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说话”的环境

2019-09-10李海涛

教育家 2019年27期
关键词:多元性创设环境

李海涛

学前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幼儿园环境的打造与实践探索。让幼儿参与园区环境的创设,一方面可以促进其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让幼儿树立主人翁意识。我们在推进课程游戏化的同时,不得不考虑环境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幼儿每天浸润在某种环境中学习成长,环境创设的意义就体现在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

是不是只有高端的环创材料才能够满足教师和幼儿的需求?如何帮助教师更新原有的认知结构,更为主动地去践行环创新理念?怎样开展班级环创才能使幼儿教育更加有效?当这些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从以下两个层面加以思考。

环境的多元性

学前幼儿需要科学性、多元性的环境,这样的环境以更多适宜的刺激来促进幼儿的成长。

色彩的多元性。孩子看到某一特定颜色时,就会联想与该颜色相关的事物,形成一种心理体验,进而诱发情绪产生。比如,绿色代表安全与和平,给人以舒适的感觉;红色代表熱情和奔放,给人以力量和幸福的感觉。

因此,幼儿园在环创的色彩应用上要具备科学性、多元性,避免色彩单一的同时,运用更多的色彩学知识进行环创,比如:安静的阅读区需要以绿色、蓝色等冷色系做主色,表演区就配以红色等暖色调。

材质的多元性。幼儿阶段感知觉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幼儿园在环创过程中应注意运用多种材质,对幼儿感知觉进行培养与训练。比如:让幼儿感知软硬、冷热、固型与变型等不同,对于玻璃、瓷器等易碎物品的认知也可以让孩子学会爱护和珍惜物品。

文化的多元性。地域文化的不同使每个园所都有各自的特点,如有的幼儿园结合地方文化特点,以“陶泥”制作为本园文化;有的幼儿园因为地处革命老区,以“红色基因”文化为本园文化,让不同文化特征在环境创设中得以体现,给孩子更为切实的教育感受。

同时,结合开放的环境理念,园所可以融入世界多元文化的要素,将这些要素带入幼儿园环境创设中,从而增加幼儿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知。

环境的丰富性

如果孩子自身没有主动参与的热情,我们如何创设让孩子喜欢的环境呢?这里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把环境交给孩子”。

成品与半成品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儿童与环境动态的和持续的相互作用的结果。面对材料选择时,幼儿总会倾向于直观、生动、活泼的材料。通过对环境材料成品的观察,可以引导幼儿对半成品进行加工制作,同时将半成品的制作过程进行展示。每个幼儿的发展不同,构思不同,反馈出的心理表征也不同。

增加环境的趣味性。枯燥的环境无法激发孩子的兴趣,我们总是说“给孩子一个有趣的童年”,一个本真的童年是美好的,孩子的童年就该有欢笑、有嬉笑、有打闹。我们可以让他们去和泥巴、打水靶、荡秋千、捉泥鳅……

开展不同教育主题活动。幼儿的学习生活离不开环境,因此我们经常提到“浸润式”教育。我们需要让环境说话,让环境助教,所以幼儿园环境创设不能脱离教育的主题。比如,幼儿园开展“寻找春天”的主题教育活动,就可以增加“气温变化”“着装变化”“节气变化”等环境创设材料。

环境创设的目标是促进幼儿成长,目的就是让环境为教育服务,体现教育性,而不是创设一个毫无生气的“闷环境”。

猜你喜欢

多元性创设环境
创设未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环境清洁工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从大卫·贝利的时尚摄影看摄影艺术的多元性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学生个性化学习
略论中学历史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坚持“四性”,提高口语交际训练的实效
漫观环境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