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美学视阈下《瓦尔登湖》徐迟译本评介

2019-09-10周树霞

关键词:徐迟瓦尔登湖

周树霞

摘要:《瓦尔登湖》(Walden)是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经典文学作品,已经成为美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中国译者徐迟首先将其译入国内,译名为《瓦尔登湖》。此后不断出现译者和译本,《瓦尔登湖》一度重译,频繁出版。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出现了重译《瓦尔登湖》的热潮,这也引起了学术界和翻译界对《瓦尔登湖》汉译本的关注。通过将徐迟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美学新视角切入,对《瓦尔登湖》译文之美进行解构,分析其中作为变量的美学因子,以期为研究《瓦尔登湖》做出一点贡献。

关键词:《瓦尔登湖》;徐迟;翻译美学;审美解构

中图分类号: H 31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895X(2019)03-0230-05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019.03.006

On the Chinese Version of Wald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 Translation

—Exemplified by Xu Chi’s Translation

ZHOU Shuxi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

Walden is a masterpiece of Henry David Thoreau and it has become a classic in the American literature.Xu Chi is the first Chinese translator who translated Walden into Chinese Waerdeng Hu.Afterwards,new translators and translation emerge,new publications also take their presence.In the 21st century,the retranslation of Walden becomes exceedingly prevalent,which has attracted academia and translation circles’ attention.This treatise,based on the theory of aesthetic translation,approaches aesthetic elements in Walden and intends to add contributions to its research with dynamic and permanent aesthetic meanings,and the essence of research will attract more scholars’ attention.

Keywords:

Walden;Xu Chi;aesthetic translation;aesthetic deconstruction

一、研究背景

中国学者徐迟最早将《瓦尔登湖》[1]引入中国读者视野,之后人们对该书的关注也日滋月益,先是不同译本的不断涌现,然后是学者对《瓦尔登湖》译本的评述性文章亦纷至沓来。在国内,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评述性文章对《瓦尔登湖》译本进行评介,李毅的《对〈瓦尔登湖〉中译本的几点意见》[2]1984年发表在《外国语》(《上海外國语学院学报》)上,这是第一篇评介《瓦尔登湖》译本的文章。后续对《瓦尔登湖》译本的研究不断深入,内容详实丰富,这些研究影响广泛,不仅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注意,而且也受到了国外研究《瓦尔登湖》和梭罗的学者之关注。《瓦尔登湖》的各个中文译本,其中的译者风格、言语风格、句式结构、语意表达不尽相同,但是每个译本各有千秋,工力悉敌,堪称译作瑰宝。在如此多的译本中,徐迟的译本最先问世,其梦笔生花的散文风格、通俗易懂的措词表达、忠实原作的直译方法,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可以说,徐迟在译介《瓦尔登湖》时恰到好处地处理了原作、译作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既重现原作的美学价值,又让读者体会到其中的美学价值,此行此举,难能可贵,因此其译本历来被翻译界认为是研究《瓦尔登湖》的范本。《瓦尔登湖》译本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笔者通过查找各类文献,进行文献综述和分析,发现还有一些方面值得探究,例如从翻译美学、翻译生态学角度研究《瓦尔登湖》。因为这方面的评述性文章凤毛麟角,所以本文意欲从翻译美学角度探讨徐迟译本《瓦尔登湖》的美学价值,解析徐迟作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及他如何再次体现原作和译作的美学价值。从而发现,徐迟作为信息传播链条中的传播者和信息整理者,通过对信息的理解,对原作进行了美学机制上的沟通,解构了主体的活动和成果。这一对成果的解构,使得美学内涵传达的过程得以实现,其译作也被读者接受和解码。

二、理論来源

《瓦尔登湖》记录梭罗从1845年到1847年两年两个月独居瓦尔登湖畔身体力行的生活,他亲近自然,体验淳朴生活,体现了他的自然观和一定的哲学意义。此书崇尚简朴生活,倡导回归自然,表达梭罗热爱自然的情感。书中简朴的生活方式反映了原生态的生活理念,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意义,同样具有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毛荣贵教授将“翻译美学”做如下界定:“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和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3]方梦之则在其主编的《译学词典》中,厘定了翻译美学的概念,他谈到翻译学的美学起源,美学的基本原理,强调美学对翻译学的作用,分析了翻译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关系[4]296。傅仲选对翻译美学的研究,进一步阐释和分析翻译的审美主体(原文、译文)和审美客体(译者、编辑、读者),他认为在审美体制中译者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译者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审美客体[5]6,118。上述学者谈及翻译美学的概念和意义、美学的基本原理和美学的标准,分析翻译中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李智则梳理了翻译美学的发展历程,强调了翻译美学作为方法论的重要性,他认为,从美学视角研究翻译理论和实践,美学的视角日益重要,因此翻译美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重要性也无庸赘述。翻译美学最终发展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而在这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亦反映美学作为方法论的路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翻译美学不是翻译学和美学的结合或者这两个概念的简单叠加,而是从美学观的视角进行翻译学研究,指导和帮助翻译学研究。美学伊始时,不尽成熟,也没有完善的框架结构,之后不断完善和发展,最终发展为一个系统性的体系,这足以说明翻译美学的重要性,如图1所示[6]109111。

翻译美学亦即从美学视角出发,进行翻译探索和研究。由此可以看出,美学是研究翻译学的方法论,其根据话语的差异性,提出不同的审美标准,分析客体的构成和翻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能使审美再现。美学作为方法论,具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系统,因而具有美学性、系统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正因为具备这些属性,美学才能更好地指导翻译理论和实践。刘宓庆对翻译美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做出详细概述,他认为,翻译美学具备显著的综合性特征,因为它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翻译美学不仅注重实践经验,而且也重视理论研究;翻译美学不但需要传达感性经验,而且需要理性的归纳和提升。翻译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分支,科学性和系统性是其根本属性。从翻译出发,美学的双重内涵得到不同的体现,科学性是其基本机制,艺术性则是它的表现机制[7]127。因此,对翻译美学概念的界定,前辈们的观点不谋而合,基于他们的真知灼见,笔者认为翻译美学是从美学的视角进行翻译探讨和研究。纵观中国的翻译事业,翻译界众说纷纭的直译和意译、归化和异化、可译和不可译、丰厚翻译和瘦身翻译等等,就其实质而言,其实是一种关于翻译美学的讨论,旨在探讨翻译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笔者依据刘宓庆、章艳教授提出的审美解构理念,将徐迟译本作为定量,从措辞美、结构美、意境美和情感意蕴美几个角度切入,剖析、解构和领会其中的美学价值。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解构并不是历史性的活动,它关注语言机制和文本机制。解构也不是一种理论指导,对于翻译而言,解构本身涉及到特殊的领域[8]2。德里达提到的“解构”理念来源于海德格尔一书《存在与时间》中的“deconstruction”一词,其原来意思是分解、拆解和阐述,之后德里达在理解的基础上又补充了其他意思及其哲学意义。解构的思想一旦付诸翻译实践,其影响可窥一斑,同样也会赋予人启迪和灵感[9]。而审美解构,也可以称为审美扫描(aesthetic scanning,AS),旨在将文本的信息先进行扫描,然后从解构的思想出发,分析其中的美学内涵。通常情况下,这个过程包含以下10项基本任务:1)beauty in pronunciation(音美);2)beauty in words(措辞美);3)beauty in sentences(句式结构美);4)beauty in paragraphs(句段结构美);5)beauty in structures(篇章结构美);6)beauty in images(意象美);7)beauty in concepts(意境美);8)beauty in affections(意蕴美);9)beauty in writing styles(行文风格之美);10)beauty in artistic conception(整体气韵之美)。本文将依据审美解构的理念,分析《瓦尔登湖》译作中的美学内涵。

三、《瓦尔登湖》译作之美

(一)丹青妙笔的措辞——措辞美

徐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措辞切中肯綮,译文字字珠玑,文笔流畅,意蕴无穷。其译作《瓦尔登湖》,梦笔生花的行文风格,细致入微的景物描写,准确地传达梭罗所要表达的哲学意义和美学价值。

例1

For the first week,whenever I looked out on the pond it impressed me like a tarn high up on the side of a mountain,its bottom far above the surface of other lakes,and,as the sun arose,I saw it throwing off its nightly clothing of mist,and here and there,by degrees,its soft ripples or its smooth reflecting surface was revealed,while the mists,like ghosts,were stealthily withdrawing in every direction into the woods,as at the breaking up of some nocturnal conventicle[11]59.

译文

在第一个星期内,无论什么时候我凝望着湖水,湖给我的印象都好像山里的一泓龙潭,高高在山的一边,它的底还比别的湖沼的水平面高了不少,以至日出的时候,我看到它脱去了夜晚的雾衣,它轻柔的粼波,或它波平如镜的湖面,都渐渐地在这里那里呈现了,这时的雾,像幽灵偷偷地从每一个方向,退隐入深林中,又好像是一个夜间的秘密宗教集会散会了一样[1]75。

文中tarn,原指山中小湖,“a tarn high up…”译为“一泓龙潭”,措辞简明扼要,形象生动,给人以灵动之感;“throw off its nightly clothing of mist”,翻译为“脱去了夜晚的雾衣”,一个“脱”字赋予湖水人性特点,生动传情,使得原文意象亲近而活泼,更显生动形象;“smooth reflecting surface”,译为“波平如镜的湖面”,沁人心脾,十分和谐自然地寝馈于景物中。文段最后将雾的朦胧之美、漂泊不定之感表现出来,朦胧中只见斑斑点点,隐隐约约。原文是散文著作,传达梭罗的情感体验,朴实无华的话语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散文的语言清新美丽,活泼生动,富于诗意和韵律,如涓涓流水,情感丰富,其语言质朴纯净,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一般。徐迟的译文将散文所具有的形散神聚、意境深邃的特点展现在读者面前。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要非常熟悉原作及其作者,然后将其转换为他们(作者和译者)知晓的语义内涵。对于翻译者而言,在翻译宗教作品时,绝对忠实于原作是根本原则,而其他的领域,要关注目标读者[12]1617。从字里行间可窥,徐迟既尊重原作,又对读者负责。

(二)精巧雅致的布局——结构美

《瓦尔登湖》原作中的英文短句,结构整齐,韵律协调,徐迟在翻译时没有改变原来的结构,而是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所谓直译就是在目标语允许的条件下,既保留原作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习惯,又保留原作的形式和风格。因为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都是话语体系,二者存在共同之处,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不失为一种好的处理方法[13]5。对于直译的理解,Berman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直译就是“依恋原作”,依恋原作作者的思想表达,依恋原作字面意义、形式表达和结构安排[14]。以下将原文和译文进行对照分析其中的结构之美。

例2

It is no dream of mine,

To ornament a line;

I cannot come nearer to God and Heaven

Than I live to Walden even.

I am its stony shore,

And the breeze that passes o’er;

In the hollow of my hand

Are its water and its sand,

And its deepest resort

Lies high in my thought[11]137.

译文

这不是我的梦,

用于裝饰一行诗;

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

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

我是它的圆石岸,

飘拂而过的风;

在我掌握的一握,

是它的水,它的沙,

而它的最深邃僻隐处

高高躺在我的思想中[1]171。

该段译文结构整齐,工整对仗,讲究字面的整齐性和节奏感。原文是十句英文诗,译文亦是如此,译文保留原文格式,通过内容传情,这样的结构更能增加译文的深度和感染力,从而产生艺术效果和美学价值。原诗第三、四句中 heaven,even以ven为韵脚,译文第三、四句分别是ang,eng作为韵脚,使得原作和译作相得益彰,精彩纷呈。其中译文的第一、三、四、六、十句分别以eng,ang,eng,eng,ong为尾韵,堪称格调优美,韵律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之感应境而生。徐迟恰到好处地保持原作的结构美,尊重原作,保持结构的整齐和标点符号的一致性,直接传达梭罗的思想和情感。

(三)臻于化境的体验——意境美

《瓦尔登湖》是一部散文著作,文中不乏景物描写,其中有近景、远景、全景、动景、静景,每

一处情景,每一幅画面,构成绘声绘色的意境,给人最充分、最细致和最真实的体验。

例3

A lake is the landscape’s most beautiful and expressive feature.It is earth’s eye;looking into which the beholder measures the depth of his own nature.The fluviatile trees next the shore are the slender eyelashes which fringe it,and the wooded hills and cliffs around are its overhanging brows [11]132.

译文

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1]165。

美来自两方面。首先,艺术家创造美,他们仅仅是群体的一部分;其次,与此相反,是大多数普通人创造美。彰明显著的特点是,我们很容易在自然界发现美,例如夕阳、日出、森林、鸟鸣声和白雪皑皑的群山[15]261276。该译文将自然景物,湖之美描绘得栩栩如生,湖之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湖被赋予生命。其中,“姿容、眼睛、睫毛、眉毛”,描写湖之幽清明净,湖之波澜不惊,景之波光潋滟,呼之欲出,宛在眼前。与此同时,湖畔“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给人以无尽的想象,湖、群山和森林共构成一幅舒适和谐、温馨典雅的山水图,徜徉其中,心旷神怡。散文的意境深邃,作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是作者情感的真实表露,真正达到物我二者合二为一的境界。人们可以通过译文的字里行间,体会梭罗的物我统一的情感,感受梭罗本人的超验主义哲学观,从而领会更深刻的哲理。

(四)其味无穷的阐述——情感意蕴美

《瓦尔登湖》一书不仅富含景物描写、人物描写,还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义,给人启迪,发人深省。因此,这是一本闪烁着智慧的书,通过阅读,可以真正领悟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哲学内涵。

例4

However mean your life is,meet it and live it;do not shun it and call it hard names.It is not so sad as you are.It looks poorest when you are richest.The faultfinder will find faults even in paradise.Love your life,poor as it is [11]230.

译文

不论你的生命如何卑贱,你要面对它,生活它;不要躲避它,更别用恶言咒骂它。它不像你那样坏。你最富的时候,倒是最穷。爱找缺点的人就是到天堂里也找得到缺点。尽管贫穷,你要爱你的生活[1]287。

短短几句译文,言近旨远,恰到好处地道出了人生真谛。梭罗在此倡导大家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不论贵贱与否。他建议人们要勇敢地面对生命,生命无贵贱,要热爱生活,找到人生的真谛。梭罗在他的书中很多处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人际交往阐述人生哲学观。他自己身体力行的超验主义哲学观、生态观和自然观就可以揭示人生的真谛,当这些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心领神会,心照不宣。徐迟本人的生活阅历和亲临瓦尔登湖畔的经验,让他能够真正感同身受。因此《瓦尔登湖》译本要言不烦,妙理昭彰,确实让人受益匪浅,其中蕴涵的深刻人生哲理以及梭罗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甚巨。

以上是对措辞、结构、意境以及情感意蕴审美的解构分析,解构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实现翻译价值的途径。解构,在语言机制中产生的影响不可小觑,因此对翻译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16]。不管是在文学领域,抑或是翻译学和语言学领域,对文本进行解构、解读和分析都会赋予文本本身语言机制的意义。译者对解构思想的敏锐洞察和领悟,会帮助他们窥察语言内部的结构,剖析其中的美学价值和内涵,这是理解语言机制不可或缺的认知和感悟[17]xii。因此,译者在解构、阐述和分析文本时,对语言内部机制要有认知、感悟和理解,这将有助于他们深入剖析语言机制的美学内涵。与此同时,译者在剖析文本时,一方面要对原作负责,尊重原作的行文风格和语义内涵,保持原作的原汁原味和美学涵韵;另一方面又要对目标语读者负责,应该让异域读者知晓原作的美学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理解原作的作者和传达原作意蕴的翻译过程,同时又包含关心读者理解的反馈过程,时刻考虑读者意识,如图2所示[6]120。

所以说,译者在翻译的整个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作者的创作经过译者的理解和传达,从而使得美学价值再次得以体现。译者作为信息处理的加工者与媒介者,经过一系列的翻译活动,最终让译作被读者接受,从而实现作者、译者和读者在空间结构中的动态平衡。

四、结论

翻译促进不同文化在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交流和传播,其深远的影响众目昭彰。在学术研究领域中,异国新的学术理论、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通过翻译传达到异域文化中,在此过程中,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与此同时,外国文化不断向中国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源源不断的活水使得中国文化一派繁荣,欣欣向上,所以说翻译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瓦尔登湖》一书蕴涵梭罗独特的自然观、生态观、哲学思想、超验主義思想和美学价值,其影响之大,美学价值之高,堪称传世经典,很值得深入地进行学术研究。因为徐迟的译介,中国读者从《瓦尔登湖》译作中领悟其中的美学意蕴,从而知晓梭罗,了解美国超验主义哲学观、自然观和生态观。徐迟译本《瓦尔登湖》与梭罗原作颇相仿佛,译文瑰丽动人,文风隽永,很受读者称誉,至今仍享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具有美学研究价值。

本文从翻译美学视角切入,通过解构原文和译文,探讨和分析《瓦尔登湖》的美学因子。笔者认为,译本《瓦尔登湖》是原作的重生,译者将原作和译作的美学价值以依然如故的精神面貌,呈现在异域读者面前,让读者能够知之美,乐之美,好之美。同时,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美学作为一种方法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解构和分析文本,而且美学理论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会为更多的学科研究提供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其中,可以是研究不同的翻译文本,如阐释英美文学诗歌以及剖析语言学中的美学意义,还可以是跨学科的研究,如马克思于政治美学、设计美学和教育美学等学科的研究。学者在分析《瓦尔登湖》译本时,还可以从生态文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出发,因为《瓦尔登湖》一书涉及自然伦理观,强调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包括人与自然物我统一的思想。因此,可以将《瓦尔登湖》的研究放在更为广阔的时空环境中,将《瓦尔登湖》在中国的研究成果和美国当下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探讨其中的共性价值、普世价值和大同价值,这样的研究会更有学术价值和美学意义。随着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和满足,人们会考虑精神生活的提高和升华,《瓦尔登湖》恰好能够给予人们精神慰藉,其研究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其研究具有共时性、历时性和历史性三重特点,期待后续的研究会上升到更高层次。

参考文献:

[1] 梭罗.瓦尔登湖[M].徐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 李毅.对《瓦尔登湖》中译本的几点意见[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4(6):60-61.

[3] 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4] 方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 傅仲选.实用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6] 李智.当代翻译美学原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7] 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8] Davis K.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M].London:Routledge,2014.

[9] William C.Deconstruction[J].Comparative Literature,1983(3):195-302.

[10] 刘宓庆,章艳.翻译美学教程[M].北京:中译出版社,2016.

[11] 戴維·梭罗.瓦尔登湖[M].张仙平,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12] Hatim B,Mason I.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London:Routledge,2014.

[13]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14] Berman A.Translation and the trials of the foreign[C]∥Venuti L.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New York,London:Routledge,2004.

[15] Ayala F J.Evolution,Explanation,Ethics and Aesthetics:Towards a Philosophy of Biology[M].Cambridge:Academic Press,2016.

[16] Crépon M.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the passage into philosophy[J].Research in Phenomenology,2006,36(1):299-313.

[17] Culler J.The Pursuit of Signs:Semiotics,Literature,Deconstruction[M].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2.

(编辑: 朱渭波)

猜你喜欢

徐迟瓦尔登湖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论徐迟1950年代思想及创作的转变
师生共读《瓦尔登湖》
徐迟与纪弦:诗坛双子星
“小瓦”三记
最有情义的你在渡口等着我
瓦尔登湖不再“清净无垢”
200
徐迟永远十八岁
徐迟永远十八岁