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立意的命题导向分析及其教学备考启示

2019-09-10戚明军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24期
关键词:高考试题核心素养

戚明军

摘要:基于对高考试题命题立意的深入分析与研究,评析高考试题,透视核心素养考查要求,从坚持将核心素养培育落实到常规教学和备考中去、加强原创试题的命制和训练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为高中历史教学与备考助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考试题 命题立意 备考启示

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42题(以下简称第42题)呈现如下: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此题甫一亮相,便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赞誉。命题选材匠心独具,设问虽未脱常规,但亦不落窠臼。纵观材料选择与命题设问的有机结合,不难看出核心素养立意的命题导向。

一、试题简要评析

(一)材料出处是“钱穆《国史大纲》(1940)”,尤其是“1940”给考生指出了该书出版年份是1940年,此时恰逢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时期,时空定位已明朗,给考生揣度作者撰写此书的特殊用意以明确的导向,也给考生结合时代背景来评析材料中的相应观点提供了有效铺垫。就取材而言,材料出自著名史学家钱穆的代表作,实属上乘,且命题者未对材料做任何人为的加工、裁剪,属于原生态史料,增加了材料的信度和问题考查的效度。

(二)考生从材料中可以读出,作者之本意在于教导我辈应该读史知史,但评价历史上的人和事,应当立足那时那地(“历史意见”——钱穆语),不应完全以时代意见来评价过去的人和事,苛责前人。应当遵循唯物史观的评价标准,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来评价历史事物,即是对考生唯物史观的考查或者是方法论的引导。

由此可见,命题侧重于对学科思维和方法的引领,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历史,关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培养人文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远大志向。

(三)综合材料可知,作者意在引导时人及后辈树立使命意识、提升责任担当、认同国家民族,特别是在全民族抗战的特殊历史岁月,这样的言论更有着非凡的意义和极大的时代感召力,今天读来仍有助于培养考生的家国情怀。

(四)依据设问“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可知,答题必须就材料整体或者就材料中的某一观点进行评析,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在归纳、概括材料观点的基础上,寻找可信史料作为佐证,言之有据、言之有物,这也符合答题要求中指出的“持论有据,论证充分”,只有这样方能评析得当、以理服人,这就考查了考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同时,本题关注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凸显了对归纳概括、分析论证等学科必备能力的考查。

(五)评析的结果是必须要“得出结论”,这就要求考生根据自己归纳、概括的观点,在寻找可信史料、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相应结论,侧重于对考生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

本题的命题立意和考查目标给中学师生的教学与备考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导向,即教学应该立足主干知识的讲授、核心概念的解释、基于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论证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必备素养。教师应当向学生传授准确无误的基本史实、训练学生基本的学科思维与方法、提升学科核心素养,这样才能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教学备考启示

(一)精研高考真题,为教学和备考助力

高考真题无疑是高考如何考最权威的说明,精研高考真题,有利于把脉高考,了解高考如何考,才能更有效地推进课堂教学和实现精准备考。

第42题的命制与考查将高中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主干知识、学科素养的考查融于一题。因此,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试題命制与训练都必须以培育、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为方向,教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以能力、素养为导向来设计教学和命制试题,才能更有助于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考考查要求,而学生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通过教师的教和自己的学,来习得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以契合培养目标和考查要求。

此类开放性试题比较全面地考查了考生的必备能力和素养,体现了此类题型考查的巨大张力和效益。加强对此类试题的研读,探索命题规律和考查方向,有助于一线师生把脉新课改、把脉新高考,真正起到助力教学和备考的作用。基于对高考真题的深度分析,教师应该在完成常规教学的同时,倾力打造高质量的原创试题,供学生备考训练以提高备考效果。

(二)坚持在常规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要在常规教学和高考备考中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指南,进行教学设计和备考安排,确保教学和备考的方向正确。

我在执教必修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时,设计了如下拓展问题:基于对历史教训的反思,关于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机制的建立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基本形成共识,而且世界各国经济贸易交流的实践表明,和则两利,斗则两伤。那么,你如何看待当前美国发起的中美之间的贸易战?

此拓展问题以当前中美贸易战的热点话题切入,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现实问题有机结合,学以致用,有利于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和素养。

教学中富有张力的问题设计,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特别是用这种将现实与历史相结合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争相表达自己的见解,形成思维的碰撞,升华自己的思考,实现学史明理的目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思考,以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为问题设计切入点,通过巧妙问题设计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锻炼能力,提升素养,以达成历史学科教学和育人目标。

(三)加强原创试题的命制和训练

试题命制可参考如下视角。

1.材料的选择与处理。选取与学生已有知识有一定关联度的代表性材料,如学者的专著、论文、其他史籍等。在材料的使用上首先要关注材料的阅读难度,不宜过难,使用原生态材料为上,但是必要情况下可对材料进行适度的加工,降低阅读难度、减少理解障碍,使得对材料的理解具有普适性。

2.问题的设计与打磨。根据对高考试题命题导向的分析,预设考查方向,设计问题多角度考查知识内容、能力目标、素养要求、学科思维方法等,问题设计出来以后要反复打磨、推敲、斟酌,特别是要注意设计考查的梯度,要由易到难,既要关注全部学生,又要把握考查的区分度,体现考试的检测性功能、评价性功能和选拔性功能的有机结合。

3.同行把关与交流。试题命制好以后,一定要邀请同行把关,帮忙仔细审查,最好能找人试做试题并反馈看法,就各自的想法进行深度交流,为进一步提升试题的质量提供有效建议。

4.参考答案的制定。答案設计应坚持视野开阔、布点全面、表述精练等原则,辅以原则性与弹性的有机结合,表述上不宜过于呆板、生硬,答案设计要体现出一定的思维张力。既给教师参考阅卷以相对自由的空间和弹性,也给学生自我校对和反思提供有益的导向,不至于束缚思维,压制思考的空间。如下面的题目:

材料

中国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对此国内外学术界提出了不同看法,大致可归纳为两种基本观点。

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认为被延误主要是由于外来西方资本主义渗透和帝国主义侵略。“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基本分析框架。国内采用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史框架,基本取向与外因论大致相同。

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认为被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中国传统文明落后性、制度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停滞性等自身弱点。“传统—现代化”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

——摘编自《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可选取材料中的一种观点或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论据翔实,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材料列举了关于中国现代化被延误的两种基本观点,要求考生选取其中一种观点或者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根据材料蕴含的时空定位,考生可以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作答。

本题是仿照第42题的命题思路进行命制的,旨在综合考查学生的学科思维、必备能力和学科素养,以期对学生的学科能力、核心素养培育和解题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的帮助。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高考试题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及相关试题的归类分析
巧用高考试题,让高三哲学复习课堂灵动起来
利用高考试题,提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能效比”
浅析高考试题中的差异充气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