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家的月亮想象

2019-09-16如也

齐鲁周刊 2019年35期
关键词:画作月球画家

□如也

▲2018年6月,150名中国绘画爱好者共绘梵高《星月夜》。

人们对月球的探索由来已久,这种求知中饱含着对人类自身边界的拓展和从宇宙的维度审视本体的夙愿。除了承载日神精神的科学理性实践,象征酒神精神的绘画、戏剧、电影等也成为人类望月际遇的一种投射,是创造力与想象力相互碰撞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传递着对月球未知的热望与妙想。

始于摄影

人类登月计划的完美实施与摄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自摄影术诞生起,无数对月球抱有好奇和浪漫追求的天文爱好者、科学研究人员以及先驱摄影师们都将它作为其镜头下的主角。

因此,摄影为月球的早期研究积累了极为宝贵的资料,也使得人们更加有信心去探索这个与地球有着密切联系的遥远星球。

科学家、摄影师JohnWilliamDraper拍摄的银版摄影片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月球照片。银版摄影法的优点在于影纹细腻、效果逼真、色调均匀、不易褪色。但是由于影像是在一层薄银上形成的,比较容易受损,所以现存的早期银版照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

此后,随着科技与摄影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能够捕捉更为清晰、稳定的图像。从19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的“太空时代”,摄影融合了艺术和科学,改变了我们设想和理解宇宙的方式。

一千个艺术家能画出一千种月亮

月有阴晴圆缺。在想象的视阈里,艺术家们将月亮的不同面相和人类的多种情绪联系在一起,付诸画布上。

月亮在中国人心中向来都是美的。

清代画家陈枚创作的《月曼清游图》描绘的是宫廷嫔妃们一年12个月的深宫生活。其中《琼台赏月》描绘了中秋之夜,贵妇们聚集高台,吟诗赏月的情景。齐白石的《丹桂双兔》,画作中桂花用大写意完成,墨色酣畅,以浓墨绘出叶脉,金黄的桂花树下两只兔子悠然自得,其态可掬,相映成趣。丰子恺关于月亮的画作《月上柳梢头》《无言独上西楼月如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平淡中蕴藏真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自古有望月思乡的情思传统,但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把月球想象成一片未经开发的、光滑洁白的圣地,他们神话里的月亮女神中,无论是塞勒涅还是阿尔忒弥斯都是圣洁的女性形象。但他们无法解释月球上的斑点,直到1608年望远镜的发明,才让人类清楚地观测到了月球上的环形山和峡谷,1609年伽利略绘制了第一幅月球表面的图,这也是人类史上第一幅具象描绘月球的画作。

在日本浮世绘的众多绘画作品中,有着众多以月亮为主体的画作,这些月亮占据了画面中构图的绝大部分,以花草鸟兽作为修饰,突出月亮的明亮白静。

歌川广重的月亮是其中最为突出的,这些月亮不再单单是衬托气氛的挂件,反而成为了画面中最大最明亮的部分,巨大的圆月挂于空中,芦苇、秋花、山石、瀑布,都在月光的衬托下变得十分清晰,他用秀丽的笔致和极其和谐的色彩,表达出笼罩于月色之下的典雅而充满诗意的幽抑气氛。

在歌川广重之后,西方绘画世界逐渐被浮世绘的画风技巧所吸引,画家们争先恐后地汲取着歌川广重和葛饰北斋的画作技巧,这其中就包括印象派的代表画家梵高。

梵高画作里的月亮,似乎都是残缺的,《星月夜》中,深蓝色的天空里,星星回旋于夜空,金黄的弯月作为天空中最亮的物体散发着扭动的光芒,流动的星云照亮着沉寂的村庄,这轮弯月在这样的景色下,既代表着希望,也代表着孤独。

同样是印象派画家,亨利·卢梭笔下的月亮则有种超现实主义的色彩。《沉睡的吉普赛人》中,异国风情的吉普赛女音乐家抱着乐器熟睡在沙漠之中,一头狮子从她身边走过。而在画作的上半部分,寂静的夜空中只有一轮圆月,月亮上的阴影依稀可见,所有寂寥、空旷、安逸、平静等情绪都被这圆月所衬托得淋漓尽致。

古往今来的这些画家们对月亮的描绘,都仅仅是站在地球的角度,用和大多数人同样的视角观察和描绘着月亮。而有一位画家的视角,却格外与众不同。他叫作艾伦·比恩,在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四个月后,他也乘坐阿波罗12号登上月球,成为了第四位登上月球的人类。49岁时他从NASA退役,成为了一名职业画家,而他所创作的作品,主题几乎都是以登月和宇航员为主,拥有着非同寻常的亲身经历的他,也通过自己的画笔,展示出了不同视角的月球。

画家们对于月球各种形式的描绘,正如人类对于月球的探索一样,永不停息。月亮这个陪伴着人类数百万年的明灯,也会在每一个夜晚,继续激发着艺术家无限的幻想和灵感。

月亮大赏

电影史上也有不少以月球为题材的作品。其中,《月球旅行记》是一部拍摄于1902年的法国无声科幻电影,该影片被认为是科幻电影的开山之作。

影片中,一群天文学家搭乘子弹形的太空舱,由大炮将其射入太空。电影中的经典镜头——太空舱射中月球的眼睛,为最早的定格动画。

小时候看过一篇文章,说为了摆脱月球引力,俄罗斯科学家打算用1000颗核弹把月球炸掉。这样疯狂的想法,在电影《神偷奶爸》里,格鲁如愿以偿把月球缩小到能放进手里的大小。格鲁拿到月球以后,大海的潮水突然变成一潭死水。这一点确实如科学家所言,海浪、钱塘江大潮,这些现象都来自月球引力。

拍摄时间仅有33天的小成本制作电影《月球》则从月球开采基地工人山姆·贝尔意外发现一场阴谋展开。影片故事情节紧凑,同时具有科幻和悬疑多重看点。

科幻电影《登月第一人》由传记作品《第一人:尼尔·阿姆斯特朗的人生》改编而成。影片聚焦美国传奇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的生平,讲述他成为第一个踏上月球的宇航员所经历的磨砺。

从摄影、画作到电影,再到时尚单品,月亮的元素充斥在各个领域。也许是月亮的外表看起来实在太过冰冷、忧郁,人们忍不住想给这美丽事物增添一些生气和暖意。俄罗斯艺术家Leonid Tishkov的系列装置艺术PrivateMoon像一组视觉组诗,讲述了一个“遇见月亮并永远陪伴她”的故事。2018年7月,水立方曾展出直径10米的“大月亮”,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巨型月亮装置——月球博物馆(MuseumoftheMoon)。英国知名艺术家卢克杰拉姆(LukeJerram)采用源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探月工程的超珍贵清晰数据而专为水立方量身打造的,可谓纯正的“中国版超级月亮”。

从仰望到凝视,人类探索月球的步伐从未停歇。正如作家毛姆在书中写到:“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艺术家们将月亮作为时代证物、情感载体以及时间容器置于创作中,从而谱写出了不朽的艺术诗篇。

猜你喜欢

画作月球画家
到月球上“飙车”
月球上的另一个我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