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衡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观察

2019-09-16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6期
关键词:腰部障碍急性

李 茎

(天河区五山街华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灸推拿科,广东 广州 510642)

急性腰扭伤以突然发病,腰部肌肉痉挛、僵直疼痛、痛有定处、活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常发生于跌扑闪挫、搬抬重物、腰部姿势不当等[1]。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以青壮年及体力劳动者多见,或长期从事弯腰工作和平时缺乏锻炼、肌肉不发达者[2]。该病属于中医学“腰痛”“筋伤”范畴,又称“闪腰”“岔气”[3]。目前,关于急性腰扭伤的中西医临床研究报道较多。西医对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主要是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如扶他林、美洛昔康、布洛芬等)、激素局部封闭疗法、物理治疗等。西医的药物治疗起效较快,止痛效果较好,往往不良反应也稍大,如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易引起胃粘膜损伤,患者易出现胃部不适症状,激素封闭治疗亦不能频繁使用。中医药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历史悠久,疗效肯定,如针灸、推拿、中药外敷、内服等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该病。针灸和推拿属于中医药治疗中的非药物疗法,不需要通过胃肠道吸收,安全无毒副作用,又简便验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

急性腰扭伤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工作中采用平衡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该病,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8年4月就诊于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街华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医院)针灸推拿科门诊,诊断为急性腰扭伤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60例,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5.7岁;病程1~3 d,平均病程(2.11±0.87) d。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3.13岁;病程1~3 d,平均病程(2.06±0.73) d。参考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治疗前治疗组VAS评分 (7.73±0.94) 分,对照组VAS评分 (7.90±0.71) 分;治疗前治疗组腰部活动障碍评分(8.83±1.23) 分,对照组腰部活动障碍评分(8.73±1.65) 分;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相关标准拟定。(1)有腰部扭伤病史;(2)患者腰部疼痛,活动受限,常保持强迫体位以减少疼痛;(3)腰部肌肉痉挛,肌肉僵硬,或可触及条索状硬块,有明显压痛点。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急性腰扭伤诊断标准者;(2)病程在3 d之内者;(3)年龄18~60岁者;(4)发病期间未予其他治疗及药物者。

1.4 排除标准(1)不符合上述急性腰扭伤的诊断标准者;(2)伴有腰椎滑脱,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者;(3)年龄小于18及大于60岁者;(4)有严重心脏疾患、高血压病者。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患者取坐位,取平衡针灸中的腰痛穴(位于前额正中),局部常规消毒,取直径0.30 mm×50 mm长毫针1枚,双侧腰痛则向下平刺,右侧腰痛,向左平刺,左侧腰痛,向右平刺,针刺的深度为25~40 mm,用提插泻法,以感觉酸麻胀痛为度,得气1 min后取针。行手法时嘱患者站立,缓慢轻柔地做腰部运动,前屈、后伸、左旋转及右旋转动作各做1次计一组运动,共连续做5组运动,活动范围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隔日治疗1次,治疗3次后观察疗效。

1.5.2 对照组 患者俯卧,取舒适体位,主穴取肾俞(双)、大肠俞(双)、委中(双),配穴阿是穴(压痛点),得气后留针,使用华佗牌SDZ-Ⅱ型电针仪,在双肾俞、双大肠俞接两组线,连续波,频率为30次/s,治疗时间为20 min,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且无痛为度,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3次后观察疗效。

1.6 观察指标 (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5](VAS评分):此法用于衡量患者的疼痛程度。VAS评定(0~10分):在0~10 cm刻度的线段上,让患者用笔根据自己疼痛程度在线段上标明相应的点,0分为无疼痛,10分为强烈的剧痛,分数越高疼痛越重。

(2)腰部活动障碍评分:参考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6]腰部活动障碍评分标准(见表1)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腰椎活动障碍的评分。总分值12分,表中每项正常为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

表1 腰部活动障碍评分标准 (分)

1.7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急性腰扭伤的疗效标准[4]。治愈:腰部疼痛消失,脊柱活动正常;好转:腰部疼痛减轻,脊柱活动基本正常;未愈:症状无改善。

1.8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х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取α=0.05为检验水准,P<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急性腰扭伤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和腰部活动障碍评分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VAS评分方面,经独立t检验显示组间评分P<0.0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腰部活动障碍评分方面,经独立t检验,结果显示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经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治疗组P<0.01(t=16.16),对照组P<0.01(t=16.87),显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无论对照组还是治疗组,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见表2~3。

表2 2组急性腰扭伤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x±s,分)

表3 2组急性腰扭伤患者治疗前后腰部活动障碍评分比较(x±s,分)

2.2 2组急性腰扭伤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2组总疗效经Mann-Whitney检验显示,P<0.0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4。

表4 2组急性腰扭伤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平衡针灸是20世纪60年代王文远教授在部队训练伤的治疗过程中,经过几十年的临床研究,成功创立的针灸新学科,并在后期向全军乃至全国推广,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病症的治疗[7]。它是根据中医理论应用而生,是以中医心神调控与西医神经调控学说为基础形成的新针灸方法[8]。它是选择人体的某一特定穴位,间接地激发并增强患者的防卫系统,达到自我修复、自我调节、自我平衡的目的[9]。现代研究证明,平衡针的即刻镇痛效应主要是通过对N45的调节而实现,其镇痛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信号阻滞了痛信号的传导并抑制了皮层痛放电神经元的数量有关[10]。实验研究证实,运动对针刺止痛有明显的正向作用,肌肉活动可以使大脑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和兴奋性,而运动强度的改变则可以起到调节大脑功能的作用,所以治疗时结合运动疗法具有加强针刺止痛的作用[11]。

该研究采用平衡针法,取腰痛穴治疗急性腰扭伤时,结合腰部局部运动,两者联合应用,相辅相成,既减缓肌肉痉挛、滑利关节,又发挥了镇痛效应,从而达到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较之传统电针治疗,能明显改善急性腰扭伤患者的疼痛症状,但在改善腰部活动障碍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无论对照组还是治疗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说明平衡针结合腰部活动疗法与传统电针治疗急性腰扭伤均可改善患者的腰部活动障碍。

人们在日常体育锻炼时,或从事体力劳动时,若腰部姿势不当易致急性腰扭伤,该病是社区中常见病、多发病,平衡针具有取穴精简、简单易学、操作方便、疗效显著、成本低、安全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等特点,该适宜技术适合在社区医院广泛推广使用,也为社区医院医生们治疗该病时在非药物治疗的方法上提供一定的参考。

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曰:气血失和,多因气血两虚造成,《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血互根互生互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为本,心为之主。心主神明,养气血之本,首重心神,孙光荣教授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之“酸枣仁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创制了“孙光荣益气活血安神汤”(方药组成:西洋参、生北芪、紫丹参、酸枣仁、云茯神、龙眼肉、肥知母、正川芎、川郁金、生甘草等)。

——刘艳娇、杨建宇摘编自《医道中和——国医大师孙光荣临证心法要诀》

猜你喜欢

腰部障碍急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跟踪导练(四)2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跨越障碍
老年人锻炼腰部仰卧屈膝挺髋
腰部的自我保健按摩
家庭教育过于执着是孩子成长的障碍
急性胰腺炎致精神失常1例
腰部“回”字形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5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