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堤萦水忆南丰

2019-09-12李宗健

当代小说 2019年6期
关键词:曾巩大明湖百花

李宗健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中压轴之人就是曾巩(南丰先生)。在掷地有声的八个名字里,曾巩属于唐诗宋词以外的文章大家,但是知道的人并不多,甚至孩子们背诵唐宋八大家的姓名时,抓耳挠腮想不起来的往往就是曾巩。可是在济南,曾巩的名字却路人皆知,他曾经作为济南的市长,留下政绩颇多,并且兴修水利除暴安良,在大明湖内修了百花堤,建了北渚亭,写下了《齐州二堂记》等不朽的名作。

曾巩在哪里?我虔诚地在唐宋典籍里寻找这个江西人:名巩,字子固的宋朝老先生,既是官员又是行文高手,在两宋几百年间,他就是古体散文的一个标杆,还没有哪个后世的权威敢贸然用别人来替代他的位置。

景佑三年,即一零三六年,曾巩踏着坚毅的脚步带着青春和梦想,怀揣满腹的经纶从老家南丰奔赴汴京赶考,却不曾想铩羽而归,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挫折,不过恰恰是这次赶考,让他与日后一个伟大的政治人物结为挚友,此人就是江西老乡王安石。那年,曾巩十八岁,王安石十六岁,可以想象出两个初出茅庐、激扬文字的年轻人一见如故的那种冲动和憧憬。时光悄悄地又度过了五年,曾巩入太学院进修,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师长出现了,同样是江西老乡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到他的文章甚为惊讶,感叹道:“过吾门百千人,独余得生为喜。”

从此,曾巩及铁哥们王安石、恩师欧阳修三位江西籍的大家与四川眉山三苏平分了宋朝珠玑文章的天下。曾巩的散文在当时可谓是备受推崇,梅尧臣、苏东坡、苏辙、秦观一大批文章好手,都羡慕曾巩文道并重的风范,并对他醇厚峻洁之风的手法遥以景仰。

熙宁四年,即一零七一年,曾巩上任齐州(济南),在济南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依法施政,关爱民生,任职期间正值王安石变法进入高潮,与此相呼应,他在济南积极而稳妥地推行新法,加强城市建设与治安管理,使济南出现了“仓廪实、里闾安”的一派和谐景象。并建北水门、百花堤、泺源堂、百花台等名胜,润泽一方水土,造福齐州百姓。离任时济南百姓遮桥闭路竭力挽留,他只好装扮乡民星夜离行。王安石曾誉之:“曾子文章世无有,水中江汉星之斗”。济南文学泰斗徐北文先生说:“济南自建城至解放,知州、太守、市长千余,政绩最佳者属子固也。”故济南人在大明湖畔建南丰祠以示纪念和追忆大师的风范。曾巩的诗歌有四百余首留存至今,在齐州为官时更是他诗歌创作的繁荣期,两年中写下七十余首诗。钱钟书先生说过一句很实在的话:“他的诗远比苏洵、苏辙父子的诗好,七言绝句更有王安石的风致。”不错,我就特别喜欢他的那首《西楼》: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读诗如睹人,可见曾巩性格的沉稳,他力求上进,改革变法的精神跃然纸上。

济南城地势南高北低,过去南部山区和城内泉群的水毫无节制地宣泄城北,北门内外常遭水患。曾巩据实考察,在北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包括修筑堤堰、疏浚水道、开挖新渠、修建水闸等,其中的核心就是北水门工程。宋熙宁五年,曾巩指挥建筑队伍构筑这处水闸,水闸两边用石头垒砌,再用坚木做成闸门,闸门可“视水之高下而闭纵之”,因势利导调节泄水流量。这样就使济南城内的大明湖成了一个天然水库,城北平原不仅可以免受水患,而且可以适时灌溉。曾巩怀着成功喜悦,在《齐州北水门记》中写道:“外内之水禁障宜通,皆处其节,人无后虞。”可见,北水门的修建不仅解决了济南的一时之急,而且造福后代久远。

曾巩在对大明湖进行整治时还修筑了一条贯穿湖区南北的“百花堤”。当年,大明湖南门牌坊以南有一大片水塘,人们叫它“百花洲”,这一带花木扶疏,小桥流水,是“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风景绝胜之地,古人有“百花洲畔结茅宇”、“暮听窗外明湖雨”的诗句。曾巩所修百花堤位于大明湖东部,修成之后,大堤将大明湖分成“西湖”与“东湖”,大堤成了人们从南岸登临北岸北渚亭的路径,常在百花堤上行走的人们亲切地称此堤为“曾堤”。

曾巩在济南的时日是忙碌而欢愉的。可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也有让他难以忍受的事情,那就是夏季酷热难熬。济南的气候,一到夏季,往往闷热如蒸。好在此地泉多水丰,为祛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特别是大明湖,水域广阔、岸柳茂密,更是夏季纳凉的天然好地方。于是,夏季热浪袭来时,曾巩就喜欢到大明湖去納凉避暑。如他在《西湖》诗中就有“左符千里走东方,喜有西湖六月凉”、“一川风露荷花晓,六月蓬瀛燕坐凉”等句子。

想象中曾巩从百花洲离船登百花堤,沿堤一路来到北岸登临北渚亭,写下了长诗《百花堤》:“如玉水中沙,谁为北湖路。久翳荒草根,未承青霞步。我为发其枉,锈营极幽趣。发直而砥平,骅骝可驰骛。周以百花林,繁香泫清露。间以绿杨阴,芳风转朝暮……”从诗里可以读出,先前的百花堤一带是被荒草淹没的水地,经曾巩的整治,这里“笔直平坦,可驰骏马,两边植花草,间以绿柳,清露芳风,怡情兴怀”。所以,曾巩骑着骏马,欣赏着湖光山色,喜悦的心情让他留下了“何须辛苦求人外,自有仙乡在水乡”的诗句。

如今大明湖十六景之一的曾堤萦水,不断拍打着“暮听窗外明湖雨”的优美意境,不断诉说着曾巩当年的故事。如今的曾堤是大明湖一条南北游览主线。它由四座景观桥连接起来,自北向南依次为南丰桥、竹韵桥、凝雪桥、百花桥。漫步于青石板铺就的曾堤上,一路桥涵萦水,荷香柳绿,移步换景,令人目不暇接。这一处处景观层次丰富,环境幽静,构成了一幅美丽和谐的“水浪萦堤”的景观图。沿曾堤走到南头,站在百花桥上西望,湖水迂回曲折,迤逦伸展,芙蓉桥、秋柳桥、水西桥等七座石桥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构成了曾巩诗句中“七桥风月”的景致。

曾巩任职济南以短短两年的政绩,充分验证了“政声在民间”这句名言。政声,就是人们对官员为政的评价。由于所处角度不同,尤其是离任后的口碑,才是对一个人的真正评价,其上级、下级、老百姓以及自身往往不尽相同,有的还可能大相径庭,而在位与不在位、生前与身后的差别则可能更大了。政声只在人去后,就是说为官者卸任离职之后有好“政声”,才是“真的好官”。最接近于真实、准确的“政声”只能来自“民意”。“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官员政绩之盈虚、政声之高下,惟有民众的评价最真实、最公正。离任后如果还能听到人们的赞誉,那才是最难能可贵的。事实上,古往今来,真正为民谋福祉的官员离任或去世后,都留下了经年、经代乃至百年、千年的传颂如曾巩者。曾巩的为人正直求实。欧阳修是其恩师,但他在学术上决不苟且,指出欧所编《新唐书》记载李白的失实。王安石是其好友,曾巩是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但他也会指出王安石政策上的失误。在上任齐州时给皇上的《谢到任表》中,他直率地表白自己“不知苟曲以取容,但信朴愚而自守”的性格,实际在为自己日后大刀阔斧地治理齐州可能引起的非议及风波做辩解的铺垫。他的处事是极为精细的,透出“柔中寓刚”的个性。

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即一零八三年,曾巩大师以六十五年的生命长度在异乡南京因病与世长辞,后人对曾巩叹曰:“自孟轲氏(孟子)以后,未有臻斯盛者也。”曾巩为济南留下的七十余篇好诗佳文,极大的丰富了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让大明湖、趵突泉等名胜更加蕴藉深厚,耐读耐品。他的功业与诗文渗入了济南的血脉里,成为这座名城的一部分。我想,功德之盛与文采之美也许是济南人特别喜欢曾巩的原因吧!别忘了,当我们这个城市的躯体追溯到宋朝的时候,有一个果敢直率的男人,在此处完成了与天斗、与地斗的光辉历史,他是江西人的骄傲,他满怀着人们的疾苦,若要找寻他,请到千千万万的布衣中去,在那里可以收捡他遗留给我们的散碎记忆,块块都是沉甸甸的口碑和政声。

读懂一个人很难,但至少曾巩先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愿意读的人。

猜你喜欢

曾巩大明湖百花
橘子花
百花绽放
大明湖这里的故事最济南
曾巩生平
春来了
四月,是你的谎言
曾巩猜字
美丽的大明湖
大明湖奇遇记
大明湖旅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