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偶开天眼觑红尘

2019-09-17刘士友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侍郎归隐写景

刘士友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这是2019年全国Ⅱ卷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一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总分9分。据说黑龙江省考生的全省平均分约为1.4分,堪称历年来最低分。那么大部分失分的原因是什么,这道题究竟多难?通过分析这道题,我们究竟可以窥探出高考题的哪些规律呢?

我们先来解读这首诗:

题目是《投长沙裴侍郎》,投乃投赠之意。题目的意思就是写一首诗来投赠给长沙的裴侍郎。那目的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希望裴侍郎能推荐一下自己。这一类诗歌在唐代是屡见不鲜的,属于干谒诗题材。读到这我们不妨想一下,既然是干谒拜托别人推荐提携自己,那么内容少不了对自己的夸赞和对裴侍郎的恭维,以及表达一下自己对于仕途的期望值。那么这首诗是不是这样呢?

先看第一联:“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大意是,我身份地位虽然卑贱低微,但是心中长存“道”。这里的“道”应该指儒家的的君子人格和治世理想。我不去拜见那些“朱门”,却来拜见你这“孔门”。“朱门”应该代指那些达官显贵,“孔门”应该代指具有儒家君子人格和治世理想的人。这一联既有对自己的赞扬,又在和“朱门”的对比中有对裴侍郎的恭维,而且表达了和裴侍郎是志同道合之人的观点,可以说是“一箭三雕”,具备了干谒诗应有的态度。

再看第二联:“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大意是,只希望主考官能够认真阅读我的考试文章,不求朝中官员谈论我平时的文章,为我传名。意思很简单,体现出作者充分的自信和傲岸风骨,彰显了高尚品格。唐朝批卷是不糊姓名的,所以盛行“行卷”之风,即在科举考试前,就向有名望的人投赠自己的得意之作,以求博得名声和赏识,能在科举中胜出。这种“行卷”之风虽无可厚非,但还是有点终南捷径的意思,所以作者不愿意走这条路,更可见其高尚品格。但这里有点不太合理的地方,既然作者不愿“行卷”走捷径,那为什么来投赠裴侍郎呢?这说明作者主观上是不希望,但是客观上又不得不做,这个矛盾之处就深刻地揭示了作者无奈心酸的处境。

再看第三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大意是,我会在雨中垂钓产生思乡之情,而渔夫垂钓又多有归隐之意。秋风吹木叶,夜晚望见大雁。大雁,这个意象就表达思乡之情。那么这一联所要表达的大致就是想回乡归隐。这一联作者开始从叙事转向了描写,但是所写的景物和所表的感情似乎不太符合常理。刚才前两联还说要积极入仕,这一联怎么就说想要归隐,打起了退堂鼓?这不矛盾了吗?作者想要归隐,还去投赠裴侍郎干什么?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相信很多学生在考场上读到这一句时就懵了。但是好好想一想,根据“以大定小”(通过全篇的感情基调来判断这一句的感情)的原则,这个看似反向矛盾的句子,其情感方向应该是和前文一脉相承的。那怎么解释能把矛盾统一起来呢?

归隐,一般表现诗人什么样的品格?应该是高洁傲岸的品格。也就是说,这一联看似是写景,看似是消极的情绪,其实深层是在含蓄地向裴侍郎表达自己这种傲岸高洁。这一招其实很高明,可以说是以退为进。前两句已经一直在正面直接表明自己的品德和做官的想法,如果这一句还是这样的直接,未免显得太官迷心窍,太没有一点君子的从容淡定之风,就容易让人觉得面目可憎,可能会“物极必反”。而由叙事转向写景,就舒缓了这种表达的节奏,增强了诗歌表达的张力,也更显委婉从容。而且借助“垂纶”“雁”等景物意象也把自己孤高耿介的情感表达得更直观更形象。可以说这种表达是“一箭双雕”。

在这里得注意一点,情感表达的委婉含蓄和情感表达的形象直观是不矛盾的。委婉含蓄就是不直说,而形象直观是表达的更有画面感,更容易让人直观上一下感受到。不直接说,那就写景烘托。要形象直观,那就写景营造画面。其实二者是统一的。

第四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大意是,男子汉大丈夫接受别人的恩惠应该是有原则的,我一生中是不会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的。又承接了上文,继续表达自己的傲岸风骨和高洁品性,总结全诗,铿锵有力。虽然是投赠裴侍郎,有求于他,但是作者始终表现出不苟合、不屈驾的君子风骨,让人由衷心生敬佩。

现在我们来揣摩一下专家的出题心理和学生答题所遇到的困惑。先从命题者角度分析来看,选材上依然符合立德树人的原则,告诉学生应有君子风骨和做人原则。从诗歌大意的理解上看,整体诗句大意也不是很难,但是难度出现在第三联写景的诗句,可能会干扰学生的正常思维,而命题人却偏偏把试题设计在這一联,这样就在简单中增加了难度。但是命题人又在题干中清晰明了的规定了答题角度——“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相对上降低了难度。可以说命题人的出题分寸把握得很好。但是答案却没有我们想象得这么简单。情感表达上,所有人都认为应该是含蓄委婉,但是答案却形象直观,而且二者看似矛盾,实际上却不矛盾。结构安排上,第三联是转,由记叙转向写景,由进取转向归隐,使表达张弛有度,更舒缓从容。这一联里蕴含了很重要的“中国思维”,那就是矛盾之中有统一,以退为进相反相成的哲学思维。教学中,要提醒学生,要用中国人的思维来解读中国人的文章。因为文学归根结底是人学,说到底还是人情感的表达抒发,而中国的人伦学问又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所以不“世事洞明”者,不“人情练达”者难以成为优秀的中国文学解读者。

现在我们再从答题人的角度来看一下这道题。首先需要学生的知识面较宽,就是得知道唐代的“行卷”制度。其次,第三联需要学生能够读懂字面意思——思乡归隐。但是,就算学生读出来了,学生也不敢往归隐上去联想,因为这跟前面两联所表达的主题是相反的,于是学生就会硬靠主题——想要被提携,渴望做官上去解读,很有可能就错了。第三,如果能够读对归隐之情,这里还涉及一个诗歌中矛盾思维的问题。能把矛盾解释统一起来也不是一般考生能够想得到的。所以这题从考生答题的角度来看,也至少要过三关。

综合以上命题和答题两个角度来看,高考题不仅仅是一套涉及知识面的题,更是要考查学生逻辑思维的试题,这道题就明显体现了高考语文加大逻辑思维考查的命题特点。而对学生的语文逻辑思维训练也应该在高三复习备考中给以高度的重视。平时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遇到此类试题,要不慌不忙,稳住阵脚,沉下心来,并运用良好的理性逻辑思维来解读,方能做出一个相对满意的答案。

猜你喜欢

侍郎归隐写景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草堂归隐
写景的妙招
天宫院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论陶渊明归隐的挣扎与追寻——基于《饮酒》其四的诗歌文本分析
沈从文与汪曾祺的归隐情结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