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2019-09-10张彩艳

世界家苑·学术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化建设校园文化

摘要:大学的文化建设重点是通过学校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共同价值理念的形成,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以学校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发扬、创造创新,为高校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在 不断地更新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另一面,深化校园内涵,绵延庚续优秀文化基因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使命,校园文化日复一日,润物无声,不断引导学生理解、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促成学生主体文化自 觉、文化自信。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功用;文化建设

1 大学文化的内涵

有人认为大学文化是学校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有人认为大学文化是教育关系和教学关系的观念形态的总和,也有人认为大学文化是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文化氛围和文化传统等等。中山大学的学者和管理者认为大学文化通常包括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和环境文化,并且大学文化分为外显层、中间层和核心层三个层次。外显层主要指对象化的物质形态以及外显的主体活动形式,如校园环境,建筑风格,教育设施,学生活动等; 中间层主要指学校的历史传统和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历史及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传承的思想观念、特征、管理制度和规范等;核心层主要指师生认可的价值观、群体目标、治学态度以及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活和行为方式,表现为学校的人际关系,风气、师生的审美情趣,道德操守和思维方式等。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进程中,是否具备先进的办学理念、完善的制度规范、鲜明的传统特色成为评价大学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内涵,也是建设现代大学的文化标准。

2 大学文化的功用

由于大学本身就是负有传承和创造人类文化职能的、具有强烈文化组织属性和特征的社会组织,因此,文化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身份,大学的恒久性就在于大学一直在以创造文化、 传播文化满足人们永恒的需要,并以文化影响和改造社会为己任。如果缺乏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支撑,大学就只有外壳而无灵魂。

大学文化有什么用?它使大学及其成员有历史感、使命感、责任感,它会告诉大学及其成员自己角色的意义及如何扮演好角色。

大学文化涵盖主要由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模式、道德情感等构成的精神文化、主要由大学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构成的制度文化、及主要由大学的物理空间、物质设施构成的环境文化之中。三者形成一个以精神文化為核心、制度文化居中,环境文化处外的,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共同对学校教育发生影响的文化同心圆。

首先,大学本身就是负有传承和创造人类文化职能的。具有强烈的文化组织属性和特征的社会组织。不否认大学还有一定的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尤其是当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后。但本质而言,大学体内流淌着的还是文化的血液。文化属性是大学的一个永恒的特征不变量,文化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身份,是大学的灵魂。离开文化,大学就不再有知识的属性,就无所谓教育的发生;离开文化,大学就不再思想的属性,也就没有有学术的生产;离开文化,大学就不再是大学。如果缺乏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支撑,大学就只有外壳而无灵魂。大学的恒久性就在于大学一直在以创造文化、传播文化满足着人们永恒的需要,并以文化影响和改造社会为已任。

其次,教育是最充分、最有效的培养人的力量,而大学内在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就是它文化的影响。感受过历史名校浓郁文化氛围影响的人无不赞同,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这些学校周围的文化生活和环境;这使我们获得一个结论:大学生是靠自己在所处的文化环境中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感悟中学到东西的,大学文化的价值就在于把具有强制性征的教育外化为虽带有教育意图但却以学生自我教育的形式完成的大学环境,从而达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不教之教”惠泽青年的教育效果;大学文化是一种以文化的形态或潜在的课程参与教育全过程的,花力最小、成效最好的非强制性教育手段。是通过教育环境的营造,以一种不知不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如沐春风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价值认同、行为养成的方式实现教育的目的并影响教育的。

再次,大学既是青年人追求真理的知识殿堂,又是年轻人涵养精神的文化教堂,大学不仅传播科学知识和真理,而且灌输文化精神和信仰。大学是理想主义的所在,大学的理想主义是一种与庸俗实用主义相区别的,坚持自己人类社会的道德良心、人类社会的文明希望、人类社会的科学脊梁的一种价 值追求和精神境界。如果说大学还具有区别于社会其它组织的特征,那么理想主义也是使大学与之不同的一个特征,理想主义使大学更像大学。

理想主义的本质就是崇真、向善、求美、社会担当,有理想主义的大学才愿、才会、才能自觉于崇真、向善、求美社会担当。在一个理想主义荡然无存的大学,其不会也不能培养出具有崇真、向善、求美、社会担当之理想主义的青年人才。

最后,当前大学的发展和完善关涉质量提高、制度创新和文化建设三大问题。其中,质量提高是大学办学治校的目标所在,制度创新是大学目标实现的法制保障,而文化建设则是大学质量提高和制度创新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

作为社会的文化中心,大学应当有文化自觉。有文化自觉的大学才能有道德自觉、学术自觉,有文化自觉的大学才能觉己而后觉他。

大学文化具有“此处无声听惊雷”的作用,它的影响是一种“不教之教”。有时让人如醍醐灌顶、惊醒顿悟,有时让你如春风化雨、沁人心脾。

老子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教育部在推动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特别强调: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首先要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修养,最重要是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

正是对环境创设在人才培养,尤其是在德育过程中之作用的不可替代性的认识,使我们必须把改善和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作为大学办学治校实践的基本理念。

什么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尤其是德育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起外律作用的教育达到自我教育-内律,即不教之教。大学文化有不教之教之功。

3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大学精神,在于文化;大学文化,重在建设。推进大学文化建设要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方面的建设入手。大学精神是广大师生在学校发展历程中积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与价值目标,是大学文化的精髓与灵魂。制度文化是学校师生的行为规范,是维系校园师生人际关系的纽带,是学校一切文化活动的准则。行为文化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实践与集中表现。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文化存在的物质载体。

3.1 讲好大学故事

关注学校的人、物、事,研究学校发展脉络、办学理念、大学文化特色、核心价值观和知名人物、重大事件等。组织校友采访团,专题采集知名校友口述资料,征集实物文献,及时整理出版。成立校史校情讲解团,通过精心策划校史馆参观项目和校园讲解项目,讲述校园历史、校园景观、学校发展、校园风貌和励志故事等。采用编撰学校文化系列丛书,拍摄校史纪录片、校园纪实片,演绎原创舞台剧,拍摄微电影、微视频等多种形式,声情并茂地讲述发生在学校的大小故事。

3.2 弘扬大学精神

通过梳理学校发展历史脉络,凝练学校精神,完善校史校情宣讲机制,传颂校徽、校训、校歌内涵,传承学校文化精神。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培育良好教风、学风,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文化育人,将独特的、得到师生广泛认同的学校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校师生基本行为规范和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学校和谐、健康发展。

3.3 传递文化力量

探索并践行现代大学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凝聚学校文化精髓,鼓励和倡导多元文化融合,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大学优秀文化成果,将创新精神贯穿于文化建设全过程,推动学校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开展优秀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开展形式丰富的各类中外师生文化交流项目,建立面向国际一流大学的优秀文化交流共享机制。

3.4 打造文化精品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格调高雅,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活动,坚持创新性、原创性和品牌化原则,为广大师生全方位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和空间,构建大学文化品牌体系,打造文化建设的新平台、新亮点,拥有系列文化精品活动,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全面推进重点项目的实施,广泛宣传,多角度立体传播,增强学校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提升学校知名度和软实力。

参考文献:

[1] 金玲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医学生成长的作用 ———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个案[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1).

作者简介:张彩艳,女,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人,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單位:包头医学院护理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建设校园文化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我区高校8项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获国家级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