读活。中华文化是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我们也要不停地从中汲取营养。同学们,精彩人生未完,经典阅读待续!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万变不离其宗。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1.预习作业评价——用点评阅读法赏析《论语》中的任意一则;

2.经典语句探疑——见仁见智,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

3.现实意义思考——《论语》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和启发。

本课是阶段性总结课,课前我布置了预习作业——用点评阅读法赏析《论语》中的任意一则。学生在点评时特别用心,有的学生谈到了对子夏“贤贤易色”的三种解读,有的学生谈到了对“子贡问贫(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不理解,有的谈到了对杨伯峻先生对《论语》某则解析的不认可……于是我们就去查找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李零的《丧家狗》以及李泽厚《〈论语〉新解》中对相关问题的阐发,学生有时能找到和国学大家的思想默契,有时能得到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畅然,总之整个阅读过程是充满乐趣的。由此我理解了孔夫子的那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妙处。学生的想法五花八门,有的有理有据,思维缜密,有的也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所以我反复强调我们可以把经典读透、读活,但是我们绝不可以误读经典、歪曲经典,这句话我在这节课上也说过,因为它实在是我们的经验之谈。

本课教学有三点值得总结和借鉴。首先是教学流程清晰流畅。当然这是每一个成功的课堂都必须具备的,但是《论语》的内容实在博大精深,讲什么不讲什么,不贪多不贪深,在学生够得着的范围内,精选经典篇章,大胆取舍,突出“《论语》三态”的主题,让老师教起来没有老拉着学生走的劳累,让学生学起来有自己一点点领悟进步的轻松,这是整本书阅读总结课必须考虑的内容。其次,师生对话平等而真诚。教师不能因为自己比学生早读或者多读了一些《论语》知识就一言堂,不能“以吾一日长乎尔”就武断对错,学生也应该有既能个性化解读又能兼听合理异读的自我要求。最后,知识点要扎扎实实。整本书阅读课不能流于肤浅的热闹,只是学生阅读成果的简单汇报,教师必须承担起课堂主导的作用,让学生有成就感的同时还有提升。任何形式的语文课都不能失去语文的味道,必须有语文的要素,所以这堂总结课扎扎实实讲字词、讲句式、讲传统文化,落实课标要求,培养核心素养。我想这是每一堂语文课都要践行的教学目标。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反思促我成长,反思教学后我们也必将在经典阅读以及经典阅读教学之路上继续前行,期待自己和学生的生命质量同步提升,期待我们共同成长。

其实整本书阅读和群文阅读本来就是可以互促互进、相得益彰的。另外,为拓宽学生视野,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我还想领着学生读一些经典书籍(如李零《丧家狗》、李泽厚《〈论语〉今读》、傅佩荣《〈论语〉三百讲》等 ),观看一些讲座视频(鲍鹏山、袁腾飞、于丹等人对《论语》的相关解读)。这些书籍和视频对《论语》的解读虽是一家之言,但是却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大餐送上了他们的餐桌,并让他们自愿拿起筷子主动吸收其中的营养,我想总是利大于弊的。

猜你喜欢

咬文嚼字
语文高效课堂探索
《咬文嚼字》2014十大语文差错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