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需求角度的社会心理分析

2019-09-10汪心愿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26期
关键词:社会心理需求

汪心愿

摘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科学。每个人的心理本是独立的,但是由于人处在社会中,具有社会属性,因此,一个人的心理与社会因素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社会心理学也应运而生,它研究个体和群体在个体水平和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及变化的规律。需求是人类心理的一部分。为了维持和发展自身所处的社会工作关系或生活条件,人常常会产生不同层次的需求,而需求往往会影响人的思想,驱动人的行为。本文将从需求角度出发,对人的社会心理做一个简要分析。

关键词:需求;社会心理;需求层次论

需求,是指系统必须符合的条件或具备的功能。关于人的需求及由需求出发而产生的思想与行为趋势,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他的《动机与人格》当中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马斯洛根据自身的观察与研究总结,将人类需求金字塔般地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现的需求。其中,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人总是在低级别的需求满足了的情况下,才会去努力满足更高级别的需求。本篇文章,希望能在结合当前中国的社会条件下,简单谈一谈需求的变化对于个人心理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工作环境的影响。

生理需求,最直观的表现是温饱。由于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整体,生活水平都在不断提高,各个行业都很难再有吃不饱或穿不暖的情况出现(在此基础上的提高暂且不谈),政府对于各行业工资的相关法律政策也都根据社会基本情况,做出了要求。因此,人们的生理需求,基本都可得到满足。这样,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

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眼前的危机和未来的风险,是制约安全需求得到满足的最主要因素,即在自身生理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时,这种情形是否能够维持;维持这种情形的同时,自身的其他权利是否会被侵犯。当前社会基本稳定,绝大多数人都可满足这项需求。但因为国家各项法规总存在着不完善性,监管方面也很难面面俱到,因此压榨员工或者过度消耗劳动力的情况也会出现,而员工出于对工资或者是这份岗位的需求,不得不忍受这种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人身权利很难得到保证。

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整体层面上对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满足进行了一定的保障,除了上文提到的与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整体道德约束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国家的福利政策,例如“合作医疗”、“低保政策”、“残疾人保障”等,即使这种政策还有待改进或是完善,这些政策在工作能力极低甚至完全丧失、或者出于主客观原因暂时没能找到工作的人身上依然发挥了良好的效果,由于政府的稳定性,这些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基本可以得到满足,而作为回馈,社会的发展也能更加稳定。

而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与人的社会心理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归属与爱的需求即为社交需求,从名字即可见它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生活,会想要找到归属感、认同感,渴望被他人关爱。所以处于特定的环境时,会想要融入环境或者改变环境,使得自己在这个环境中更为舒适,从而寻求归属感;而在与人交往时,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在意社会舆论,从他人角度来揣摩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以得到周围人的认同与关爱。

尊重需要是人类的第四层次的需要,指能满足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及自己对自己认可的一切需要,如名誉、地位、尊严、自信、自尊、自豪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并认为他们有能力,能胜任工作。他们关心的是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当他们得到这些时,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同时就其内心因对自己价值的满足而充满自信。不能满足这类需求,就会使他们感到沮丧。如果别人给予的荣誉不是根据其真才实学,而是徒有虚名,也会对他们的心理构成威胁。

而自我实现需求,则指一个人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这种心理使人不断追求自身技能的提高、事业的成功。如有些人可能在原有的工作岗位中做得很好,但是觉得现有工作环境过于安逸,于是到更大的城市、发展潜力更大的工作单位去,希望能够使自己的价值得到更好地发挥,追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当一个人过分关注这种自我实现需求时,对于其他需求的要求可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降低。比如,工作过于专注而忽视与身边人的关系,这就是忽视了自身的社交需求;或是由于在大城市工作,对住房的要求被迫降低。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常被运用于企业管理中。事实上,将心理学运用到企业管理中,会使管理更加高效。不同的员工,工作时的主导需求不同,因此心理期望不同,相应地可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以生理需求为主导需求的员工,追求工资、健康的工作环境和各种福利。对于这种员工,应给予其更好的待遇,如奖金、保险、医疗及住房福利和更宽松的工作时间以作为激励。以安全需求为主导需求的员工,更看重职业保障,害怕出现意外事故。因此,在管理时应该更强调聘用保障、退休金和意外保险,给他们以安全感。社会需求强烈的员工,注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体的接纳与认同。因此,应从协谈制度、利润分配、团体活动计划、教育培训制度等方面入手,激励员工,使员工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追求自尊需求的员工,看重地位、名次、权利、责任,因此应采取更完善的人事考核与晋升制度、表彰选拔与进修制度及委员会参与制度,使他们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尊重与欣赏。而以自我实现为最终需求的员工,更喜欢能使自我价值得到充分实现的氛围,偏好有挑战性的工作。因此,应完善提案制度与人才培养制度,让这些员工更多地参与到公司决策与研究发展计划中。这种员工也往往更能够在企业中受到赏识与提拔。

宗教领域也有关于人的需求的理念。宗教中总是呼吁人们减少欲求,如佛家主张“戒贪嗔痴”,西方天主教将“贪婪”列入“七宗罪”中。这里要人们减少的欲求,不包括人们正常的需求,而是指贪欲——正常的需求自然是要尽力满足的,否则,不仅生活质量难以保障,在社会交往中也会难以找到认同感,从而逃避社会交往。贪欲过多的人,在社会中与人交往时,总是带着一颗猜忌、贪求之心,所以总是不快乐,很难感到满足。得到了一样东西,转而又想得到更多。若人们在满足自身生活所需或是自我实现所需之后便不再贪求他物,生活会简单许多,也会快乐许多。所谓知足常乐也。

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特定社会群体的关于需求的思想或行为会对社会其他群体产生影响。最初是人们有太多的欲望,对生活表示不满,甚至有些人因为追求欲望而失去本性与理智,做出违背道德与法律的行为,因此佛家提出“戒贪嗔痴”的理念,这一理念在佛教徒中传播,潜移默化地对他们产生影响,进而向社会大众传播。部分社会群体接受了这一理念之后,思想与行为都受到影响,减少自身欲求,为人不争,只求做好自己的事,追求最简单、最纯粹的快乐。

意由心起,相由心生。行由心始,事由心成。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人在社会中的心理与行为,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一个人或者社会群体。若个人及群体的需求能够对人的行为起到促进作用,则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和谐安定而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商学院)

猜你喜欢

社会心理需求
网络流行语“宝宝”的自称功能探析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基于云端的公共自行车管理系统的研究
从不同需求层面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贫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基于屌丝文化审视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
浅析大学生仇富现象
方言角色社会心理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