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课程开发为桥梁,促教师成长和幼儿园文化建设

2019-09-12李丽丽

文教资料 2019年18期
关键词:教师成长课程开发文化建设

李丽丽

摘    要: 钟公庙中心幼儿园教育集团以课程开发为桥梁,通过开发“小钟娃社会体验课程”“四十七号大街”和“‘活博物馆”系列课程,有效凝聚教师的团队精神,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时,营造以园为家的温暖文化,提高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 幼儿教育    课程开发    教师成长    文化建设

幼儿园是幼儿成长的地方,一所有温度的幼儿园能为每个幼儿点燃生命火花,力图使儿童有朝气,教师有激情,园所有活力。钟公庙中心幼儿园教育集团秉承“办有温度的幼儿园,做有故事教育”的办园理念,通过蓄精、养气、凝神,用温暖彰显幼儿园鲜活的生命特征。

一、研发以幼儿为本的温暖课程

幼儿园课程的基础理念是树立以儿童为本的教育观,坚持儿童立场,关注儿童生活,重视儿童经验。基于此,课程开发者通过挖掘本土资源研发设计“小钟娃社会体验课程”,从游戏畅玩、生活浸润、基地体验、绘本悦享四大体系着手,让儿童在生活、游戏、体验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交往。

1.让儿童有滋有味地生活(三礼、六序、九事滋养儿童生活智慧)。

良好的生活态度能为儿童后续人生发展埋下温暖的因子。幼儿园的生活智慧体现在有仪式感的大事件、有秩序感的生活流程、有成长惊喜的成长节点。我们从幼儿的生活环境、大事件、成长的关键点入手,让幼儿“经三礼”享仪式洗礼,“遵六序”过有序生活,“历九事”而拔节成长,帮助儿童养成有序的生活态度,获得正确的待人处事方法,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追寻课程线索与幼儿生活中的大事件、生活序列及孩子的成长节点吻合,帮助儿童建立内在的秩序感;追寻课程文化线索与民族文化元素契合,唤醒幼儿内心深处的温暖与感动。如一月红红火火的年,和孩子一起逛庙会,让儿童浸润在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中,九月,蒙学启智,让儿童感受泱泱大国的博大历史渊源,我们期望通过生活中的小细节在儿童小小的心灵种下民族文化的种子。经三礼、遵六序、历九事,让幼儿在有秩序、有品质、有趣味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形成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

2.让儿童酣畅淋漓地玩耍——47号大街激发儿童游戏精神。

游戏是儿童最基本的活动,自由愉悦、体验创造、动态开放是儿童游戏的内在精神品质。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观把儿童发展视为周围多层次环境关系的复杂系统,他认为在微系统中活动、人际关系和角色之间是三位一体的关系。47号大街社会联动游戏就是统筹全园资源、突破人际交往固有范畴,以混龄游戏、角色扮演、职业体验等形式让儿童自由畅快地玩,并在玩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交往。

把社会搬进课堂。47号大街是縮小的生态社区,这里有电影院、超市、美食店、花店等近20家商铺。孩子们在这里就是社会小公民,可以购买到真实的爆米花看一场真实的电影;可以辛勤地劳动赚取森林币;可以三五成群拉上朋友开开心心地逛逛街;也会面临真实问题需要商量解决……这个小社会通过真实的材料、真实的角色、真实的问题营造了一个助推儿童成长的大磁场。

把游戏交给了儿童。47号大街社会联动游戏以儿童为中心,从游戏的设置、开展、调整,始终把权利交到孩子的手上,实现“儿童本位”的游戏观,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儿童。

3.让儿童迸发学习的力量——“活”博物馆触发儿童深度学习。

“活”博物馆就是通过梳理盘活适合儿童体验的博物馆、民俗馆、展示馆等,让儿童深入体验。我们试图将儿童的学习置身于真实生活中,提供各种社会基地,让儿童带着真实问题实地探究。只有依靠对问题本身探究的内在兴趣维持地学习,才能产生一种长期的、全身心的学习力。

基于真实问题的职业体验。带领孩子走向社会,带入真实的职业场景中,观察、访问、体验各个行业的工作,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体验过程中发展处事能力、交往能力、应变能力等。

基于真实情境的劳动体验。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儿童的学习行为。如:小二班养了一只小羊,有一次有个小朋友过生日,孩子们马上想起:小羊什么时候过生日呢?它过生日时喜欢什么礼物呢?孩子们开始讨论,凭着自我认识和了解,积极地用自己稚嫩的方法给小羊准备萝卜蛋糕,并用涂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愿。支持并积极回应儿童真实生活情境中的探索,激发儿童学习。

基于传统民俗的文化体验。通过对民间艺人的访问、民间艺术的追寻、民间工艺的学习,结合节日、实践活动,利用民俗文化的精髓促进儿童主动学习。

二、铸造以情优教的温暖团队

教师是温暖教育的传播者。马斯洛需求理论指出:归属感、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是人的高阶需求。幼儿园通过双轨导师制、抱团研训式、特长工作室从个人需求与集体归属统一性、专业与实践的提升、内心情感与外界互动获得温暖情感体验,从而培养有职业志气、专业底气、教育才气的温暖团队。

1.以抱团研修式培育职业志气。

职业志气指对幼教事业的一种认同感,是当个体的目标与集体需求吻合时产生的一种归属感。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国外有关研究表明,6人—7人小团队是工作效率最高的。因此,我园对教师进行调研访谈,按教师的发展意愿与特长,组建新教师联盟、五人组研修团队、骨干研修团队,通过小团队组合,一方面能高效完成研修任务,另一方面能迅速听取教师的发展需求做出快速调整,使教师在短期内获得工作成就感,并形成一种集体认同感与归属感。

2.以双轨导师制提升专业底气。

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推进,幼儿园课堂从教师中心向儿童中心发生转变,教师从“教养员”转变为“专业人员”“研究者”。如何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性,是幼儿园面临的首要问题。我园尝试建立“专业导师”+“草根师傅”的双轨引领模式。一方面通过聘请大学院校的教授入驻幼儿园成立工作室,针对教师面临的课程执行、教学组织、幼儿观察等专业问题进行现场诊断,给予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另一方面则在幼儿园成立骨干引领团队,成为“草根师傅”,为新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解答教育教学问题做好示范引领。“专业导师”高位解决教师发展导向与共性问题。而“草根师傅”则贴身解决新教师发展的日常问题,促进新教师实操能力提高。双管齐下,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全面提升。

3.以特长工作室激发教育才气。

幼儿园教师团队是非常有活力的队伍,教师们多才多艺又独具个性。如何发挥个人的优势,实现1+1大于2的团队效益呢?我园通过建立特长工作室,助推教师的优势发展。如:“90后”的黄老师是幼儿园唯一的男教师,进入幼儿园才一年时间,他是电脑神抄手,课件、PPT手到擒来,于是幼儿园就支持他成立信息技术工作室,由他负责组织培训老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技能。幼儿园定期为他提供资金,让其进一步进修提升。通过调查与梳理,幼儿园共成立十多项特长工作室。特长工作室不仅让有一技之长的老师发挥优势,而且能与大家分享过程中聚合成团队的优势。

三、营造以园为家的温暖文化

激励每一个人是幼儿园治理的核心。一个园所的精神气体现在“人人都是管理者”的一股活力。我们认为过于严苛的层级区分与制度管理容易约束人的发展,管理更像是唤醒活力的过程。

1.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随着机构的扩大,人员的增加,原有的组织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在的形势,那么集团化管理是否就是加强层级管理呢?由硅谷悄然兴起的“合弄制”管理模式被认为是一种“无领导管理方式”,它将公司组织架构去中心化,将由人定义工作角色转变为围绕工作定义,并且经常更新。因此,我园对组织架构重新进行了梳理,从以某人为中心转换为围绕某一类事的工作为中心。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为出发点,梳理基础职能部门、招标项目部门、拓展创意部三大中心。基础职能部为课程开发部、行政服务部、党工团监管部,分别行使教学与策划、教育服务及监督激励职能。突出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的专业地位,以及其他部门服务及监督的辅助位置。“招标项目部”实现个性化管理,根据每年教职工的优势申报与关键目标招标设立的项目组。“拓展创意部”为挖掘创意随时可设的组织,旨在保持集团活力与开放。

2.筹:让个人优点聚合成园所优势。

幼儿园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推行“如家”管理,就是幼儿园每个人的优势都能被关注,每个人的发展都能获得支持,幼儿园在众人优势的集合下实现最大的集成效益。通过圆桌会议、幼儿议事会等途径,听取教师、幼儿的意见,挖掘每个人的优势,并为他们的发展搭建平台。

实施领头人制度,发挥“家人”管理能力。领头人制度就是在项目招标部制度基础上推出的负责人制度。每个月对工作进行梳理,确定项目负责人,领头人在接受任务后,组照召开解读分解任务目标,监督落实工作,并在完成工作后组织反思总结。如:九月园本课程书籍的编辑出版项目由课程组接收负责,课程组傅老师就成了九月的领头人,她召开了有关的筹备会,联系宣传、信息、后勤等所有组别围绕出书的事出谋划策,最后圆满完成书稿进行该项目的总结与经验提炼。

3.活:始终保持开放与吸纳。

要让一个组织始终保持活力、温暖、有生命力,就要保持管理的开放与吸纳,永远保持新鲜的“血液”。集团采用“经纬编织法”实现活力管理:就是发挥长板优势,把优势做到极致;关注短板,规避风险提高质量。亮点推进会:通过每个月部门的“5分钟亮点分享”、员工谏言的“金点子奖项”、家长的“表扬信箱”、年度“十大杰出工作者”推选等平台,收集幼儿园的亮點,并进行推广与分享,使幼儿园工作优者更优。一键触发式管理:要求幼儿园的每个岗位都能保持自省模式,当事情发生时,能一键触发相关人员动作、反思、调整、与他人联系等连锁行为,促使管理优化。如:在教室因食物引起的过敏现象,班主任、医生、食堂、保育人员第一时间进行自我检查,相互联系,并在三天内迅速形成“过敏儿童管理流程”。一键触发式管理考验的是家人式的高度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虞永平.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丁念金.课程内涵之探讨[J].全球教育展望,2012(05).

[3]张娜,陈佑清.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06).

猜你喜欢

教师成长课程开发文化建设
课堂的点滴,用心呵护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