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语文实践的构想与策略

2019-09-17王生福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23期
关键词:语文实践初中生

王生福

摘要:初中生语文实践是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一种综合性语文学习实践。初中生语文实践以课堂为起点,把课内学习引向广阔的课外生活,实现课堂内外融通,激活教与学的过程达成语文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生语文实践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实践激发、课外实践拓展、创新成果分享、内力驱动学习的循环往复中,探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语文实践;初中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7B-0015-04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语文学科教学重视学生文化基础的夯实,而其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则较为欠缺。当下,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使用。本套教材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构建了“三位一体”阅读体系;二是设置了“活动探究”单元和综合性学习。这样的编排都是为了突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语文课程性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在初中阶段开展语文实践的构想,并积极探寻其展开的策略。引导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真正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的角度全面统筹安排教学。

一、初中生语文实践的意涵与价值

(一)初中生语文实践的意涵

本文的初中生语文实践有两层含义:一是课堂语文实践。即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创设学生语文实践的情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在情境中加以运用,以促进理解、加深体会。二是课外语文实践。即将课内掌握的知识、培养的能力、获得的体验和理解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通过课内外的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把语文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让语文学习成为生活中的一种自觉活动,最终达到热爱母语、运用母语、享受母语的美好境界。由此,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也会水到渠成了。

(二)初中生语文实践的价值

初中生语文实践有助于治愈当下语文教学直指应试的顽疾。因为中考指挥棒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的顽疾。这必将使语文教学变成“应试教学”,走向窄化、僵化,最终将语文“教死”。初中生语文实践有助于学生形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生语文实践对培养学生的母语运用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1]鲜活的语文教学应当把课内的语文学习变成一个火把,引领学生走向生活中真实的母语环境。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才能为当下的语文教学带来源头活水,也才能让母语的繁荣和生生不息成为可能。

初中生语文实践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依然停留在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中,停留在大量习题的训练中。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一册的课文数量减少为24篇(原来的各版教材为30篇左右),但许多老师仍然觉得时间不够用。多出的时间是花在习题训练上了,还是花在落实统编教材的教学理念上了?据笔者观察,很多老师选择了前者。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不能把解题能力放在首位,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服务;而只有在长期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学生才能实现持续发展、终身发展。

二、初中生语文实践的构想

初中生语文实践是立足于初中生心理、生理特点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提出的构想,是着眼于培养初中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教与学的路径的改变。

(一)初中生语文实践实现课堂内外融通,激活教与学的过程

当下,有许多老师尝试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搭建学生参与学习的平台,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但是,因为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有限,这样的课堂实践还远远不够,而且课堂的情境也多是虚拟的。语文实践除了包括上述探索之外,还包括系列化真实的课外实践,且更侧重于课外实践,以打通课堂内外的学习路径,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内外语文实践的互动互补中,“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2];同时,根据地区、学校、学生的不同要求,“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3],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学习的内容与形式,可极大地激活师生之间教与学的过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探究性学习;教师成为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

(二)初中生语文实践围绕课程标准展开,灵动达成课程目标

初中生语文实践应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和设计思路展开,应该以语文课程的目标达成为指向,寻求灵动而又有活力的达成方式。初中生语文实践以教材为触发点、以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能力要求为指导来设计系列实践活动或专题实践活动。统编教材中现有的“综合性学习”和“活动探究”也指向语文实践,但初中生语文实践并不局限于此,它的范畴更广,有的活动持续时间更长,比如写春联实践活动,要贯穿学生初中生活中的三个春节。

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来规划,初中生语文实践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将这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机融合渗透、统筹安排,只是在不同的活动中有不同的侧重。因此,语文实践活动首先得姓“语”,要能够体现语文味道、落实语文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灵动达成语文课程目标。

(三)初中生语文实践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更加清晰地指明了育人模式变革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初中生语文实践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提出的具有创新性的教与学的构想,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积淀人文底蕴,培养科学精神;利用实践活动学会合作探究,学会思考辨析,实现自主发展;又因为大量的语文实践是在课外完成,在现实生活中完成,这给学生创造了大量的社会参与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责任担当,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初中生语文实践基于语文学科本质,以实践为抓手,引导初中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傳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去努力形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三、初中生语文实践的策略

初中生语文实践以课堂内外的语文实践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归宿,尝试建立初中生语文实践的基本模式(如图1)。初中生语文实践模式从课堂实践走向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收获或创新性成果,通过获得和分享成就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驱动力,从而又推动课堂学习持续发展。课堂实践激发、课外实践拓展、创新成果分享、内力驱动学习这四个环节都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并共同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图1 初中生语文实践模式

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开展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四者也是相互渗透、有机融合的,只是因为语文实践的内容不同、形式不同,在某一次或者某一个系列活动中可能会侧重某一种素养。据此,我们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语文实践策略分别进行阐述。

(一)凸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语文实践策略

1.开展以语言文字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如开展“啄木鸟行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错字、别字,并加以校正。开展“字精灵”活动,让学生留心并记录有趣的字词以及好的店名、标语、广告语,和大家交流。在班级内设置“字精灵留言板”,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写在留言板上与大家分享,定期组织学生总结、交流、欣赏。

2.开设以语言文字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南京市二十九中初中部(以下简称“我校”)结合文化类热点节目开设的“汉字听写”“成语大会”等校本课程,设置了“名著词语比拼”“舌尖上的汉字”“动植物名我知道”等趣味实践单元。这样的校本课程学生参与热情高,实施效果好,对学生的语言积累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截至目前,南京市举办了三届“汉字听写大赛”,我校代表队在大赛上两次获得冠军,一次获得季军。

3.开展“文字溯源”实践活动。多年来,我校师生坚持开展“汉语南京”实践活动。如从产生于南京或与南京相关的语词、名句、俗语、对联入手,揭示南京地方文化,挖掘历史典故,探究、传播汉语知识。这一活动意在让学生从汉语的角度认识家乡、以家乡的文化诠释汉语,感受汉语的内涵之美、南京的文化魅力。

(二)凸现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语文实践策略

1.开展阅读实践活动。可以开展“知人式”阅读实践,即对某一个作家进行专题式阅读,如“李清照专题阅读实践”“曹文轩作品阅读欣赏”等等。“知人式”阅读可以和教材结合起来,由课内的某篇文章延伸至对这篇文章作者的其他作品的阅读欣赏。通过专题阅读,师生对该作家的作品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和认识,促进自己思维的提升。可以组织阅读分享会。分享有静态分享和动态分享两大类:静态分享是指学生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将积累的相关资料、个人体会、作品赏析等以读书小报、读后感、读书笔记等形式进行展示分享;动态分享是利用每周一次的校本课程时间或者双课连上时间,让学生现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收获、思考、困惑等等,让思维在交流与碰撞中走向深刻。

2.开展听说实践。“听”“说”是即时感很强的语文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做到精神集中、思维敏捷,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提升思维品质。可以开展“朗读者”实践活动。实施“文化校园”经典诵读工程,利用学校的广播站、朗读亭开展系列诵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朗读、欣赏中促进自己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可以利用喜马拉雅、蜻蜓FM等App,建立自己的朗读专辑;参加朗读志愿者活动,为盲人朋友现场朗读或录制有声读物;等等。可以开展演讲、辩论等实践活动。如结合当下热播的反响较好的文化类节目,开展“见字如面”“说给你听”“演说家”“名作发言人”等双向互动的演讲实践,通过听与说的双向互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三)凸现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语文实践策略

1.经典比读实践。比读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在不同的经典作品中找到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欣赏。如:《猎人笔记》和《呼兰河传》中景物描写的比较,《西游记》《儒林外史》《朝花夕拾》中讽刺手法的比较,等等。二是通过文字作品与影视作品的比较鉴赏,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如《木兰诗》与相关电影、电视连续剧中的花木兰人物形象比较等。甚至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电影中他们认为不好的情节、场面,自编自导自演自评,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2.灵动写作实践。其一,校园风情写作实践。利用写作课、活动课等时间,在不同年级、不同季节适时开展校园探访观察活动。如玉泉校区的四季寻访活动:校园寻春、玉泉夏感、一叶知秋、偶遇冬雪。除了风景,校内老师、员工等都是学生观察的对象。这样的实践不仅增进了学生对校园、家园的热爱,更促进了学生对生活之美的体验和表达。其二,多样式写作实践。学生可以写绝句、律诗、小令,可以写现代诗、书信、童话、科幻小说,甚至可以写不成文体的短信、微信。

(四)凸现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实践策略

1.开展春联写作实践。对联是具有民族风格、富有文化意味、体现汉语特点的文学样式之一,其中春联更是具有传统文化内涵。春联写作实践活动可从易到难:开始时只要能做到“宽对”即可,然后慢慢要求“仄起平收”“工对”,最后再到追求格局和境界。为了增加难度和趣味性,还可以要求写“嵌名联”等特殊的春联。在活动中,学生创作了不少有质量的春联,如郭逸灵创作的“年年顺利多安逸,岁岁平安添灵慧”、李乔创作的“乔木逢春枝枝秀,丹青贺喜点点新”、沈柔创作的“收锋矛博爱天下,消荆木和谐四方”。

2.開发节日文化课程。充分发掘节日文化内涵,开发节日文化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更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例如:清明节不仅让学生参与祭祖等活动,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之情;还让学生学会观察,体会万物明净的自然变化。如果组织开展纪念先烈等活动,则更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落地生根。

3.翰墨浸润实践。翰墨浸润实践以书法写作为抓手,促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如开书法展、手写板报、布置墨香环境(教室、书房、家庭)、书写春联等特色书写活动。比如,每年春节各班级张贴班级春联,就是一道文化风景。

需要强调的是,初中生语文实践是一个综合性的语文学习实践过程。上文分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只是为了突出某一类语文实践的侧重点,并非是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割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关于此,我们有清醒的认识:语言的积累与建构是运用的基础,也是思维的前提;学生只有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思维,才能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从而对祖国传统文化充满自豪感,并自觉加以传承。

参考文献:

[1][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3,4,4.

责任编辑:杨孝如

Abstract: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hinese practice is a kind of comprehensive Chinese learning practice orientated towards the Chinese disciplinary core accomplishments, which starts with classroom teaching and guides in-class learning into broad out-of-class lives, aiming to integrate in-and out-of-class learning, to activate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the Chinese course, and to promote students well-rounded development. Such practice revolves around the Chinese core accomplishments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strategies from such four aspects as languag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thinking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creation,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terpretation by means of classroom practice stimulation,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expansion, sharing creative fruits, and internal drive learning.

Key words: Chinese practic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 Chinese disciplinary core accomplishment

猜你喜欢

语文实践初中生
巧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创新语文实践,提升语文素养
巧用课堂生成 推进语文实践
融通:我所追求的语文生活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在语文实践中探究语言的人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